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和關羽一起守荊州,能否守住?

歷史熱點縱橫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覺得以當時那個情況來看,劉備陣營只要派一員老持穩重的大將在荊州(江陵城)坐鎮,呂蒙和陸遜肯定無法拿下荊州。因為,關羽失荊州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如果不是因為關羽本身太傲氣,得罪了太多的同僚,再加之東吳偷襲的太成功,荊州也根本不會丟。



先簡單介紹一下關羽失荊州的全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關羽北上,荊州空虛。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關羽率領兩萬精兵北上樊城,發動樊城戰役。隨著關羽在樊城郊外水淹于禁七軍,關羽的優勢大大加強,拿下樊城的希望非常大。為了拿下樊城,關羽督促荊州方面趕緊派援軍過去。於是荊州的城防兵力也就不足了。

第二階段——東吳偷襲,荊州守將投降。

三個月後,孫權瞅準了關羽大軍在外,荊州兵力不足。同時留守荊州的大將糜芳和傅士仁屬於三心二意的半臥底,抵抗意志並不強烈的機會,發動了荊州偷襲戰。很快糜芳和傅士仁就向東吳開城投降,荊州也就這麼迅速的丟了。

第三階段——東吳繼續擴大戰果,關羽回師不及時,未能奪回荊州。

吳軍在攻陷荊州後,迅速向西推進,將東吳的戰線推至夷陵的三峽口,並且用高壓強迫武陵和零陵兩郡投降。這樣一來,既能堵住益州方面的援軍,同時也堵住了關羽從夷陵走水路退回益州的可能性。荊州基本被東吳收入囊中。

注意了,這個時候的關羽其實並不知道荊州丟了,他以為荊州還在自己人手上。於是他趕緊從樊城撤兵,打算來個內外夾擊,與荊州的守將一齊打退東吳的這一波偷襲。

但是我們知道,關羽在回師前,荊州已經淪陷了。因此當關羽率軍抵達當陽,知道了荊州已失的消息後,關羽軍隊的士氣迅速跌落到了谷底。不過這個時候的關羽其實也還有反撲的機會。

然而,陸遜太老謀深算了。他早在關羽回師之前就派人散佈消息,說東吳對荊州的父老鄉親非常的好,讓關羽身邊的荊州籍士兵放心。結果他的這一舉動,瞬間導致了關羽軍隊的軍心渙散。幾天時間,關羽的兩萬大軍就軍心瓦解了。

第四階段——關羽兵敗北逃,被吳軍在臨沮活捉後殺害。

軍心渙散後,關羽打算逃到益州,但是此時東吳已經佈下天羅地網抓他。最後關羽逃到離益州只有二十多里的臨沮被抓獲。後被東吳方面給斬殺。


以上這四個階段,其中第二階段,也就是糜芳和傅士仁沒有守住荊州是關羽失荊州的最關鍵的一環。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只要荊州不丟,關羽率主力回師與東吳在荊州打野戰。就憑東吳軍隊一貫的作戰風格,最後一定會撤軍。並且更關鍵的是,荊州不丟,江陵以西的夷陵和武陵也會丟!這樣的話,益州與荊州的連接就不會被吳軍所隔斷。劉備在成都可以派出援軍增援荊州方面。

因此,荊州丟失的關鍵點就在於——糜芳和傅士仁沒有守住荊州(江陵城)!如果他們能守住江陵城不失,孫權是斷然不會跟關羽在荊州死磕的。這既是孫權的性格所致,也是東吳當時的外部壓力所造成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劉備能派一員老持穩重的大將隨關羽鎮守荊州,最起碼保證陸遜在偷襲荊州時,江陵城不丟,那麼荊州也有很大的概率不會丟。

另外,就是關羽主力的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關羽的主力是被徐晃在樊城打敗的。其實,這是個錯誤的印象。因為徐晃頂多是擊退了關羽,並不可能在樊城重創關羽的三萬精兵。理由有三:

第一、徐晃當時率領的是新兵,戰鬥力並不算強。雖然曹操說徐晃是自己的周亞夫,但是僅靠新兵就能重創關羽,就算是周亞夫本尊親自指揮,也顯然是不大可能的。

第二、關羽敢回師救荊州,這就說明了他當時撤軍時的失並不大。看地圖便可知,如果他要撤退,直接從襄陽往西就可以撤到上庸了,何必還要繞一大圈,最後還是往上庸方向逃呢?

