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張宗遜跟隨毛澤東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開國上將張宗遜跟隨毛澤東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

圖為:1946年12月,張宗遜陪同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機場檢閱晉綏第一縱隊

開國上將張宗遜,在幾十年戎馬生涯中,跟隨毛澤東南征北戰,經歷了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和建國後長期的軍隊建設實踐,他的成長和沉浮一直與毛澤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參加秋收起義,護衛毛澤東上井岡山

1927年春夏,正當國共兩黨合作討伐北洋軍閥的戰爭節節勝利之時,身為北伐軍總司令的蔣介石,在美英帝國主義的策動下,突然背叛了革命,於4月12日,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7月中旬,汪精衛在武漢也向革命群眾揮舞起屠刀,全國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共中央於8月7日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發動武裝暴動來對付國民黨的屠殺,並指派毛澤東作為中央代表,到湖南和江西邊界的瀏陽、醴陵、安源等地,領導武裝起義。

經毛澤東緊張的組織協調,湘贛邊界幾個縣的農民自衛軍、工人糾察隊,和從武漢趕來的由中共黨員盧德銘任團長的警衛團,被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下轄三個團,盧德銘出任軍事總指揮。警衛團編為第一團,也是起義的軍事主力。張宗遜在該團六連任連長。按照中央規定的秋收起義計劃,9月9日開始暴動,各團由東向西攻擊,目標是奪取長沙。由於敵強我弱,加上缺乏經驗,起義很不順利,損失嚴重,盧德銘不幸犧牲。張宗遜率領的連隊,在第一團編成內行動,向西攻擊時,擔任先鋒;向東撤退時,擔任後衛。連續戰鬥十來天,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初步展現了他指揮作戰和管理部隊的才幹,受到領導的好評,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

秋收起義受挫後,人們思想上出現了波動,國民黨調集來鎮壓起義的部隊,正向起義軍合攏。在此危急時刻,毛澤東斷然決定,放棄西進奪取長沙的計劃,改向東南湘贛邊境的山區轉移。又經十多天轉戰,起義軍餘部終於擺脫了強敵的追堵,於9月28日,進至江西省永新縣境內的三灣村。

起義軍在三灣休整了五天,在毛澤東領導下,對起義行動作了講評,對所剩部隊進行了整編。將三個團縮編為一個團,稱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下轄一、三兩個營(每營三個連)和一個特務連,共七個戰鬥連隊,約一千人。由於建制單位大量減少,幹部都降職任用,張宗遜調到特務連任副連長。特務連的主要任務是護衛毛澤東和團部,張宗遜帶領一個排,專門擔負毛澤東的貼身警衛,實際上成了毛澤東的首任衛士長。當毛澤東聽說張宗遜是陝西省渭南人時,風趣地說:“啊,你來自八百里秦川,是姜太公的老鄉呀!姜太公垂釣於渭水嘛!”此時,毛澤東把張宗遜和周王朝的開國元勳姜太公連在一起,顯然對張含有激勵之意。張宗遜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只是以微笑來答謝毛澤東的信任和鼓勵。

那時的毛澤東,還沒有多大名氣,在不少職業軍人眼裡,他不過只是一位有學問的先生。當時的師長餘灑度和團長陳浩等,都不服毛澤東的領導,時常同毛澤東爭吵。毛澤東的處境十分困難,很需要人們的理解與支持,首先須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弟兄來保護他的人身安全,併為他施展才華搭建舞臺。此時的張宗遜等,恰好起到了這種作用。張宗遜時年雖僅二十歲,但已是一個有三年多黨齡的黨員和一名幹練的初級軍官,經過一年多黃埔軍校的培訓和半年多實戰的鍛鍊,加上他魁梧健壯的身材,顯得很威武。而且張宗遜在黃埔軍校學習時,曾多次到毛澤東在廣州開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聽過講演,從那時起就敬佩毛澤東是一位深知中國國情的理論家。指派他領兵直接護衛毛澤東,應該說是最合適的人選。

