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罗马尼亚油田希特勒牺牲了一整个集团军吗?

川军团机枪手迷龙


1944年夏季苏军最后一场战略进攻放在了南翼的罗马尼亚,此前苏军在中央方向上重创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为了挽回那里的局势,从驻守罗马尼亚的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抽调出了5个装甲师和6个步兵师匆匆北调,致使这里的德军实力遭到很大削弱,而苏军正是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起了进攻,旨在围歼罗马尼亚境内的德军战略集团,占领德国最主要的石油来源—普洛耶什蒂油田,这是最有战略意义的目标。



当时驻守在罗马尼亚的是由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混编而成,包括2个德军集团军和3个罗马尼亚集团军,总计25个德国师和26个罗马尼亚师,拥有50万名德国士兵和40.5万名罗马尼亚士兵,作战人员占半数左右,还有250辆坦克和突击炮,230架飞机。德军的对手苏军则投入了2个方面军的强大兵力,包括12个集团军以及2个空军集团军,作战兵力达88万人,坦克及自行火炮1800辆,火炮15000门,飞机1800架,战役的总体对比为:作战兵力2:1,火炮5:1,坦克8:1,飞机8:1,苏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相比于兵力上的劣势,对于德军来说更加致命的是他们的盟友,罗马尼亚军队。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力本来就不高,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士气更加低落,为了提高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是防止其大规模的投降或者哗变,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采取了混编的方式而不是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让罗马尼亚军队担负负责某一地段的作战。

苏军显然非常清楚罗马尼亚军队是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防线的弱点所在,所以将突破方向放在了罗马尼亚军队据守的地段,果然达成了重大突破,而德军有限的预备队无法封闭苏军的突破。情况虽然危机,但不至于致命,只要迟滞苏军的突击部队,及时下达撤退命令德军还是可以跳出苏军的合围的。可是在这关键的时期,罗马尼亚军队倒戈了,整个罗马尼亚军队都投降苏军,并转过头来进攻他们曾经的盟友德军。混编的配置反而害了德军,苏军直接从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区穿了过去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的主力,该集团军尽管曾一度突出重围,但随后在撤退中再度被包围,主力尽数被歼灭,逃出者寥寥无几。

德军损失了27万人,占到总兵力的一半多,失去了一个集团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战斗力已经彻底丧失,苏军随即乘胜一举拿下普洛耶什蒂油田。


战略论


希特勒是石油战争的倡导者,但要说为罗马尼亚油田牺牲一整个集团军,太贬低希特勒这位国际地缘政治战略家了。如果说战争初期没这些石油,德国经济会崩溃,德军因缺油而失败,希特勒因此要不顾一切保护它的话,到1944年7-8月时罗马尼亚的油田对希特勒而言,鸡肋一块!



1943年德国的合成油生产能力达到500多万吨,加上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所产石油200多万吨,已能满足德国大部分的燃料需求。更何况因美第15航空队持续大规模的轰炸,罗马尼亚油田丧失超过90%的生产能力。



人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虽然仆从国对己没多大帮助,希特勒也绝不愿孤家寡人去对抗整个盟国,这关乎德国不败的声誉和团结号召力。而随着苏军的进攻逼近边境线,东欧的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震动,人心思变,政局动荡。希特勒必须坚守住喀尔巴阡—罗马尼亚防线,阻止苏军突入巴尔干,避免多骨诺牌效应的发生,让战火远离德国边境。



1944年8月20日苏军发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南方集团军群溃败,第6集团军第2次耻辱性的全军覆灭。23日罗马尼亚发生政变,亲德政权垮台,25日罗马尼亚向德国宣战,随之保加利亚投降同样向德宣战,苏乌克兰第3方面军兵临南斯拉夫,乌克兰第2方面军攻入匈牙利。

要论地缘政治战略,希特勒甩自我吹嘘的德军将领们一个太平洋!奈何所托非人?!


历史扒粪机


安东尼斯库加入轴心国,罗马尼亚遂被绑在希特勒的战车上,参加对苏战争,意在夺回被苏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领土。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油质好,为希特勒青睐,康斯坦察又是著名港口,为德国输送战争血液,所以德国派遣一个集团军进驻保护,视为战略后方。


文舀


据当时情况来看,罗马尼亚椐夲不据备消德军一个军团的能力。


AR47666


没有牺牲一个集团军,德军在此次战役中,不是失掉和消灭苏军多少兵力的问题,而是失去了攻取莫斯科的最佳时期,使苏联有重新组织反击德国的战略转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