第三、曹軍在襄陽的防線也是稀爛。關羽退兵後,曹軍也是如釋重負。後來孫權在斬殺關羽後,派人偷襲襄陽,居然一舉拿下了襄陽!由此可見,襄陽、樊城的曹軍其實是在硬挺,實際上已經被關羽給打殘了。

因此,一個主力仍在的關羽,加上城高牆堅的江陵城,以及從益州趕來的援軍。關羽守住荊州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其實糜芳和傅士仁也並不是靠不住的將領,當年曹操拉攏糜芳,但是糜芳和兄長糜竺還是毅然決然的跟著連地盤都沒有的劉備到處流浪。這一浪就是二十多年,糜芳從來沒有因為劉備實力弱而背叛劉備。他在荊州之戰期間的投敵,其實也還是關羽自己太作死導致的。

關羽的處事風格比較極端,他對待平民出身的士卒很友好,但對士大夫出身的將領卻是臭臉一副。關羽出征前,因為後勤輜重的問題,他問罪於南郡太守糜芳。後來關羽出征襄陽,糜芳負責調運糧草,又未能讓關羽滿意。關羽再次放出狠話:等我回來了再收拾你!

這話到底只是說說,還是會真的照做?我們不得而知。但關鍵在於,當事人糜芳認為關羽是當真的。於是他作為一個跟了劉備二十多年的老資格將領,同時還是劉備的小舅子,居然就投降了東吳。

後來在東吳,糜芳的日子過得並不好,經常被東吳舊臣當眾數落。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此時就算是有再大的委屈,糜芳也只能忍著。而糜芳的兄長糜竺在成都也過得非常的憋屈。

說他憋屈倒不是劉備對他不好。其實劉備並沒有因為糜芳的事情怪罪於他,反而還是繼續予以了相當的尊崇,名分地位在諸葛亮之上。然而糜竺要臉,因為關羽被殺和丟失荊州一事羞愧萬分。一年多後,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的糜竺便因為羞愧而死,沒有活著見到劉備稱帝的那一天。

真是何苦由來!

總結:關羽失荊州,有他自己的問題。但是最關鍵的問題是荊州守將沒有守住江陵,導致荊州門戶洞開,被東吳一戰席捲三郡。所以關羽失荊州的關鍵點在於,當時荊州的守將不是一個老吃穩重的大將。

換而言之,蜀漢當面缺一個張遼啊……


Mer86


許多人對守荊州有誤解,認為既然關羽大意失荊州,那麼給他派個幫手不就可以了嗎?比如,把諸葛亮派回來和關羽一起守荊州,如果這樣做,兩人能守住荊州嗎?我覺得不能,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看一看當時荊州的情況,赤壁之戰後,荊州形勢異常複雜。當時曹操控制了最北邊的南陽郡,還有南郡的樊城和襄陽。劉備襲取了荊州南部四郡,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孫權則控制了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

後來,劉備借南郡(荊州),孫權在投降派魯肅的建議下,將半個南郡拱手讓給了劉備,這樣的話劉備就佔有了五郡,基本相當於控制了荊州。再加上由於北方曹操的威脅,雙方相互依存,基本處於蜜月期,所以荊州當時是很穩定的。

後來,劉備帶兵西進川蜀,幫助劉璋防備張魯。讓人想不到的是劉備背信棄義,趁機偷襲了成都,佔領了益州。這讓孫權惱怒不已,於是孫權開始策劃偷襲荊州。那麼荊州是那麼容易偷襲的嗎?是的。為什麼呢?

當時守荊州的就是關羽,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被劉備叫走去進攻漢中了。那麼關羽防住孫權偷襲荊州了嗎?沒有。

孫權派呂蒙駐紮陸口,帶兵襲取荊州南部四郡。派魯肅駐益陽,防止關羽南下救援。這其實就是後來偷襲荊州的翻版,荊州南部四郡很快丟失了兩郡,分別是長沙郡和桂陽郡,只有零陵郡的郝普在堅守。後來,呂蒙派郝普的老鄉鄧玄之誘降了郝普,郝普投降,荊州南部四郡丟了三郡,荊州算是丟差不多了。

後來,劉備趕回來救援。因為北方有曹操的嚴重威脅,所以雙方並沒有撕破臉皮。這也是孫權沒有直接襲取江陵的原因,敲敲邊鼓,讓劉備知道,趕快歸還南郡是最終目的。劉備此時有益州為後援,明顯硬氣了許多,最終經過談判,劉備以桂陽郡和長沙郡為犧牲,換取了孫權的退兵。那麼此次談判誰戰便宜了呢?