張宗遜承擔的主要任務是護衛毛澤東,確保毛澤東的安全。當時到處是反動武裝和土匪,內部也時有動搖分子和叛徒鬧事,隨時需設崗佈哨,嚴防不測。從三灣改編到進軍井岡山,張宗遜與毛澤東形影相隨,動則並肩行軍打仗,歇則同宿一個屋內,經常是毛澤東睡在鋪板上,張宗遜等打地鋪睡在跟前,隨時守候。10月22日晚,部隊在遂川縣大汾村宿營,半夜突然遭到敵人襲擊。住地周圍槍聲驟起。張宗遜一邊指揮抗擊敵人,一邊護衛著毛澤東從彈雨中突圍,很快擺脫了敵人。由於連續爬山越嶺,毛澤東的腳磨破化膿了,流出的血染紅了草鞋,行走很困難。張宗遜和戰士們用路邊的竹子綁了一副擔架,要抬著毛澤東走。毛澤東擺擺手說:“謝謝大家,我自己能走。”張宗遜堅持要抬,毛澤東堅決不坐。雙方爭執不下,彼此都很動情。毛澤東退讓說:“你給我弄根竹竿,咱們拄著慢點走,好嗎?”爭執才平息下來。

張宗遜除負責護衛毛澤東外,還兼負著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收集情報。那時尚無偵察機構,更無電話、電臺。外界的情況,主要靠收集報紙和打探消息得知。一天,派出去打探消息的同志,帶回幾張舊報紙,上面登有朱德等率領南昌起義部隊在廣東汕頭地區活動的情況。張宗遜立刻把報紙拿給毛澤東,毛澤東看後非常高興,並決定派人去聯絡,由此才引出半年後的朱毛會師。

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歷次反圍剿作戰中,張宗遜一直在毛澤東率領下行動,緊隨在毛澤東身旁。毛澤東從鬥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建軍原則和作戰原則,張宗遜都能較早地得知,認真學習領會,並積極貫徹執行。患難結摯友,危急見真情,張宗遜以自己誠實、忠勇和勤奮的品行,贏得了毛澤東的器重,遂逐步提拔他擔任大隊長、支隊長和師長。張宗遜率部打了多次硬仗惡仗,兩次身負重傷,為保衛根據地和維護毛澤東竭盡了全力。在毛澤東遭受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排擠時,張宗遜也受到了牽連,被免去了師長職務,派往紅軍大學學習。他懷著沉重的心情,去探望身處逆境的毛澤東,向毛澤東傾訴了心中的鬱悶。毛澤東安慰他說:“現在這種情況,像是秀才遇見了兵,著急也沒用。”並指點他說:“周恩來不是你在黃埔由團員轉為黨員的主持人嗎?你心裡的這些話,可以去找他說說。”後來,在周恩來的干預下,張宗遜被重新起用,率部參加了長征。

開國上將張宗遜跟隨毛澤東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

圖為:1949年2月1日,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和副司令員張宗遜在西北前線

長征到達陝北後,護送毛澤東進駐延安城

紅軍萬里長征過程中,張宗遜先任紅一方面軍三軍團主力第四師師長,在彭德懷直接指揮下,率部強渡湘江、攻克遵義、四渡赤水、奪佔婁山關,立下了汗馬功勞。1935年1月,中央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地位,一、四方面軍在川北會師之後,毛澤東派張宗遜到紅四方面軍第四軍任參謀長。在紅四方面軍,張宗遜同張國燾的分裂路線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歷經千辛萬苦,於1936年冬,在陝北的保安縣城與毛澤東會合。此時,毛澤東就任中央軍委主席不久,一看見張宗遜便親切地說:“張宗遜你好幸運呀,三次爬雪山過草地竟然無恙,革命反倒把你由南方送回了家鄉,給了你更便於施展才智的地理環境,我真替你高興呦!”張宗遜則懇切地說:“我希望還是跟著主席做點具體工作。”毛澤東爽朗地說:“我們已決定調你到總部機關來,陝北的風土人情你都熟,來給我們當嚮導吧。”隨即對張談了西安事變的情況以及由此引起的時局變化。

當時紅一、二、四三個方面軍,經萬里長征雖然在陝北會師,但卻都駐紮在保安縣及其西北最貧窮的一些地方,自然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地方,都駐有國民黨的軍隊。經國共兩黨代表協商,國民黨的軍隊自行退出延安及其南面的幾個縣,讓紅軍進駐,以利紅軍休整,然後開赴抗日前線。

