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太監墓,順治帝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明十三陵中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三十多個妃嬪、兩位太子,此外還有兩個太監,雖然埋葬了兩個太監,但是隻有一個太監修了墳墓,這個太監就是陪崇禎帝到最後的那個人。

崇禎帝在1644年3月19日在景山的一個歪脖子槐樹上上吊自縊,這顆歪脖子老槐樹一直被保護,存活了三百多年,現在崇禎帝上吊的原址又有了一顆歪脖子樹,有眾多人去憑弔崇禎帝。崇禎帝上吊自縊時身邊只有提督太監王承恩一人,崇禎帝在自縊前讓王承恩自己離去,王承恩拒絕了。

崇禎帝在歪脖子老槐樹上吊自縊後,王承恩對著崇禎帝的屍體跪拜,然後走到旁邊的海棠樹底下,拿出白綢也隨著自己的主子而去,這是多麼的令人震撼啊,就在前幾個小時,崇禎帝號召百官來上朝,無一人來,崇禎帝帶著太監出宮,無一人給崇禎帝開門,最後崇禎帝自縊後,一個身體殘疾的人也毅然隨崇禎帝而去,這讓那些恭迎李自成進城的完整人的臉往哪裡擱?

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太監墓,順治帝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崇禎帝

李自成進入紫禁城後,派人尋找崇禎帝的屍體,三月二十一日崇禎帝和王承恩的屍體被發現,李自成部將其停放在東華門外,崇禎帝的屍體被合葬在田貴妃的墓中,清軍入關後,將崇禎帝的屍體移葬到思陵,作為陪伴崇禎帝到最後時刻的王承恩也受到了清朝統治者的厚葬。

對於王承恩忠貞,清朝與南明都非常敬佩,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聽到王承恩隨崇禎帝自縊的消息後,賜王承恩諡號“忠愍”。順治帝和康熙帝也非常敬佩王承恩,順治帝為王承恩撰寫了“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八個大字,康熙帝在崇禎帝陵墓旁給王承恩樹碑立傳。

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太監墓,順治帝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王剛版王承恩

清朝統治者在思陵旁劃了六十多畝地,專門用來給王承恩修墳墓,併為其樹碑,讓他一直陪葬崇禎帝旁,守護著崇禎帝。

“《明史.宦官二》本朝賜地六十畝,建祠立碑旌忠,附葬故主陵側。”

明朝宦官之禍深受後人批評,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出現了汪直、劉瑾、王振、魏忠賢之流,這些人破壞朝政,使明朝社會日益昏暗,受世人唾罵,但也出現了鄭和、馮保、懷恩、王承恩這些受人好評的太監。

王承恩是河北邢臺白岸鄉人,進宮後在太監曹化淳手下做事,後來官至司禮秉承太監,成為崇禎帝的心腹。

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太監墓,順治帝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王承恩墓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軍進犯北京城,崇禎帝命王承恩提督京營,此時的北京四面被李自成部包圍,明朝大勢已去,一些士兵叛逃,一些大臣也偷偷出城投靠於李自成,守城的根本沒有幾個人。

李自成部架著飛梯攻擊德勝、西直、平則三門,王承恩見狀,命人用大炮轟擊李自成部,大炮轟殺了數人,但是根本抵不住潮湧般的士兵。崇禎帝召王承恩回皇宮,讓他整頓宮內士兵,準備與敵人作戰,此時宮內根本沒有什麼士兵,守門的士兵把大門鎖住就跑了,崇禎帝最後召集了一群太監。

崇禎帝帶著這群太監準備衝出皇宮,但是沒有人給崇禎帝開門,走投無路的崇禎帝回到宮內,命人敲鐘召集大臣來上朝,但是沒有人來。

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太監墓,順治帝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順治帝

最後崇禎帝罵完大臣之後,走到景山上,看著城內烽火連天,揮著手中的劍,然後寫下遺書,在旁邊的歪脖子老槐樹上吊自縊,王承恩一人緊隨在崇禎帝身邊,崇禎帝自縊後,王承恩也在海棠樹上吊自縊。

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就忘乎所以了,最後激怒了吳三桂,吳三桂轉而向關外的清軍投降,帶著清軍攻打李自成,李自成一路連敗,被趕出了北京城,清軍入關後將崇禎帝移葬于思陵,王承恩也被葬在思陵旁邊,守護著故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