劉備佔的便宜最大,因為荊州最重要的一郡南郡沒有丟失。有人就問了,江夏郡最後歸誰了呢?這其實就是問題的關鍵,原本江夏郡屬於劉琦和劉備,劉琦死後江夏郡其實被孫權給佔領了。劉備這次談判直接將江夏郡明確了歸屬,意思是江夏郡我不要了,你也不要再提南郡,我再送給你兩個郡,彼此扯清算了。孫權要的就是南郡,最後沒有得到,為什麼要同意呢?關鍵點就在江夏郡。

守荊州最重要的是守三個地方,一個是北方的襄樊、一個是西邊的夷陵,最後一個是東邊的夏口,這三個地方襄樊和夷陵都屬於南郡,而南郡還有軍事重鎮江陵,位於荊州的正中間,駐軍江陵,可以快速支援所有地方,因此,南郡是荊州最重要的一郡。而夏口屬於江夏郡,是東吳進入荊州必走的水上據點,當時孫堅、孫策歷經兩代都沒有攻克江夏郡,由此可見江夏郡的重要性。而劉備將江夏郡交給孫權,這其實就為丟荊州埋下了隱患。

回到問題,如果諸葛亮回來幫助關羽守荊州,他們兩個能守住嗎?不能。只要江夏郡不被劉備方所掌握,吳軍還會順利的進入荊州境內,再加上當時長沙郡、桂陽郡已經屬於吳軍,所以即使諸葛亮回來幫助關羽,丟失荊州南部是避免不了的。那麼如何做才能守住荊州呢?

關鍵的人物是劉備,如果雙方開戰,很有可能的結果是呂蒙順利襲取武陵郡和零陵郡,徹底佔領荊州南部,然後水陸會師攻擊江陵,這時諸葛亮的作用就是以軍師的身份和孫權進行談判,關羽的作用就是嚴防死守江陵,同時派人趕快去搬救兵。兩人的共同目的只有 一個,儘量拖延時間,等劉備回援。

江陵是一座重鎮,裡面存儲了大量的武器和軍糧,當年曹仁守江陵,周瑜攻擊了長達一年時間才勉強攻破。因此,有關羽和諸葛亮的鎮守,江陵不至於快速丟失。而荊州最後能不能守得住,就看劉備跑的快不快了。

還原當時劉備的場景,關羽大意失荊州時,劉備已經佔據了漢中,因此此時劉備完全可以派出兵力去支援關羽。所以只要劉備及時趕到,劉備方會以江陵為依託,展開反擊戰。這樣的話,收復失地是很有可能的。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如果派諸葛亮幫助關羽守荊州,兩人只能守住半個南郡,荊州南部四郡肯定守不住。最後荊州會不會徹底丟失不在於兩人的防守,而在於劉備的支援。如果劉備跑得快,荊州不會丟失,如果跑的慢,結果一樣,荊州照樣會丟失。你覺得呢?


每日趣評


如果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一同守荊州,應該不會出現後面嚴重的失敗,荊州是可以守住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劉備如果留諸葛亮、關羽在荊州,就會以諸葛亮為正、關羽為副,以諸葛亮的穩健性格,不會做什麼冒險的事

劉備入川時關羽的軍職已是將軍,而諸葛亮是中郎將,按理說關羽職務高於諸葛亮,但劉備用人不拘一格,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曾讓諸葛亮總領荊州事務。

後來劉備在益州進兵受阻,才令諸葛亮率軍支援,諸葛亮以軍師中郎將的身份率張飛、趙雲分成三路大軍由荊州進兵益州,相當於師長諸葛亮做了總指揮,軍長張飛、副軍長趙雲都受諸葛亮的節制。

按照這個思路,如果劉備仍然留諸葛亮在荊州的話,無論諸葛亮的職務是否升遷,諸葛亮都會是荊州地區的實際負責人,而關羽給諸葛亮打下手。諸葛亮做事求穩,不會輕易冒險,也就不會給孫權以機會。

第二,諸葛亮一向堅持維護孫劉聯盟,會妥善處理好與孫權的關係,孫權在背後突然動手的可能性不高

關羽失荊州,不是敗於勁敵曹操,而是敗給了孫權,孫權突然下手,這是關羽迅速將荊州弄丟的根源,如果諸葛亮在,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了。

諸葛亮一向重視孫劉聯盟,他是孫劉聯盟的締造者,在隆中對策中他早已闡明孫劉聯盟的重要性,他會從戰略的高度加以維護。

從實際情況看,關羽與孫權交惡其實有個過程,孫權也不是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就翻臉的,關羽一向瞧不起孫權,孫權為兒子向關羽求親,關羽不僅不同意,甚至辱罵孫權,這些都是戰略短視的表現,如果諸葛亮坐鎮在荊州,就不會這樣做。

諸葛亮在孫吳那邊也有廣泛人脈,魯肅與諸葛亮關係很好,張昭很欣賞諸葛亮,曾向孫權推薦過諸葛亮,還有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有這些關係在,諸葛亮與孫權搞好關係也不困難。

