現在的56個民族分別是古代哪些部落或民族演變過來的?

紅土湛江海明君


我們常說“56個民族是一家”,但到底是哪56個民族,他們又分別是怎麼演變過來的,相信很多人都不太瞭解,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一探究竟,去認識一下這個大家庭的全貌:


1、漢族

漢族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經歷人類的歷史長河從未中斷過、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目前為止人口最多的民族。


2、阿昌族

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境內,以農業為主。


3、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等稱謂,有著悠久的歷史。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如“三月街”、“火把節”等。


4、保安族

歷史上曾被稱為“回回”、“保安回”等,保安族主要分佈於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全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


5、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主要聚居在貴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文,以農業為主。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6、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由古代僚人演變而來,源於古“百越”,秦漢以前稱“濮越”或“濮夷”,素有“水稻民族“之稱,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


7、藏族

藏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秦漢之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西藏是其主要聚居地,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8、朝鮮族

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其主要聚居地。


9、達斡爾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族。春節是其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也稱為“阿涅”。


10、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漢代被稱為“滇越”,主要聚居於雲南西部邊境內西雙版納一帶,潑水節是其最盛大的節日。


11、德昂族

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源於古代濮人,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有關。


12、東鄉族

主要聚居於甘肅省境內,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


13、侗族

主要分佈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主要從事農業,早最可追溯到“仡伶”、“峒蠻”、“峒苗”等。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吃新節等等。


14、獨龍族

千百年來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東獨龍河谷。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


15、俄羅斯族

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也有少量分佈。


16、鄂倫春族

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及黑龍江省塔河、黑河市一帶。篝火節是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他們的祖先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


17、鄂溫克族

世代居民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地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主要分佈於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敖包節是其宗教節日,春節也是固定的傳統節日。


18、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節日眾多,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19、哈尼族

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當地土著居民之一,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吃扎扎”等。


20、哈薩克族

哈薩克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的“烏孫”,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語的一些遊牧部落,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主要分佈在新疆,少數分佈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


21、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信仰薩滿教。河燈節是其民間傳統節日,世代以捕魚為生。


22、回族

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回回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民間節日為開齋節,又稱大開齋,解放後被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23、基諾族

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多在農曆臘月進行。


24、京族

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一部分人自越南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


25、景頗族

來源於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最大的節日是目瑙縱歌。


26、柯爾克孜族

世代以遊牧為主,清代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主要聚居於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類似漢族的春節。


27、拉祜族

源於古代氐羌系統,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傳統節日有拉祜年,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


28、黎族

海南島最早的居民,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百越”的一隻,主要聚居於海南島通什鎮等級地,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


29、傈僳族

主要居住於雲南滇西怒江地區,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


30、珞巴族

主要分佈在西藏東南部,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1、滿族

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則稱“女真”,主要分佈於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32、毛南族

是世代居於廣西西北部的土著民族,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


33、門巴族

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節日大多與宗教相關。


34、蒙古族

始源於古代望建河東岸一帶,最初只是蒙古諸部隊中的一個部落名稱。13世紀以成吉思汗為蒙古部統一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是歷史悠久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世代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


35、苗族

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主要頒佈在貴州(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地。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工藝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36、仫佬族

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山區,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本族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37、納西族

最早可追溯到“摩沙”、摩梭“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名為納西族,一直與漢族來往密切。主要聚居於雲南麗江地區,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


38、怒族

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境內,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祭穀神、祭山林節。


39、普米族

自稱”普英米“,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與當地民族雜居。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40、羌族

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羌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41、撒拉族

元朝時,其先民從中亞撒瑪爾罕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民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後來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42、畲族

主要分佈於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與漢族雜居,畲族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其傳統節日,也稱“烏飯節”。


43、水族

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時與壯侗族各民族居住在一起,“水”族之稱,最早見於明代,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區域,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和卯節,端節水語叫“藉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44、塔吉克族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的主人,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巴羅提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


45、塔塔爾族

史稱“韃靼”,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烏魯木齊等地。節慶、禮儀食俗與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相似,傳統節日為“撒班節”,又稱“犁頭節。


46、土家族

主要聚居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端午節吃棕子,重陽節打粑粑,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小敬。


47、土族

普遍認為來源於遼東鮮卑族的吐谷渾,4世紀遷入青海南部和甘肅南部,7世紀躲避戰禍遷居中今寧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七日會”是其慶祝豐收的狂歡節,許多節日與宗教相關。


48、佤族

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聚居地雲南。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49、維吾爾族

公元三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麼湖一帶的牧民,受部落戰爭影響,遷徙西域(今新疆)。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起源於伊斯蘭教。


50、烏孜別克族

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後逐漸進入新疆定居。信仰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


51、錫伯族

源於古代鮮卑人,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18世紀中葉遷住新疆伊犁地區,繁衍至今。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西遷節是其重大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曆四月十八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


52、瑤族

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地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除了漢族的主要節日外,還有大大小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30多個,如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等。


53、彝族

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火把節是其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54、仡佬族

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百濮”,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


55、裕固族

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世紀中葉遷徙至甘肅河西走廊一帶。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幼兒剃髮儀式別具特色,直到3歲才第一次剃髮。


56、壯族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為春節。


朝聞歷史


我曾經做過一個大概的分類,依據是語言和宗教。全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大概可以分成幾個大的系統

苗瑤語族——蚩尤的後裔

苗族、瑤族、畲族

佤-德昂語支——古代高棉人的後裔,國內稱作濮人

德昂族 布朗族 佤族

藏緬語族——古羌人、吐蕃後裔,

藏族 羌族 白族 彝族 怒族

門巴族 珞巴族 土家族 景頗族 哈尼族 基諾族

阿昌族 納西族 普米族 傈僳族 拉祜族 獨龍族

侗臺語族——百越民族後裔

壯族 傣族 侗族 水族 黎族 京族

毛南族 高山族 布依族 仫佬族 仡佬族

穆斯林民族——突厥、阿拉伯、波斯、蒙古等後裔

維吾爾族 哈薩克族 撒拉族 柯爾克孜族 烏孜別克族

塔塔爾族 保安族 東鄉族

塔吉克族

回族

通古斯民族——肅慎、室韋、鮮卑,東胡後裔

滿族 鄂倫春族 鄂溫克族 錫伯族 赫哲族

蒙古族 達斡爾族 土族

裕固族——與維吾爾族有血緣上的關係,但不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單獨列出。回鶻後裔

朝鮮族:朝鮮語的歸屬有爭議,單獨列出。

俄羅斯族

其實還有其他分法和更詳細的解釋,但大半夜了就先寫個大概吧,要是有人看,以後再補充。

純手打


參習處


愚見:

所謂民族,不是僅僅是簡單的一個單一族群。二是在同一地區,會有多個部落多種形式,只不過文化程度有高有低,實力有強有弱,低級文化會逐步趨向於高級文化,弱勢勢力會主動效仿強勢勢力,在這一過程中,這一區域不同的民族會逐步表現出文化習性的同一性,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群落,隨著歷史發展,週而復始,不斷反覆融合,這就形成了民族。

請斧正。


愛歷史的小鵬友


滿族先民為女真,蒙古族先民為室韋,維族先民為回鶻,藏族先民為吐蕃,彝族先民為烏蠻,白族先民為白蠻,壯族先民為西甌。


於無聲處34


2003年國務院批准一個叫達曼族的新民族,加入中國籍。從此我國已經是有57個民族的國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