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如果希特勒把西线所有能抽调的部队全部抽调过来,能打赢苏军吗?

谈文论史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库尔斯克战役作为德军在东线战场发起的最后一次战略性的大规模进攻,希特勒在战役开始之际本身就从西线调遣了一定的兵力增援:整整五个满编装甲师。

要知道,在曼施坦因决定进行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德军刚刚经历了战争开始以来最严重的战略失败:斯大林格勒战役。而且也是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和德军的整体实力被彻底扭转。
虽然法国投降德国意味着西线战事暂告段落,但与仰仗天堑英吉利海峡的英国却一直没有停止作战;而且几乎就在库尔斯克战役开始的同时,以美英联军为主的同盟国军队拉开了进攻意大利的序幕:西西里岛登陆。

而西西里岛登陆也意味着西线战争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盟军的反攻阶段。另外在此之前不久,盟军还刚刚在北非取得了胜利。所以说,由于英美联军在西线对德国的牵制以及巴巴罗萨计划的大规模兵力投入,德军能在库尔斯克会战时期抽调五个满编师已属难能可贵。

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军紧接着就开始了乘胜追击的大规模反攻,意图一举收复高加索北部和顿河平原;此时的德军整体上已经丧失了对抗苏军的能力,只能边战边退。

只是在此期间,德军在哈尔科夫的胜利让他们又看到了反转局势的曙光,所以才有了曼施坦因试图以主动进攻消灭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库尔斯克战役。整体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苏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库尔斯克则切断了德军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总而言之,1943年对于德军来说是形势整体不利的一年:但东线战场一系列的战略性失利和西线第二战场的逐渐开辟都预示着德国已成强弩之末;虽然期间出现了一些回光返照的迹象,但对于大局无济于事。

所以,即便库尔斯克战役之时德国尽其所能的调兵遣将,也无法从根本性上改变战争走向(德国库尔斯克战役中的直观损失本身就比苏联小),甚至还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当然,如果德军能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还有可能挽救危局。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应该是指在不考虑西线威胁的前提下,德军和苏军彼此都投入所有的兵力来进行东线的决战,到底谁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来看下抽调西线德军到底会为这场会战增加多少兵力。截止库尔斯克会战发起前,德军在西线总计有2个装甲师(或装甲掷弹兵师)、30个步兵师、10个保安师(训练师或预备队师),总计42个师。即便刨除那10个尚未训练完毕的师,还有32个德国师,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投入进攻作战的兵力是28个师,包括4个师的预备队,还有10个师是用于驻守防线,并不参与进攻。再考虑到西线德军并不全是齐装满员,至少在得到西线德军的增援后,执行“堡垒行动”的德军实力可以翻番,尤其是步兵部队的翻番。


32个德国师意味着是两个完整的步兵集团军,这将会给这场会战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德军在这场会战中最大的缺点就是步兵师的不足,而不得不将装甲师投入一开始的进攻中,这导致德军装甲师的实力大大受损,无力承担突破苏军阵地后的纵深突破任务。经验表明,在突破敌方的野战防御地带后进行的纵深挺进任务,必须由新锐部队执行才能保证足够的突破深度,将战术胜利扩展为战役胜利甚至是战略上的胜利。

有了这几十个师,德军可以将装甲部队的大部分撤出来,作为战役扩展之用,而突破苏军防线的任务则交给德军步兵师辅以部分装甲师,如此只要德军的装甲部队不遭受重大损失,德军就始终具有强大的进攻能力,一旦对苏军防线达成突破,德军强大的装甲部队投入已经没有野战工事的苏军大后方,作战模式再度转入机动作战,苏军很难在这种条件下取得胜利,毕竟这方面始终是苏军的短板。


库尔斯克会战实际的进程是南翼的德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苏军只剩下最后一条防线,而且该方向上苏军坦克部队的反击也遭到重大损失,已经转入防御,如果德军继续进攻基本可以肯定会达成突破。而北翼的德军基本转入了防御,这主要是因为其大部分装甲部队已经调往了奥廖尔突出部的正面第2装甲集团军的防线以阻止苏军已经达成的突破,因为莫德尔一开始并没有全部投入其装甲部队,所以该集团军的进攻能力还在,就是步兵单位太少,不足以维持第2装甲集团军的防线,不过苏军在这里的反击也损失很大,如果莫德尔能得到哪怕是几个步兵师的支援,还是可以恢复攻势的,更不用说几十个师的增援了。个人认为,在得到西线德军的增援后,德军几乎可以肯定会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


战略论


这个问题问的太不严谨了!首先希特勒不会蠢到把所有德军压到库尔斯克。如果他这么干了就相当于把整个西欧让给盟军了,法国都不用美军来解放,自己就把自己解放了。盟军登陆西西里岛根本都不用放一枪一弹,直接开着坦克往前冲就行;英法联军直接横渡英吉利海峡,互相比赛看谁先跑到柏林。这不是战争了,完全就是美英法三国军队的赛跑!甚至直接出动空降兵,蛙跳作战。