第三,諸葛亮一向注意團結下屬,工作中又能率先垂範,所以有很高的威望,有他坐鎮在荊州,不會發生高級將領和官員關鍵時刻投降敵人的事

關羽弄丟荊州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麋芳、傅士仁臨陣倒戈,正是他們的投降,才使關羽丟失了大後方,也才喪失了反敗為勝的最後機會。

麋芳、傅士仁投降,他們並不是敵人埋下的棋子,也不是早有反意,他們的投降多半是關羽造成的,關羽管理屬下較為粗糙,平時跟大家關係處理得也不好,這些促成了二人的投降。

諸葛亮是個行政管理方面的高手,非常善於做“統戰工作”,意見不一致的人都能被他團結得很好,像麋芳、傅士仁這樣的下屬,平時肯定更會處理好關係,既嚴格要求,也給予關懷,不會把他們逼反。

第四,諸葛亮不會冒然向曹操發起挑戰,從而就避免了戰略上的被動

諸葛亮是主張北伐的,但他早就提出來北伐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佔領襄陽,從襄陽發兵;二是佔領漢中,從漢中發兵;三是“會當有變時”,也就是要等待時機,等敵人內部出現問題的時候再動手。

這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才能進行北伐,而關羽北伐時漢中已經拿下,似乎前兩個條件基本具備了,但第三個條件並不具備,而且漢中剛剛拿下兩三個月而已,不具備馬上打大仗的條件。

如諸葛亮這時在荊州,他一定不會冒然出兵北伐,即使抓住天降大雨的好時機打上一仗,那也是一場有限的戰役,不會以北伐作為目標,從而避免了軍事上的冒險。

第五,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優於關羽,即便有更大的軍事行動,諸葛亮也會妥善用兵,避免最後的失敗

諸葛亮用兵更為周全,攻有攻的目標,退有退的辦法,不會只顧進攻不管後方,只要這樣做,即使進攻受阻,也不會突然大敗。

關羽北伐,一開始比較順利,這是得天時、地利而成的,但敵人不斷增兵之後,關羽就應該調整行動方針了,應該“見好就收”,但他仍然不肯放棄,不斷從後方調兵北上,這種不顧一切的打法也是失敗的主因之一。

總而言之,如果諸葛亮當時在荊州的話,關羽犯過的這些戰略上、戰術上的錯誤都可以避免,諸葛亮一定能牢牢地守住荊州。


南門太守


東漢建安24年(公元119年),關羽為了響應劉備在漢中取得的勝利,也從荊州地區發動了針對曹操的北伐,此役為歷史上的“襄樊之戰”。

戰役開始之初,前將軍關羽趁漢水暴漲之機,大破曹軍,俘虜了3萬餘眾,幷包圍了襄陽城和樊城。不過,由於關羽的軍隊主力盡出,所以虛弱的荊州後方遭到孫權軍隊的攻擊,他本人最終在曹操和孫權雙方的夾擊之下兵敗被殺,荊州7萬大軍也土崩瓦解。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諸葛亮輔佐關羽鎮守荊州能不能守得住呢?


直白地說,關羽丟失荊州並不是因為他能力不濟,也不是因為他缺少兵馬,而是因為他違背了諸葛亮提出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理念,這才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關羽既與孫權交惡,又主張北伐曹操,結果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

如果諸葛亮身在荊州,很可能會繼續採取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而且在關羽發動北伐時,坐鎮後方的諸葛亮既能防禦東吳的呂蒙、陸遜等人的小動作,也能給襄樊前線的關羽提供一定的支援。因此,有諸葛亮留守荊州,不會遭到孫權與曹操的夾擊。

不過看待這個問題需要有兩面性,如果諸葛亮留在荊州,就勢必不會進入益州去幫助劉備,那麼劉備能否在漢中打敗曹操就不得而知了。據正史《三國志》記載,劉備與法正等人率軍在漢中作戰不利,諸葛亮於是發動全川(益州)的人力物力支援劉備前線,做到了“男守戰,女耕織”的地步。劉備是依靠法正的謀略、諸葛亮的後勤,才打敗曹操,奪取了漢中。如果諸葛亮留守荊州,誰又去益州輔佐劉備呢。


