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遼東巡撫王化貞簡介 王化貞是怎麼死的?

王化貞是明朝末年官員,是東林黨首輔葉向高的弟子,後來為遼東巡撫,抵抗後金軍隊的入侵。後來因為廣平之戰的失敗,作為主要責任人被朝廷緝拿問責。

萬曆四十一年,王化貞高中進士,由戶部主事轉右參議,分兵駐守在廣寧。在王化貞去廣寧之前,當地的蒙古部落,經常犯邊,有意南侵。王化貞去了廣寧之後,用懷柔政策安撫了這些蠢蠢欲動的蒙古部落。因此朝廷對於王化貞在廣寧的作用十分重視,使得王化貞得以在廣寧站定腳跟。

天啟元年,後金攻打大明的力度加重。也是在這一年,遼東重鎮瀋陽、遼東首府遼陽相繼被後金攻陷,遼東局勢轉危。當時朝廷有將王化貞調回來的意思,後來朱童蒙到東北調查回朝,向朝廷上奏王化貞在當地極得人心,不可輕易調動。在朱童蒙的極力勸說下,王化貞繼續留守廣寧。

遼陽、瀋陽相繼失守後,王化貞建議發放百萬帑金,優待蒙古人,讓後金有所顧忌。王化貞這時候的想法是沒有錯的,雖然清朝之時,滿蒙聯盟,甚至在清朝初期,後宮女子多為蒙古人。但是在當時,蒙古與後金的關係並沒有後面那麼好,甚至有一段時間,蒙古和後金在爭奪草原首領的位置。到了皇太極一輩的時候,才戰勝蒙古,確立了草原霸主的位置。

朝廷當時決定起用熊廷弼,又提升王化貞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寧。如此一來,一個經略,一個巡撫,一個鎮守廣寧,一個鎮守山海關,形成二虎相合之勢。不過因為王化貞在廣寧經營多年,還是比熊廷弼更有優勢的。

明末遼東巡撫王化貞簡介 王化貞是怎麼死的?

廣寧原本只有一千名弱卒,王化貞招集散兵流民,得到萬餘人。並且憑藉這些人,在遼陽剛剛失守的時候,守住了大家都認為無法保存的孤城。因為這件事情,朝廷對王化貞十分看重,將河西的戰事交給他來辦。

王化貞主張部署將領,沿河設立六所軍營,每營設置參將一人,守備一人,各自畫地分守。西平、鎮武、柳河、盤山等要害地分別設立防哨。

而熊廷弼卻認為,明軍力量本來就不強。如果照王化貞如此作為,兵力就更加分散。如果敵人偷渡而來,悄悄解決掉一營,那麼後面的軍營基本上就會節節敗退,最終迎來大潰敗。當前最重要的應該是集中兵力,牢牢守住廣寧,只派出一些遊擊部隊出城,讓敵人不知深淺。

明熹宗最終採納了熊廷弼的建議,並且對他大加讚揚。這事兒放在王化貞這兒,就不高興了。於是他像是賭氣一樣,將軍事全推託在熊廷弼身上。熊廷弼為此,還專門上奏,請求朝廷警告王化貞不要藉口有人節制而錯失戰機。

就因為這件事情,王化貞將熊廷弼拉入了黑名單。此後雖不說處處與熊廷弼作對,但是也基本不怎麼理睬熊廷弼。熊廷弼明明是經略,節制軍事。但是因為王化貞在廣寧根基極深,使得熊廷弼有些時候竟然連兵力調動都不知道。後來甚至因此,延誤了戰機。

王化貞天生樂觀,認為自己多年一來安撫蒙古,蒙古人必定為明軍所用。所以對於是戰是守的問題,更看重進攻。大概想的就是憑藉蒙古支持和後金的內應(這個內應也是王化貞個人認為),一定能戰勝後金軍隊。但是熊廷弼卻不這樣看,他認為蒙古雖然被安撫了,但是非我族內其心必異,不會真心實意的幫忙,更不可能願意無條件給你賣命。所以熊廷弼主張防守,同時聯絡朝鮮,共同節制。

兩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間隙越大,對邊疆的戰局影響也就越大。到了後來,朝廷甚至有將二人調回的想法。當時首輔是葉向高,是王化貞的恩師,也就偏向王化貞這一邊,熊廷弼不得不後退一步。

等到後來王化貞集中兵力,銳意進攻。然而還不等有所成就,就被他認為的內奸出賣,最後狼狽逃竄,廣寧丟失。熊廷弼得知這個消息後,只能將護送流民入山海關,也無法解救。

廣寧失守朝廷震怒,熊廷弼和王化貞都將被問責。在東林黨人決定是否犧牲掉熊廷弼的時候,王化貞突然投靠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王化貞得以保存姓名,魏忠賢藉此打擊東林黨殘餘勢力,熊廷弼被傳首九邊。不過後來,王化貞還是在崇禎五年被問罪斬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