1937年1月6日,毛澤東任命張宗遜擔任中央軍委第一局局長。張宗遜時年二十八歲,正值人生體力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中央軍委一局,也稱中國工農紅軍總部一局,是軍委指揮機關的一個綜合部門。下設作戰、文秘、機要、警衛和行管等業務單位,並直接指揮中央警衛團。其性質與職能,類似於現在的軍委辦公廳加總參作戰部再加機要局、警衛局和管理局。張宗遜到職後,毛澤東指示他立即籌劃把軍委機關遷往延安的事宜。張宗遜率警衛團一部及先遣人員,乘馬星夜趕往延安,劃分了各單位的駐地,佈設了警戒,制訂了遷移方案,返回保安呈請毛澤東審定並下達各單位後,便跟隨毛澤東由保安向延安轉移。兩人都騎著高頭大馬,馳騁在奔赴延安的大道上,邊走邊聊。毛澤東意味深長地對張宗遜說:“十年前你護送我上井岡山,現在又護送我去延安,這是緣分吧?還記得你強迫我坐擔架的事嗎?”張宗遜還是以憨厚的微笑作答。斗轉星移,轉瞬十年。毛澤東由初涉軍陣的領導人,變成了三軍統帥,張宗遜則由衛士長,變成了統帥部的高級幕僚。1月13日,中央軍委機關全部進駐延安城及其附近地區。從此,延安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聖地。

我軍進駐延安後,延安西北邊的幾個縣都成了紅區,建立了由我黨領導的人民政權,但南面緊鄰延安的富縣和甘泉縣,還是緩衝區。國民黨的正規軍雖然撤走了,但地方政權和地方武裝依然保留著。為了妥善解決兩個縣地方政府的更迭和地方武裝的改編,毛澤東任命張宗遜兼任富甘地區警備司令,負責收編該地區的地方武裝、清剿土匪和建立人民政權。這一工作很快取得了成效,為延安創造了比較安全穩定的環境。從1937年1月至7月,張宗遜跟毛澤東同住在延安城內鳳凰山跟前一個院子裡,直接協助毛澤東和軍委總部的首長處理軍務。此時的張宗遜成了聯接紅軍各大單位的中間環節,從而也結識了紅軍總部和各個方面軍的領導同志。在這半年多的相處過程中,毛澤東對張宗遜誠實、厚道、勤奮、謙虛的人品和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 ,有了更深的瞭解,張宗遜也獲得了近前向毛澤東學習的大好機會。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毛澤東講話,看到毛澤東起草或批改的文電,耳濡目染,大長了見識。對毛澤東注重調查研究、兼聽各方意見和辯證分析問題的工作方法,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相互間建立了更深的信賴和友誼。隨後,應賀龍的請求,毛澤東派張宗遜到紅二方面軍工作。

率部赴華北抗日,奉命回防陝甘寧邊區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在北平的蘆溝橋地區,向中國守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毛澤東率紅軍將領發表聲明,號召全國軍民奮起抵抗,從此開始了全國抗擊日寇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按照國共兩黨協商的統一編制,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和陝北的部隊,縮編為八路軍及所轄的三個師,每個師轄兩個旅,共六個旅。賀龍指揮的紅二方面軍,縮編為第120師,賀龍任師長,原來所轄的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分別縮編為第358旅和359旅兩個旅。此前,賀龍提出,請毛澤東指派一位從井岡山成長起來的將領,來接替他直接率領由紅二軍團縮編而成的358旅。經過反覆協商確定,毛澤東任命身邊的張宗遜擔任358旅的旅長。這一任命,深印著毛澤東與賀龍兩位偉人溝通的心跡。從此,張宗遜在賀龍的直接指揮下,於1937年秋,率部由陝西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奔赴抗日前線,創建晉綏(綏,指當時的綏遠省,即現內蒙古的中西部)解放區,並轉戰於華北大地。張宗遜率358旅與兄弟部隊相配合,在呂梁山、五臺山、大青山和冀中平原,廣泛開展游擊戰和遊擊運動戰,屢戰屢捷,消滅了大量日偽軍,並逐步壯大了自己。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實際上推行的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不斷在國共兩黨之間製造摩擦,千方百計地削弱八路軍和新四軍。1941年1月中旬,蔣介石調集重兵,在安徽南部的茂林地區伏擊我新四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致使我新四軍六千餘將士陣亡。毛澤東為了防止“皖南事變”在陝北重演,對蔣介石保持著高度警惕。一方面指揮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奮力抗日;同時,在軍事佈勢上又確保能及時調集力量,對付蔣頑軍,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安全。所以將張宗遜率領的358旅,經常配置於晉綏地區。作為野戰主力部隊,358旅的行動方向,常隨日寇和蔣頑軍的動向而定,多次處於東拼西擋的機動作戰狀態。