歷史的荒野


守住守不住,得從兩方面說。首先,我們舉個例子,假如東吳和曹操拋開個人恩怨,定下合作同盟,而且不把諸葛亮當回事,舉大軍,攻打荊州,荊州肯定守不住,或者曹操不參與,東吳舉全國之力,不記後果,當然也能攻下荊州,即便你再加一個諸葛亮,再加一個張飛,都難以守住。但是你從第二方面來講,曹操肯定不會和東吳同盟,東吳也不會舉全國之力,去佔領四面受敵的荊州,除非有一方,去做其他的事,另一方才會有攻荊州的打算。或者關羽去攻另一方,第三方才會行動,這就是三國三足鼎立的形成,也是阻止三國統一一大障礙,如果當時,關羽不去攻打曹魏,而是堅守城池,東吳肯定不會輕舉妄動,荊州也不會丟,所以關羽如果堅守城池,一個都能守住,再去一個諸葛亮,東吳肯定不敢攻打。因為諸葛亮是極其聰明的人,因為關羽的傲慢所以導致了他的失敗,諸葛亮早已看出他的確定,怎麼會同意他去攻打別人呢,況且諸葛亮在臨走時特意,問了關羽如果曹軍來攻你怎麼辦,關羽說出城迎敵,諸葛亮又問曹軍和吳軍同時來攻怎麼辦,關羽說分頭迎敵,諸葛亮說這樣做荊州必失,就是因為關羽太傲慢,沒把東吳放在眼裡,認為他們肯定不會出兵,最後導致自己腹背受敵,而且因為自己的傲慢,使他的手下在關鍵的時刻也沒有去救她,諸葛亮在初期,就對劉備說,為將尚可,為帥,像他這個性格肯定是不行的。會吃大虧的,劉備聽後,說的你比我都瞭解他們,所以關羽的性格,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關羽的失敗是他自己的性格所致,如果諸葛亮和他一起去守,第一可以制約關羽,因為劉備肯定會讓諸葛亮當帥,關羽當將,使關羽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第二呢,也會使東吳有所忌憚,畢竟一個特別聰明的人加上一個特別勇猛的去守,打下打不下另說,大臣們都不會同意的。第三呢就是曹魏,曹操巴不得他們打起來,自己肯定不會去主動攻打荊州,只能做一些離間之事,好收漁翁之利,劉備敗了,收荊州,東吳敗了,過江東,所以看到這點,諸葛亮在,曹魏肯定不會去打的。第四呢就是那些手下,因為他們只是對關羽有意見,如果諸葛亮在,有意見也會藏著,諸葛亮是誰,只要有異心,就會被發現,那是找死,在內心裡,他們也對諸葛亮很敬重,所以即便後來的事發生了,當然機率比較小,除非諸葛亮腦子瓦特了,他們也不會像對待關羽一樣對待諸葛亮的。

諸葛亮,和關羽區別在於,一個有勇,一個有謀,而且在平常帶兵,對人上都有不同,諸葛亮善於看透他人內心,然後根據情況,去做出相應的判斷,你看除了關羽,張飛,其他人都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可見諸葛亮是多麼厲害的人,關羽呢,性格比較孤傲,而且不太講情面。但比較重義氣,對他看的上的更加尊重,所以以至於屬下表面上言聽計從,實際也有怨言,關羽敗了之後,那些屬下就原型畢露,不但不救他,還投降了東吳。如果這兩個人同時守荊州,不到萬不得已,荊州是不會丟的。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有很多人都問過這樣的問題,要是諸葛亮就會怎麼怎麼樣,好像諸葛亮是神仙一樣,其實在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內一直就是一個後勤,內政人員,劉備深知諸葛亮在軍事上是一個菜鳥,所以,從來沒有讓他染指過軍事指揮,他不論在荊州還是四川,始終都是從事“調取賦稅,以充軍實”,“坐鎮成都,足兵足食”的工作,這樣的人,關羽並不缺乏,而且對於鎮守荊州,整個蜀漢政權沒有比關羽更合適的人選了,他需要的不是什麼諸葛亮,關羽最大的短板是兵力不足,集中兵力進攻曹魏則無法有效的防禦孫權,荊州丟失最大的原因是孫權背盟,如果孫權不出問題,關羽即使被徐晃打敗,也可以退回荊州自保。

荊州的歸屬一直都是蜀吳雙方的一個邁不過去的坎,雙方都不想放棄荊州,赤壁之戰的時候因為有外來壓力,所以孫權需要跟劉備聯盟,這個時候孫權能夠認可劉備對荊州的佔領,這個壓力解除了,荊州就的歸屬就成為雙方矛盾的焦點,這個問題不解決,雙方就始終是敵對的,此時還妄談什麼“孫劉聯盟”,不啻於與虎謀皮,諸葛亮是“孫劉聯盟”的積極擁護者,但是他的政治敏感性顯然不夠,看不透孫權對於荊州志在必得的決心。

