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是如何一次次挑戰唐太宗的心理承受極限的?

健啖客


魏徵做為一個貞觀之治的盛唐唐太宗李世民的賢臣,剛正不阿,能夠對萬人之上的皇帝犯顏直諫,得到了唐太宗極高的評價一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之一鏡亦。君臣都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青史留名。

那麼魏徵是如何一次次挑戰唐太宗的心理承受極限的呢?

魏徵本是李建成的部下,早看到了李世民的功勞和實力對李建成的地位的威脅,積極為李建成出謀劃策來削弱李世民,雖然在後來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被殺之後被李世民所俘,但求賢若渴的李世民感於他的正直和賢名,並沒殺他,還任命他為詹事主簿,後更拜他為左丞相,成為最近的君臣。

在和李世民君臣相處的十八年間,剛正不阿,凡認為李世民做的不對的,均當面直諫。貞觀十年,李世民因思念已逝的長孫皇后,在皇宮中建了個能眺望長孫皇后陵墓的高臺,但魏徵卻認為李世民做的不對,犯顏當面直諫要李世民拆了高臺。

有次李世民實在受不了了,就對魏徵說"魏愛卿呀,以後能否在人前為我留點面子,有什`

麼在私下裡向我進諫啊”。魏徵馬上就反駁說"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陽奉陰為,那和姦臣無異″。絲毫不顧皇帝的面子。

還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隻鷂鷹,玩的正開心時看到魏徵來了,趕緊將鷂鷹藏在懷中。魏徵看在眼裡,卻不管這些,上奏事情久久不停,最終讓李世民的鷂鷹捂死懷中。

正是魏徵的剛正不阿,犯顏直諫和李世民的寬容大度成就了一段青史留名的君臣佳話,為貞觀之治的盛唐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贏得了後人的敬仰!


中華歷史說說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通過2個方面來解答:

1.【魏徵】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敢挑戰唐太宗心裡承受極限?

2.【魏徵】具體在哪些方面挑戰/提醒唐太宗?


我們大部分人對【魏徵】的第一印象是,“剛正不阿,直言進諫”

【魏徵】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敢挑戰唐太宗心裡承受極限?

【魏徵】是隋唐著名思想政治家。

大業三十年,正式出道,被瓦崗軍首領李密相中;後在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並勸自立的李密舊部李勣一起投降李唐。同年9月,竇建德攻佔相州,【魏徵】、李勣等人被俘虜。竇建德用【魏徵】為起居舍人。武德四年,李世民擊敗竇建德,王世充等人,【魏徵】二次入唐。武德五年,建議李建成平定山東;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魏徵】就落到李世民手裡了。

後來李世民問【魏徵】為什麼離間他們兄弟,【魏徵】直言道:若當初李建成聽取他的建議,殺李世民,就沒有今日之禍了。

小貓觀點:

看到這裡,我們看到【魏徵】的一個重要身份是李建成的部下,而李世民是發動玄武門兵變上位的,也就是說,名不正,言不順。天下人在這個階段是不認同李世民的行為的,李世民急需樹立權威,那怎麼為玄武門兵變的“正確性”辯解呢?剛剛好就是【魏徵】的話,【建議李建成誅殺李世民】。也就是說,【魏徵】的話使李世民的玄武門兵變具備合理性。而上述我們也看到,【魏徵】多次更換陣營,多次投降,而且均保全了性命,證明【魏徵】非常聰明。進而君臣之間達成了一種默契,【李世民】需要【魏徵】來證明他的合法性,【魏徵】需要保持敢說敢做,來為【李世民】塑造寬宏大量的正面形象。但也不得不說【魏徵】確實是有能力,且剛正不阿,下面我們來說說【魏徵】具體是事蹟。

【魏徵】具體在哪些方面挑戰/提醒了唐太宗?

有一次,李世民將長樂公主(長孫皇后)許配給長孫無忌兒兒子。也就是說,將長孫無忌的孫女許配給長孫無忌的兒子,這明顯違反了“禮制”,【魏徵】直言相諫,並後來得到了皇后封賞。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專門修築了層觀,悼念皇后,【魏徵】提醒李世民,在悼念皇后的同時勿忘悼念自己的父皇。這樣悼念皇后是有違背“禮制”的,後來李世民也拆除了層觀。

貞觀十一年,李世民尋訪洛陽,由於當地官員供奉不佳,收到了譴責,【魏徵】提醒李世民,當年隋煬帝在此處接收百姓貢品,吃剩的都扔掉了,十分浪費。

小貓觀點:

從此上幾件事情看來,【魏徵】確實剛正不阿,並且明事理,憑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作風觀念,時刻提醒這李世民,且不說【魏徵】是對是錯,【魏徵】確實是維護了當時的法律法規,維護了李世民正面的形象和與百姓的關係,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平發展。

歡迎大家一起談論指正


小貓愛歷史


也不太誇張,現實是,不乏溢美之辭,常做吹噓之論,決不是倔驢蠻牛,重點是說了該說的話,起到了社起的作用。


衛老東帥


君明則臣直。唐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當上皇帝,為了證明自己為明君,則對賢臣容忍度大點,況且魏徵也是對事不對人。一個願當明君,一個輔助其為明君,君臣相得。


我形我秀006


像魏徵這樣敢於當面直諫的名臣,明清時期皇帝是絕對容不下的,即所謂的宋以後君進臣退!而唐以前則是臣進君退!


舜日堯天


李建成的直臣,他殺了豈不是顯得不如李建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