1943年3月,蔣介石出版了《論中國之命運》一書,大肆鼓吹中國只能有“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獨裁主張,發出了強烈的反共信號。公然叫囂“解散中國共產黨”、“取消陝甘寧邊區”。並調集盤踞西安的胡宗南所部十多個旅,妄圖攻佔我陝甘寧邊區,“閃擊”延安,一舉消滅我中央首腦機關。此時,我黨政軍大批高級幹部,正集中在延安進行整風。延安的安危,關係著全黨乃至中國的命運。毛澤東及時察覺了蔣介石的陰謀,遂於6月初,電令正在晉綏抗日前線的張宗遜,率領358旅立即西渡黃河,開赴延安以南的富縣地區,準備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358旅經過五年多對日偽軍作戰的鍛鍊,由1937年秋出征時的兩個團、四千餘人,已擴編成了現在的四個團及三個直屬營、共一萬多人的精銳部隊。

張宗遜返回延安後,向毛澤東彙報了在華北作戰和建軍的情況。毛澤東聽了很高興,凝視著張宗遜親切地說:“你三十而立,塊頭更大了,比井岡山時期闊氣多了,成了萬軍首領!今天留你吃飯,以示祝賀。”席間毛澤東談到:“蔣介石從希特勒那裡學來點新戰術,企圖閃擊延安。把你們調回來,就是為了對付他。”張宗遜說:“指戰員們聽說蔣介石要進犯延安,個個義憤填膺,決心誓死保衛黨中央,請主席放心。”毛澤東說:“那你們就認真準備吧!鬥爭的原則是有理、有利、有節。蔣介石在新四軍那裡佔了便宜,陝北不是皖南,不能再讓他佔便宜。”張宗遜說:"決不會讓他佔便宜!我們要像在冀中對偽軍張蔭梧那樣,只要他敢進犯,就把他消滅掉。”毛澤東說:“胡宗南比張蔭梧難對付,要認真準備,防止輕敵。”張宗遜立即說:“一定把主席的指示傳達到全體指戰員,堅決貫徹執行。”

毛澤東在調兵遣將準備抗擊蔣介石進犯陝甘寧邊區的同時,又主筆撰稿通過報刊和廣播電臺,揭露了蔣介石挑動內戰、破壞抗日的陰謀,喚起了國內外公眾的警覺,以同聲譴責國民黨頑固派的倒行逆施。由於我軍作了充分準備,加上國內外輿論的強烈反對,蔣介石才未敢輕舉妄動,並於7月10日電令胡宗南:“暫停閃擊延安的軍事行動”。但是,胡宗南的部隊在陝甘寧邊區南邊,仍然擺成一個合圍的弧形陣勢,虎視眈眈。張宗遜的358旅及邊區的其他部隊,針鋒相對,也仍舊部署在這個弧形的對面,警惕地保衛著中央首腦機關。

1945年7月21日,胡宗南的部隊突然襲擊了我邊區南端關中地區淳化縣的爺台山等地,侵入我邊區寬一百多里、深二十多里包含四十一個村莊的地區。毛澤東立即通電國內外,揭露國民黨頑固派挑動內戰的陰謀,並組成爺台山反擊作戰指揮部,任命張宗遜為司令,統一指揮358旅及附近的部隊共八個團,執行收復失地的任務。張宗遜指揮所部,經過周密的準備,採取正面牽制、兩翼包抄戰術,激戰一晝夜,全殲入侵之敵。對張宗遜指揮的這次作戰,毛澤東極為滿意。8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大會上,盛讚了這次反擊戰,他說:“不久以前,國民黨調了六個師來打我們關中分區,有三個師打進來了,佔了寬一百里、長二十里的地方。我們也照他的辦法,把這寬一百里、長二十里地面上的國民黨軍隊,乾淨、徹底、全部消滅之。”勝利收復爺台山,全殲入侵之敵,震懾了胡宗南,大大改善了陝甘寧邊區南部的敵我態勢,有力地保衛了黨中央的安全。隨後,毛澤東命令張宗遜率部再次東渡黃河,再赴晉綏抗日前線。