荊州要想不丟,有好幾個辦法,但是都跟有沒有諸葛亮無關,

一,關羽以守為主,不主動挑釁曹魏,對孫權一直保持高度警惕,甚至把主要精力用來防禦孫權,

二,跟孫權相約共同伐魏,這樣可以避免孫權跟曹操單方面苟合,共同算計關羽。

三,關羽按原計劃伐魏,劉備派兵出川接替荊州的防務,只要劉備能夠派出一到兩萬援兵,孫權就決不敢動手,

四,劉備稱王后立即跟曹操和解,承認曹操的政治地位,跟曹操相約“共扶漢室”,借曹操的手讓自己的“漢中王”地位合法化,這樣,孫權就成為唯一的“非法割據勢力”,而劉備可以用自己“合法”的政治地位,向孫權“收回”被割去的荊州三郡,如果孫權不同意就武力收復,同時蠱惑曹操攻打孫權的淮南地區,這樣讓孫權首尾不能相顧,雖然未必能夠消滅孫權,但是最低限度可以保證荊州三郡不失,甚至可以收回另外三郡。

所有這些措施,都可以保證荊州不失,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措施是需要諸葛亮的,而且,由於諸葛亮的哥哥在東吳做官,所以他一直致力於鼓吹孫劉聯盟,討好孫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矇蔽劉備,影響劉備決策的負面作用。



狼的影子319


應:這雖屬一個常探討的話題,但要分析透還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有人講在蜀國究竟誰是第二把手,從名譽講應該是諸葛亮,丞相,又是首席軍事,但關羽跟諸葛亮並不融洽,而關羽是授假節的,全權負責荊州事宜,接下來是關羽聽諸葛亮的呢?還是諸葛亮的聽關羽的,這就是問題的交點,若關羽我行我素,那孔明就成了擺設,打仗打的是機會,情報,東吳就是掌握了這些細節,才白衣渡江,一舉拿下荊州,再說如諸葛亮在,肯定會與劉封聯繫實行救援行動,一來是東吳不會這樣輕易得手,二來東吳也不會派兵打這無握之仗,東吳的呂蒙,陸遜沒有這麼傻,而且是精明老到之人,抓住關羽後未經孫權允許立馬處死,要知道關羽跟東吳是不太友好的,而如讓關羽活著就等於放虎歸山,後患無窮,這一著也是絕著,取了荊州,殺了關羽,蜀國要想做大做強巳是完全不可能的了,這也是吳國最不願看到蜀國強過自己的絕著。

可以這麼說,如有諸葛亮同守荊州,諸葛亮肯定會協調周邊部隊,保證後方的安全,而東吳也不會出兵,荊州丟不了,吳國陸遜一直忽悠關羽,深知關羽個性,利用了關羽狂忘自大的弱點,才能一戰成功,驕兵必敗這個原理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看來關羽的春秋是白讀了,再見!




9紫氣東來


荊州關羽本來是能守得住的,即使不給他派任何人,他都能守得住,要不劉備也不會找他來守荊州了。

可是,荊州最終還是在關羽手中給弄丟了。要怪只能怪是劉備和關羽的不知足造成的。我覺得荊州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就已經註定要丟了。

所以,即使把諸葛亮給他派到關羽身邊,去也於事無補了。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就等同於徹底的把孫權給得罪了。孫權本來和劉備是盟軍,劉備打下益州來後,孫權就有了和劉備決裂的想法。

這要怪也只能怪劉備,其實在周瑜火燒赤壁打敗曹操之後,孫權就有找過劉備,說兩個人一起帶兵,把益州給拿下來。然後把益州給平分了。

但是,劉備不是這麼想的,因為他想獨吞益州。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給劉備說過,劉備若想拿下天下,就必須佔據荊州和益州之地。

只要拿下這兩個地方,他們在分兩路發兵,無論是北上伐曹,還是順流而下伐吳,都是很簡單的事。

所以,在孫權提出滅益州的時候,劉備就拒絕了孫權,他說自己要休養生息,要犒勞三軍。暫時不想攻打益州,孫權竟然相信了。

孫權一看劉備不打,自己也就不要做出頭的鳥了。

可是,孫權退兵不久後,劉備就偷偷的出兵,把益州給拿了下來。

這時候孫權是什麼心情?

