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譙周?

建寧李俊陽


其實,譙周應該可以說是一個很理性的愛國者。從早年不斷的勸諫後主要勵精圖治,到蜀漢敗亡之際,力勸後主投降,這並不矛盾。而是恰恰反應出譙周是心中有民的,與忠心蜀漢相比,他更關心的是蜀地民間之疾苦。

譙周是巴西西充國人,是土生土長的蜀人,自幼研讀六經,通曉天文,乃蜀地頗具德望的大儒。因此,身為蜀人的譙周,他所忠心的、所關心的,自始至終都是故鄉的蜀地百姓,而並非蜀漢這個政權!

蜀漢政權是由三股政治集團構成的,一股是以劉關張為首的,最早跟隨劉備起事的中原集團(原從集團);一股是諸葛亮、黃忠、魏延等為首的荊州集團;最後一股則是以法正、李嚴、董允等為首的益州集團,而譙周就是益州集團的官員。

益州集團作為蜀地的土著政治勢力,他們才是蜀漢政權中最龐大、最為基礎的政治勢力。尤其是,隨著劉關張、諸葛亮、黃忠、魏延等中原集團和荊州集團核心人物的相繼離世,蜀漢政權已經基本上益州化。

而作為益州土著氏族,當初譙周兢兢業業的輔助蜀漢政權,勸導後主勵精圖治,更多的其實是希望能夠藉助蜀漢政權,共同把蜀地治理好,為蜀地的百姓謀福祉。因此,譙周對於蜀漢耗費蜀地民力,不斷北伐的行為是深惡痛絕的。他曾著《仇國論》,力陳姜維北伐的過失,反對不顧民間疾苦,選擇不斷窮兵黷武。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魏(晉)一統天下之大勢,到蜀漢末年已經是勢不可擋了。順者昌,逆者亡!所以,那時譙周又率先站出來勸劉禪投降。譙周這麼做並非是因為他對蜀漢的不忠,而是因為譙周順應天下大勢,是為了讓蜀地百姓免遭戰禍。

事實上,作為蜀人的譙周,在他的立場上,蜀漢和曹魏其實都不過是外來政權,誰統治蜀地不也是一樣的嗎?只要能夠還蜀地百姓太平,讓父老鄉親得以安居樂業,蜀漢和曹魏又有何區別呢?因此,譙周的政治理念其實就是“順”,當初蜀漢在蜀地坐穩了,譙周就順應時勢,輔助蜀漢,與統治者共同治理好蜀地;而等到蜀漢敗亡之勢已不可逆轉之際,他還是選擇順應時勢,勸諫後主投降。

這一前一後不同的選擇,其實核心都是為了保全自己故鄉的百姓,出發點都是基於蜀地百姓的安危。因此,個人認為“順”才是譙周的品德,才是他的處世之道!


這些歷史要讀


譙周,三國時期蜀漢的官員,四川南充人,屬於蜀漢的益州本地勢力,在歷史上名氣不大,因反對北伐,有人稱他為蜀漢的保守派,又因曹魏伐蜀漢時,譙周勸劉禪投降,也有人稱他為投降派,所以後世對他的評價很低。但此人的文學造詣很高,《三國志》作者陳壽就是他學生,在政壇上,反對北伐、勸其投降也是看清事實後的明智之舉,算是一個諫臣。

圖為譙周畫像。

譙周的父親叫譙岍,在當地治學,譙周也跟著父親飽讀四書,有一肚子學問,劉備入主四川后,諸葛亮請譙周擔任勸學從事,也就是主管教育的一個官職,後來升任典學從事,管理著整個益州的教育工作,劉禪當太子後,譙周被任命為太子僕,成為劉禪身邊輔臣,劉禪即位後升任光祿大夫,終於嶄露頭角。譙周在任時看到對外用兵、百姓凋零,多次反對朝廷北伐;劉禪縱情聲色時,譙周時常進諫勸阻。

在文學方面,譙周是蜀地頂尖的大儒,留下著作百餘篇,後世為其建有祠堂紀念,圖為南充譙公祠。

263年曹魏伐蜀漢,姜維死守劍閣,誰知曹魏將領鄧艾突發奇想從馬閣山繞道綿陽,這樣一來蜀漢大勢已去,當時朝堂上議論該怎麼辦,有人說撤往西南地區,有人說往東吳跑,時任光祿大夫的譙周則認為,撤往西南要提前安排,現在忽然後撤,糧少道路崎嶇,肯定會引起譁變,去往東吳更不可取,東吳看似和我們關係不錯,實則狼子野心,最好的辦法是投降曹魏,按天下形式曹魏肯定會統一,不如早投降能早安排。

圖為譙周墓。

因為譙周做工作,劉禪投降曹魏,司馬家族為感謝譙周,封他為陽城亭侯,267年已經稱帝的司馬炎,邀請譙周去洛陽,入朝擔任散騎常侍,做自己的顧問,此時的譙周已經病倒,無法前往,於270年病逝,葬於老家巴國西充。譙周這個人呢,留下壞名就是侍主多年,竟勸主投降,虧自己還是大儒,教人都教不好。但勸降這個事,站在百姓角度,避免戰亂,保全百姓,而站在劉氏來說,賣主求榮的小人,其實改朝換代時這種人多如牛毛,蜀漢滅亡也不是譙周勸降導致的,所以不用過多評價這個人。