率部轉戰晉綏大地, 回師延安保衛毛澤東

1945年8月20日,中央軍委調整了晉綏軍區的指揮機構,一是在晉綏軍區和十一個軍分區之間,加設呂梁、雁門、綏蒙三個二級軍區;二是組成晉綏野戰軍,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賀龍兼任司令,張宗遜任副司令,同時兼任呂梁軍區司令,仍直接指揮358旅。呂梁軍區位於晉西的呂梁山山脈及其周圍地區,與陝北隔黃河相對,是晉綏解放區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也是連接陝甘寧邊區與其他根據地的樞紐地盤。從戰略上看,是陝甘寧的東大門。張宗遜坐鎮呂梁,實際上仍兼負著護衛延安、保衛黨中央的重任。

張宗遜率部重返晉綏後,根據毛澤東的命令,在賀龍的直接指揮下,立即對日偽軍展開了反攻,收復了汾陽、離石、文水等縣城,殲滅了大量日偽軍,擴大了晉綏解放區。隨後依國共兩黨簽訂的協議和毛澤東的命令,就地停戰休整。

1946年6月下旬,蔣介石撕毀停戰協議,對我解放區發起了全面進攻,解放區軍民又奮起抗擊。從此,全國各解放區,轉入解放戰爭。晉綏軍民也展開了保衛邊區、保衛抗日勝利果實的戰鬥。

為了圍殲侵入晉北煤都——大同的國民黨軍,中央軍委決定,把晉綏和晉察冀兩個軍區的部隊,合編在一起作戰。經毛澤東批准,組成大同前線指揮部,任命張宗遜為司令,統一指揮兩區野戰部隊八個旅及附近的地方部隊共30個團的兵力。於8、9月間,在大同外圍激戰一個多月,殲敵一萬二千餘人。從大局上看,這也是個勝仗。但由於兩個大戰區的部隊首次合在一起打攻堅戰,以致出現了一些鑼齊鼓不齊的問題。未能攻克大同,也未能全殲援敵。這是張宗遜指揮過的所有作戰中,打得最不理想的一仗,成為他歷史上和心目中的一個陰影。

在大同戰役後,賀龍報請毛澤東批准,於11月初,把晉綏軍區的野戰部隊,分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縱隊。張宗遜兼任第一縱隊司令,下轄358旅、獨1旅等主力部隊,遂行機動作戰任務。

1946年夏秋,蔣介石向解放區全面進攻的戰略遭到挫敗後,改為集中兵力向我魯南和陝北兩個根據地突施重點突擊。蔣介石緊鑼密鼓地在向陝北方向調集兵力,延安告急。毛澤東致電賀龍,調張宗遜率領的晉綏第一縱隊西援陝北。張宗遜接到命令後,立即收攏部隊,進行人員和物資補充,然後日夜兼程,西渡黃河,趕赴延安。主力於11月底開抵延安以南地區,再次承擔起直接保衛黨中央和毛澤東的任務。張宗遜趕回延安後,立即去見毛澤東。一見面就自我批評說:“沒有把大同打下來,辜負了主席的信任。”毛澤東笑著說:“打下來當然好,沒有打下來也不必垂頭喪氣,賀龍同志來電說,主要責任不在你,自己總結經驗吧,爭取把以後的仗打好。”接著,毛澤東又親切地說:“等你們部隊到齊後,我和朱老總去看看。就是去看望同志們,你不要張羅。”毛澤東短短几句話,不僅除去了張宗遜心目中一個陰影,而且給了他極大的鼓舞。他從內心深處感激毛澤東對自己的的體諒和理解,決心全力以赴,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

12月7日,晉綏第一縱隊全體指戰員在延安機場列隊,接受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檢閱。張宗遜陪同毛澤東緩步從各旅、團隊前走過,並逐一介紹各旅、團的主要領導幹部。毛澤東從排頭走到排尾,從前排走到後排。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閱兵,而是最高統帥在看望他的近衛軍。延安的12月,天氣已很冷,寒風撲面,但毛澤東神采奕奕,面含慈容,頻頻向指戰員招手致意,而指戰員則振臂高呼:“誓死保衛毛主席!誓死保衛黨中央!”這次檢閱是毛澤東給予這支遠道而來的勁旅的殊榮,極大地鼓舞了士氣,部隊隨即轉入緊張的作戰準備。