可以說他恨死裡劉備,甚至超過了曹操。

畢竟劉備的實力增大了,這就變相了減小了他孫權的實力。

孫權若是在不能自己壯大的情況下,他只能聯合曹操,來一起修理劉備了。

其實在劉備拿下益州來之後,孫權早就謀劃好,要對劉備出手的策略了。只不過魯肅在當東吳大都督的時候,一直都是一個和事佬,他不願意給劉備鬧翻,孫權也就選擇了忍忍忍。

可是,魯肅一去世,主戰派的呂蒙就開始上位,當了東吳的大都督。

呂蒙上位之後,就極力的勸阻孫權,要給劉備這個兩面三刀的傢伙幹一仗,這個意見正好和孫權不謀而合。

於是,孫權和呂蒙就開始打關羽鎮守的荊州之地的主意了,因為荊州和東吳相鄰,對於孫權來說拿下荊州來,就能消弱劉備的力量,就能增加自己的實力。

不是有一句老話說的好嘛,老虎都有打盹的時候,更何況劉備和關羽了。可以說只要他們有犯錯的機會,孫權就有辦法來偷襲劉備。

正好這個機會沒讓孫權等多久。劉備拿下益州來之後,他緊接著就要去拿益州北邊的漢中之地去了。

恰好現在的漢中正好是在曹操等手裡,也就是說劉備率先和曹操開戰了。

這時候駐守荊州的關羽,為了助劉備一臂之力,他也在荊州的北部發動了襄樊之戰,開始打曹操了。

呂蒙和孫權正好看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他們就開始暗中聯合了曹操一起打關羽。關羽到死都沒想到孫權這個盟軍竟然勾結曹操,來攻打他。

就這樣關羽被他們前後夾擊包了餃子,還因此丟了性命。關羽一死,荊州之地也就變成了東吳孫權的。

若是此刻諸葛亮和關羽在一起,他想要保住荊州就必須要說服關羽不要輕易發動戰爭,只要關羽把荊州鎮守住就是大功一件了。

但是,諸葛亮能說服關羽嗎?

關羽是個很重情義的人,他能看著大哥劉備和曹操開戰坐視不管嗎?

也就是說只要關羽出兵,這個仗就會必敗無疑。諸葛亮說服不了劉備去打關中,他也說服不了關羽去打襄樊。


史學達人


不請自來。雪中一頭哈,歡樂你我他。

關羽失荊州,失的是大哥劉備所擁有的那部分荊州(南郡、長沙、武陵、桂陽、零陵五郡;後劉備出於戰略考慮,與東吳和談並立“湘水之盟”,歸還東吳長沙、桂陽兩郡。關羽實際鎮守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為響應大哥劉備在漢中的軍事勝利,為大哥分擔戰略防守的壓力,鎮守荊州的二弟關羽決定:鑑於荊州的複雜鬥爭形勢,為了讓大哥儘快實現祖國山河一片紅,趁曹操士氣低落,襄樊不穩,引兵出荊州南郡,圍困樊城(“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操聞後,急的只看了前面的新聞聯播,卻忘了後面的天氣預報,即派于禁率大軍前來救援(“曹公遣于禁助仁”)。遇連綿大雨使得漢水暴漲,于禁所率全軍皆被漢水所淹。關羽乘船進攻,擒于禁斬龐德,是為震驚天下的“水淹七軍”。此一役,關二爺威震華夏(“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後曹操接受司馬懿、蔣濟等的建議,放棄遷都以避二爺神威的想法,邀孫權入局。(“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同時派徐晃援救曹仁。孫權本身早已看到荊州就碧眼放光,聽到“關羽”二字更是胸中燃起熊熊怒火(“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遂利用關羽內部矛盾、兵力不足等因素,由呂蒙一舉偷襲得手,導致戰局最終急轉直下,不久前剛“威震天下”的關二爺四面楚歌,敗走麥城,被俘遇害。

以上便是這一戰役的簡要過程。現在我們把諸葛亮也放在當時的荊州,假設下荊州是否能守住。依個人愚見,還是:不能。

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關羽北伐,究竟是劉備的主意還是關羽自己的主意,綜合《三國志》及通鑑《漢記》等史料記載,可以判斷此次北伐是關羽基於當時形勢的考慮進行的一次自主的戰略行動。從一開始,諸葛亮就不可能和關羽共駐荊州,因為劉備集團的人力資源配置是不允許的。如果是關羽決定北伐前夕諸葛亮來到荊州,必然是劉備派來的,並且帶來了劉備的明確指示。因為關羽不可能在決定北伐前說:大哥,我要北伐,借個諸葛亮來用用。劉備在已知關羽決定北伐的情況下,指示無外乎三種:1、關羽你小子不許動兵;2、二弟靜待時機,等我詳細考慮,做好配套工作再動手;3、二弟你天下無敵,你隨意,你開心就好。如果是第一種和第二種,在那個時間段,就不一定會有荊州之戰了,或者時間推後。允許自行開打,但沒有任何實質性增援,只派個諸葛亮前來協助,必然不會改變荊州之戰的最終走勢。這與諸葛亮有沒有能力,水平高不高,沒有關係。因為從根本上講,鑑於當時關羽和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政治地位,諸葛亮根本沒法節制這位和劉備一人一塊地頭、“假節鉞”且“剛而自矜”的當朝二號首長,關羽該怎麼幹還是怎麼幹,只當諸葛亮是空氣。諸葛亮只能在已定的客觀環境和現有的資源配置下,做一些輔助、修正性的工作,並且關羽還不一定鳥他。諸葛亮無法在短期內修復關羽把守荊州多年和吳國結下的樑子;無法說動關羽去邀請在他眼裡一坨翔都不如的孫權去一起揍曹操;也無法在短期內解決關羽和下屬之間糟糕的人際關係;還無法撒豆成兵,憑空變出相對豐富的人力物力等戰爭資源;更無法說服已經吃了曹操糖的東吳:為什麼如此好的機會,我不去幹一票?有可能諸葛亮會識破吳國表面贊關羽背後要捅刀子的做法,可有什麼用呢?關羽只會把信給諸葛亮看看,炫耀一下,就沒有然後了。既然諸葛亮無法改變這些客觀上存在的,影響戰爭走向的相對重要因素,那麼他就改變不了戰爭的進程,繼而無法左右戰局的結果。所以,個人覺得,關羽發動北伐時,即使諸葛亮來到荊州,依然無法守住荊州,扭轉敗局。