在一点如果希特勒真的把西线所有兵力调到东线,这个调兵的过程需要时间的。“堡垒计划”原定进攻时间是5月4号,就因为准备不足才推迟到7月5号,这段时间让苏联加强了库尔斯克战场的防御体系。如果德国再拖到等西线兵力全部到达库尔斯克再发动进攻,估计那时候苏联也会集结更多兵力。



假如说希特勒施法把西线所有的兵力通过魔法阵瞬间转移到库尔斯克战场。那么“堡垒计划”绝对会胜利。在7月5号“堡垒计划”执行时,德军有90万人,德军西线兵力大概有130万人,加在一起就是220万人,而苏联三个方面军共计190万人。“堡垒计划”从理论上讲是很成功的一个作战计划,而从实际上讲就是个失败的作战计划,因为德军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撑他实现这个计划。而现在希特勒把西线所有兵力集结到了库尔斯克,那么现在德军就有足够的兵力来打赢这场战争 。很可能德军依靠先进的装备加上充足的兵力围歼了库尔斯克的苏军。大不了苏军再损失一百多万人。在东线德军不出意外会重新掌握主动权,搞不好再打回莫斯科,然后再来一场莫斯科保卫战!但是有什么意义呢,法国自己就解放自己了,西线也归盟军了,战争输的更痛快。


铁血步兵1927


我是大汉英魂历史问题我来答

德军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不在于希特勒在后期抽调都少军队的问题!而在于前期希特勒战略的失误!

战役之前德军掌握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但因希特勒的阻挠使得对苏军发动进攻的时间不断延后,苏军事先已获取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建立三道纵深梯次防御线。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导致了德军的大规模溃败。

如果此时希特勒再调集西线军队参加库尔斯克会战,我想德国不仅不会赢得这场战役,而且还会因为西线兵力薄弱而输掉西线的战争!因为当时大局已定希特勒已无力回天!所以我认为如果希特勒把西线所有能抽调的部队全部抽调过来,还是不能打赢苏军。

苏军赢得此场战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希特勒在发动进攻方面一再犹豫,迟迟下不了决定导致苏获取了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建立起了三道纵深梯次防御线。

二、苏军的战略战术并不高明,但苏军人数众多远远超过德军,可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打的消耗战。德军活活被苏军给耗死了。

[以上仅是个人拙见,不足之处还请朋友一点出。](创作不易,点个关注再走呗。)


大汉英魂


苏联当时人多地广,资源丰富,仅凭一两场战役,无法将其征服!说白了:就算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这些战役德军全胜,也不会将苏联打垮!因为苏联不是波兰,德军越深入,战线越长,打进去的部队就等于送死。这一点可以参照一下咱们得抗日战争!只要防守方愿意,哪里都是根据地,哪里都能成为战场!所以希特勒就不应招惹苏联!而且开战前是苏德友好,德国完全可以把所有部队放在欧洲。而日本小鬼子也不应该招惹美国。如果真是这样,抗日战争要持续很多年,欧洲战场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但没办法,这些侵略者太狂妄自大了,且智商非常低!


梁勇86304567


希特勒不管怎样调怎样变败局只是时间问题了。一个不算太大德国靠一时发达胆大包天的发动欧洲战争,并且人心不足蛇吞象攻击了苏联,这是兵家大忌。希特勒的大脑肯定注水,攻下了法国、波兰又想攻占比自己大几倍的苏联。就算一时占领了一城一市能护得住吗?这样的战线过长、兵源有限孤军作战的入侵战争一定失败。日本也一样猖狂单靠一时的军事优势入侵中国。中国比日本大多少倍日本人应该知道,正好当时中国有了毛泽东,他洞察时局做出“论持久战”和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争法宝。中国幅员辽阔兵源充足,日本兵源有限日线过长。比方二十万的日军要在中国一个省算兵力集中,如果日军猖狂攻占了中国三个省这算兵力分散。这样就符合了中国的“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手机用户高绅


实际上战略上的错误,光靠一两场战役的胜利是无济于事的。希特勒把北方集团军群长期困顿于列宁格勒城下,实际上是束缚自己大量的机动兵力,反给苏联人解了套。如果以少量兵力加上芬兰军队牵制列宁格勒,把北方集团军群主要兵力集中投入到中央战线,或加入库尔斯克会战,苏联人也无力回天!





金洲91437526


可以参考一下突出部战役的结果



武刚经典游戏爱好者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说,假如德军不打法国,不和英国空战的话,纳粹德国是不是会打败苏联?

我想,这样的提问,应该由丘吉尔和罗斯福来回答。看看他们对新兴的东方社会主义是什么态度?

同时,也要问问希特勒发动二战的主要原因和目的。


历山耕夫569


仅仅是靠人多的话,希特勒早就抽调了。但是打仗靠的是战术配合和装备啊!人多没装备没用。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飞机大炮坦克数量落下风了,这才是重点。简单来说,苏联就是靠:1,装备多;2,人多;3,物资多(美英援助滚滚来)。德国的这三条都比不上。结果可想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