圖文繪歷史


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

譙周幼年喪父母,但自幼勤奮好學,飽讀詩書,經過多年的刻苦努力,譙周成了博冠古今,精通經書,見多識廣的碩儒。

譙周是個比較複雜的人,一個飽讀詩書的蜀漢大儒,不貪汙,不霸權,直言勸諫。算得上是一位柱國大臣。但是他又三言兩語讓諸葛亮、劉備一眾先賢的畢生心血付諸東流(勸蜀漢帝國劉禪投降)。

在諸葛亮病逝後,譙周瘋了一樣直奔諸葛亮病逝地,而他出門沒多久劉禪下令不許任何人弔喪(可憐諸葛亮為蜀漢嘔心瀝血),而他不管不顧(只有他一人為諸葛亮弔喪成功)對諸葛亮的尊敬可見一斑。譙周此人討厭打仗因此堅持反對北伐,然姜維卻堅決要求北伐。自然而然兩人就槓上了。

在我看來譙周的想法是對的,連年征戰國庫空虛,百姓迫切需要休養生息。但奈何人家姜維不同意呀,孃的,勞資堂堂大將軍,不打仗幹啥?諸葛亮的遺願怎麼辦?不統一中原,不打一個打勝仗我姜維的能耐何在?!所以每次姜維北伐,譙周必反對。還與尚書令陳袛展開了激烈辯論。為此還寫了本仇國論。

其實蜀漢弊病早已,諸葛亮六出祁山皆敗,損耗人力財力物力不計其數,損兵折將,連自己也搭在了那裡。

再說263年蜀魏相比總人口不到四分之一,耕地只有二分之一。軍隊不到三分之一,拿什麼打兵強馬壯的魏國?再者說如果蜀漢兵強馬壯,哪怕有一線希望譙周又如何三言兩語讓一個帝國投降?其實朝中都明白蜀漢已亡,只不過譙周做了那個出頭鳥,說出了心裡話,沒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多了一些現實。

是非對錯,後人自辯之。



小凌子同學


其實人之所以凌駕於所有生物之上皆是因為七情六慾,所以也就變得複雜起來,評論一個人不能從單一方面而論,畢竟人都是多面性 複雜性 衝突性。

譙周益州本土人他的思想主張大致是從大略 根本出發。想通過治理國家,變革舉措來使國富民強,國力強盛。雖然劉備得了荊州 兩川勢力得到極大擴張但於曹魏整個北方及中原地區還是相差甚遠。他的主張主要是先強自身後征戰天下與砍柴不誤磨刀功相仿。

而諸葛亮當時位高權重,他的思想主張大致是當時益州雖號稱天府之國但實則交通閉塞,經濟凋敝,便算在修養生息也遠遠跟不上中原地區發展。且一旦中原養成氣力則益州岌岌可危所以只有不停北伐,騷擾才能拖住曹魏發展延續蜀漢政權,才能有一絲可能重統天下。他的主張便是背水一戰,以豪賭換取一絲可能。後來姜維也秉承了這一思想認知。

這兩種思想也沒有誰對誰錯,誰優誰劣。事實便是譙周權柄終究不及孔明 姜維。而且到後期蜀漢政權人才凋零,國衰民弱。已經無回天之力,所以憔周才勸投降。

自始至終譙周也是一心輔佐蜀漢政權,絕非軟弱酸儒,只是諸葛亮被神話自要打壓憔周。也頗有鬱郁不得志的遺憾吧






憤志書生


譙周是三國時期的大儒, 也是有名的史學家,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是他的學生。

其實譙周勸諫後主勵精圖治和反對姜維北伐並不矛盾,譙周應該說對天下之勢看得還是比較清楚的,其時蜀弱魏強,諸葛亮數次北伐不利,蜀中百姓早有厭戰情緒,出於與民休養生息 ,體恤民間疾苦的想法 ,譙周對後來姜維繼續北伐採取了明顯的反對態度 ,反對武力擴張, 勞民傷財,諸葛亮北伐失利的結果讓譙周更加確定不能以卵擊石, 否則蜀漢更不可保矣。

而作為一個小國,弱國如何變得強大,就必然要求君主賢明施政,當後主昏庸享樂時,譙周又豈能旁觀,漢室中興只能徐徐圖之,慢慢集聚民心。

後來勸降劉禪,譙周一張嘴把蜀漢給說沒了,這也是後來很多史學家詬病之處。其實降魏客觀上避免了生靈塗炭,也順應了當時的天下大勢,後來司馬昭,司馬炎又陸續徵召譙周入朝為官 ,奈何其人當時年事已高 ,身體疲弱 ,再加上畢竟自己是亡國之臣 ,心中終有愧疚之情,這裡面的情緒很複雜,譙周也不認為自己有功於魏晉朝廷,所以拜授的官位譙周也基本上因為身體等其他原因並未真正履職。


水木仙長


譙周此人比較複雜。說他是奸臣吧,一生清廉,兩袖清風。說他是忠臣吧,蜀漢帝國卻因他的勸解而亡。譙周飽讀詩書,為蜀中大儒,應該有讀書人的風骨,但是世事無常,譙周認為投降曹魏,一定能保護所有人的榮華富貴,而不必有不必要的傷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在不是明智之舉。所以,我認為他還是有一定正面形象的。


青木原遊魂


那絕對是一個好官,為了蜀國百姓,才投降魏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