當然,如果是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去了荊州除外,因為必要時,他甚至可以做法。


雪中一頭哈


如果是諸葛亮和關羽一起守的話荊州能守住嗎?回答是不會,荊州失陷也是時間問題。我從以下三方面來說明。

第一當時關羽守的只是不完整的荊州只有三郡之地,但分別要面臨孫權和曹操兩方面的壓力。試想荊州不像益州可以憑險固守,荊州四戰之地如果沒有援軍救援的話,將是腹背受敵。那我們來看看當曹操或者孫權大舉進攻時,荊州會有援軍嗎?荊州軍的援軍不外乎兩個方向,一是西川大本營的援軍,但那時交通不便山高路遠,即便劉備想救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還有一個是劉封孟達所帥領的上庸援軍,不過歷史已經證明這路一援軍根本指望不上。所以荊州事實上就是孤立無援,試想如此處境如何固守。

第二荊州自身的軍隊也不是很多,關於蜀漢荊州部隊的人數記載有兩次,一次是孫權和劉備平分荊州的時候,孫權派遣了兩萬軍隊進攻荊州地區,並且派遣了一萬軍隊作為預備隊。這時候關羽帶領軍隊號稱三萬人準備迎戰,其中關羽親自帶領五千精兵準備和東吳決戰。這就是說,關羽在這次衝突中帶領的軍隊小於三萬,大於五千。後來孫權親自來指揮,關羽向劉備請援,也能看出來,關羽的軍隊絕對不如東吳的軍隊多,如此來看荊州的軍隊最多不會超過四萬人,大約在三萬人左右。另一次關於關羽軍隊的記載是徐晃和關羽對陣的時候,書中說關羽自帶步騎兵五千人迎戰,但是被徐晃擊敗了,這一戰也最終標誌著關羽的徹底戰敗,也就是說五千人的損失對於關羽已經是非常嚴重的了,嚴重到關羽要退兵的程度,這麼來看關羽的部隊不會非常多,參戰的總兵力肯定不會超過三萬,不然五千人的潰敗也不會引起這麼大的反應。在正史中三國前期,三國的兵馬都不是非常多,像夷陵之戰這樣的兩國傾盡全力的大決戰,雙方兵馬也僅僅在五萬人左右。而且這是劉備傾盡自己益州之力集合的軍隊,而關羽只有三郡的土地,所以關羽的軍隊不到三萬也是很合理的。

第三點也是讓人感到可怕的一點,其實荊州就是個誘餌。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年諸葛亮隆中對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但此荊州非彼荊州也,那時候的荊州有七郡之地,人口豐盈兵強馬壯。而此時劉備的荊州就剩三郡之地還是殘缺不全的,自保尚且不足如何去進攻呢?因此就出現了一個可怕的推論,荊州已成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何讓荊州發揮最大餘熱就擺在了“昭烈皇帝”劉備面前,試想關羽如何敢在缺兵少糧的時候還要去進攻曹操,如果沒有“大哥的指示”,關羽再怎麼驕傲怎敢擅自出兵,自古擅自出兵都是君王大忌。講到這裡一個陰謀浮出水面:與其坐看荊州失守,不如讓關羽主動出擊能打多就是多久,儘量消耗曹軍,我西川之地將更加牢固。關羽進攻曹操後方肯定空虛,孫權必會來攻,到時孫權和曹操必會為荊州大打出手“二虎爭食”我自漁翁得利。如此一石二鳥之計何其妙也。歷史上劉封不去救關羽也就水落石出了,不是他不去救,而是有人不想要他去救。

綜上三點我想即便諸葛亮在荊州,荊州也很難守得住。依武侯的才幹,最多能把丟荊州延後一些時日,我們關二爺也不必慘死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歡迎大家積極討論當時如何才能守得住荊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