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宦官制度下的那些事兒

太監顧名思義,自然不用多作解釋。但你知道它的歷史嗎?

太監——宦官制度下的那些事兒

太監本為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

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有一點是要注意的中國京城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

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重大影響。歷史上有名的太監也不勝枚舉像魏忠賢,趙高,蔡倫,鄭和,童貫,王振,劉瑾等等。

太監——宦官制度下的那些事兒

(蔡倫)

太監——宦官制度下的那些事兒

(鄭和)

太監——宦官制度下的那些事兒

(魏忠賢劇照)

到清朝末年為止,存在了幾千年,但做一名太監卻從來沒那麼簡單,看到這有人會說,做太監不簡單,割了弟弟不就行了嗎?的確是這樣,但淨身手術前後的複雜,也導致哪怕生在古代,真的想做太監也是困難重重。

太監——宦官制度下的那些事兒

(滿清太監)

首先,太監進宮以後一般需要找一個老太監帶,但老太監基本上都願意帶小孩做徒弟,因為好管而且年紀小思維活容易培養,從古至今的權閹,大部分都是從小就閹割進宮,一步步爬上來的,所以,做太監的第一條,年紀要小(這條不是必須的,比如宋朝大權閹童貫,閹割多年還有鬍子,就是成年以後進宮的)。

第二,閹割是斷子絕孫的事,你必須寫下文書確定閹割的態度,還得找人擔保,以後沒有後代與刀匠無關,閹割之前,刀匠會多次確認這件事,一旦發現眼神和神態有問題,馬上中斷手術,因為斷人後裔是損陰德的事,所以,刀匠必須再三謹慎,確認無誤才能下刀。

第三,閹割的手術在現在看來雖然比較簡單,但在古代還是非常先進的,得遵循以下幾條,一,一般挑在冬天動刀,因為冬天冷,傷口不容易感染,而且冬天傷口好得快。二,手術之前數日不得入食,排盡糞便,以免手術中因為劇痛糞便溢出傷口感染。三,淨身完畢得在創口插上一根竹管,幾天後拔掉竹管如果能尿出來,說明手術成功,如果尿不出來,那就憋死了。四,手術之後會由幾個人扶著手術者起身活動,防止血液淤積。

第四,淨身這事可從來不是免費的,清朝因為這個還在北京特封了2個家族市代做這個,淨身手術前後數月都得刀匠家裡吃住,這個伙食費加上手術費,幾十兩是少不了,沒錢給的可以先欠著,但進宮以後必須加利息還,這個利息跟高利貸一樣,給不完就拿不到手術割下來的零件,古人認為,生前可以殘缺,但死後必須完整,很多太監哪怕傾家蕩產也會贖回這個零件,以保證死後完整。

第五,淨身很容易出現大出血和傷口感染(所以有些淨身術是從小就開始慢慢進行,每天捏蛋,捏到壞死為止),所以一般選的都是小孩子,因為小孩發育期,相對來說傷口癒合的快。術後需要不斷的抻腿,保持以後不佝僂,但抻腿的過程,疼痛是難以想象的。

太監——宦官制度下的那些事兒

一點透著無奈淒涼的歷史,感謝新中國,且行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