中央軍委決定,把張宗遜率領的晉綏第一縱隊和陝甘寧邊區的新四旅、教導旅、警備一旅、警備三旅共六個旅、合編為陝甘寧野戰集團軍,毛澤東任命張宗遜為司令。集團軍剛組建完畢,即遇到胡宗南以五個旅的兵力進犯我隴東的慶陽和合水兩縣地區,張宗遜率集團軍主力前往迎戰,將其先頭之48旅大部1500餘人,殲滅於西華池地區,擊斃敵少將旅長何奇,拉開了陝甘寧邊區大規模保衛戰的序幕。此時偵知,在蔣介石嚴令督促下,胡宗南從晉南和豫西向我陝甘寧邊區周圍調集了34個旅的兵力,超過我邊區兵力的9倍,企圖直取延安,搗毀我中央機關。在此嚴峻形勢下,毛澤東決定,暫時主動撤離延安,以誘增敵之驕狂情緒,將其調動起來,與敵在陝北的山區裡周旋,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予以各個殲滅。並致電賀龍,調王震率領的晉綏第二縱隊西援陝北。為了便於協調,中央軍委決定,把陝甘寧邊區的部隊和即將來到的晉綏第二縱隊,編組為西北野戰兵團,統歸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的彭德懷直接指揮,同時撤消了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番號。張宗遜任西北野戰兵團副司令兼第一縱隊司令,率部同兄弟部隊協同作戰,主要擔任保衛毛澤東和黨中央的任務。

從1947年3月底至5月初,西野兵團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連打三個殲滅仗,殲敵三個主力旅,斃傷俘敵一萬餘人,打掉了胡宗南的囂張氣焰,振奮了邊區軍民的志氣。在我軍與胡宗南部周旋之際,青海軍閥馬步芳和寧夏軍閥馬鴻逵勾結,侵佔了我陝甘寧邊區西北部的隴東和三邊分區,我西野兵團主力於五六月間前往迎敵,斃傷俘敵6000餘人,全部收復了失地。西野兵團經四個月連續作戰,遏制了國民黨軍的進攻,穩定了西北戰場的態勢,確保了毛澤東的安全和對全國各個戰場的順暢指揮。7月21日中央軍委決定,組成西北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兼政委,張宗遜任副司令兼第一縱隊司令。8月20日,西野主力於沙家店地區,一舉殲滅了胡宗南的王牌整編第36師,斃傷俘敵6000餘人,從此扭轉了西北戰場的戰局,使黨中央毛澤東的處境轉危為安。

在上述幾次重要的作戰中,張宗遜直接指揮第一縱隊出色地完成了任務。8月23日,毛澤東專程到野司駐地來祝捷,接見了旅以上幹部,在熱情洋溢的講話中,讚揚彭、張指揮果斷,部隊打得好。在同張宗遜談話時說:“彭德懷同志提出,讓你到他身邊工作,我們都同意了;到野司來擔任第一副司令,就不要再兼一縱司令了,由你的副手賀炳炎接替你;在你的任職命令上,‘副司令’三個字前邊,我加了‘第一’兩個字 ,是想讓你增強點責任感;你的長處是穩重厚道,不足的地方是該厲害的時候厲害不起來;這一點你應該向彭老總學習;對上,該堅持的一定要堅持,對下,該批評的一定要批評。”張宗遜本不願意離開一縱隊,但他不便直說,只好表態說:“我服從中央的決定,接受主席的批評,努力照主席的指示去做。”從此,張宗遜協助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指揮了解放大西北的歷次戰役,先後攻克了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等大城市,殲滅了長期盤踞西北的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的主力部隊,促使新疆的國民黨軍起義,解放了佔全國國土總面積四分之一的大西北,迎來了新中國的朝暉。

開國上將張宗遜跟隨毛澤東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

圖為:1953年,張宗遜隨朱德總司令在劉伯承院長陪同下視察軍事學院

1950年10月,彭德懷赴朝鮮出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後,經毛澤東批准,由張宗遜代理西北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司令的職務,主持西北戰區的工作,他指揮所部完成了圍殲國民黨軍隊殘餘和剿滅土匪的任務。大西北完全平定後,1952年10月,毛澤東任命張宗遜擔任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1955年後,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5年10月,毛澤東以最高統帥的身份,代表黨和國家授予張宗遜上將軍銜,並同時授予他一級八一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褒獎了張宗遜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卓越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