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制服飾有什麼特點?

Heavn123


為往聖繼絕學,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土鱉君永遠在路上。如蒙所愛請關注“陣陣有辭”。小生這廂有禮了。



其實冠服制度起源於夏商,到了周朝成為官場禮儀制度被明確的寫入《周禮》中,成為一條成文的規定。而後延續數千年至明清,最後在清朝成為絕唱。


冠服制度的核心是體現“貴賤有等、裳服有別”,這樣做的目的有二,其一:保持等級的森嚴性,見穿什麼衣服的行什麼禮,好比現在的軍銜制,低階士兵見到高階長官必須要敬禮。其二:激發百姓建功立業的激情,學的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等級越高冠服越華貴,越誘人,現在得軍裝也是級別越高配飾越多,高級將領胸前掛的跟瀑布差不多,要想提高等級只能為帝王建功立業。所以冠服制度即是榮耀又是枷鎖。現在的制服制度也與之類似。

我們來說說清朝的冠服制度,清朝的冠服應該是封建王朝中種類最繁多,花樣最複雜的冠服,這與清朝為少數民族統治的不自信有直接關係。冠服、冠服當然包括冠與服,因為貴族、文武、誥命、內監皆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很是繁複。這裡土鱉君就剪斷截說,以文武百官的冠服為例,說一下清朝的官服。如果大家想了解別的類別的冠服,土鱉君會在陣陣有辭中跟大家分享。

冠帽

清朝的官帽分為朝冠和吉服冠,無論文武品秩帽子的式樣是一致的,顧名思義,朝冠是官員上朝時所帶的帽子,而吉服冠是官員祭祀或者坐堂時所帶的帽子。帽子按季節分暖、涼兩種,我們平時在電視劇中喜聞樂見的大斗笠是其涼款。



帽子上有頂戴花翎,這是用來區分爵位、官品、功勞大小的東西。


頂戴是指帽子上那根接收外星信號的天線,花翎則是指帽子後面拖著的那個孔雀尾巴。這兩樣東西是有嚴格的登記制度區分的。

按規矩,帝王、超品的貴族還有一品大員的頂戴是東珠,也就是東北產的淡水珍珠,按級別的大小個數不同。一品以下就沒資格用東珠頂戴了,就用各種寶石代替。朝冠與吉服冠的頂戴也不相同。(這裡土鱉君就不一一列舉了,最後將所有冠服以列表形式呈現。)。所有官員的花翎皆為孔雀翎,區別在於高級官員或者貴族的花翎上有眼,單眼、雙眼最多三眼,眼越多,級別越高。我們在電視上常看到賞雙眼花翎的劇情,有功之臣才會被賞帶眼的花翎。而清廷劇那句摘掉頂戴花翎,則說明這個人犯事了,被罷官了。


官服

清朝的官服就是長袍馬褂,它有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朝服,一部分為補服。朝服就是我們看到的那身大褂子,而補服就是褂子胸前那塊正方形畫著畫子的布片子。

清朝的朝服借鑑了胡服和漢服,最明顯的胡服特點就是馬蹄形的袖口,我們看電視劇常常看到“啪啪”甩兩下袖子,下跪行禮的鏡頭,甩出來的袖口叫箭袖,這是典型的滿族服飾特點。長袍馬褂則是漢族的服飾。朝服質地類似,以顏色區分品級,皇帝用明黃色、太子用杏黃、黃子用金黃,親王下至三品用石青或藍,三品一下用藍,宗師可以繫條金黃色的腰帶,人稱黃帶子阿哥。


區分貴賤最明顯的就是補服。這個布片來頭頗大,為絲綢質地,刺繡圖案,由蘇州、江寧、杭州三大織造府所造。皇帝、親王的補子為五爪團龍,而貝勒以下貴族的補子為四爪的團蟒。文武百官的補服沿用明朝式樣,文官的補子為飛禽,武官的補子為走獸。這也是成語“衣冠禽獸”的由來。這裡要注意只有御史的補服是不同的為獬豸,這是傳說中的神獸,善辨是非,正直公正,監察道作為監察人員穿獬豸補服以示公正。



除此之外還有些特殊的配飾,比如巴圖魯背心、黃馬褂以及三品以上大員佩戴的朝珠各有等級要求,這裡土鱉君就不一一列舉了。



上為土鱉君淺薄之答,希望能夠幫到您,如果喜歡極簡國學,請關注“陣陣有辭”。謝謝!!!


土鱉君說


評論裡有任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在多說了。說起官服,不得不說皇帝的衣服,眾所周知黃色是皇帝的專用服色,其他人一概不能染指。各級官員服飾也不能亂穿,官職品級不同,衣服顏色也各不同,這種制度就叫“品色衣”。而“品色衣”制度起始於北周,形成唐朝。宋,明、清一直沿用,只是在局部作了一些小的調整。清朝的服飾,具有全面性,系統性;在吸收漢族的帝服和官服色彩章法紋飾上,還保留著滿族服飾。清朝《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朝服一般是明黃色,但皇帝衣服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材料也各不同,顏色也並不是只有明黃色一種,如祭天和天壇祈谷時用的是藍色,日壇朝用的是紅色,月壇夕月時用的是淺藍色。清代服飾制度還規定,要與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應,腰間都具有相應的腰帶。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制》記載,洪武24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籍以辨別官位。而清代文官的補子,只用單隻立禽,武官用單獸,基本沿襲了明朝。清朝文官用的是禽鳥圖案,代表儒雅賢德。武官,以猛獸為官服圖案,代表勇武彪悍。清朝(文官)一品:仙鶴。



仙鶴美麗,高雅聖潔而且長壽,在古代吉祥鳥中其地位僅次於鳳凰。《詩經·小雅》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官員的補之一品採用仙鶴的圖案,取其奏對天子之意。清朝(武官)一品:麒麟。麒麟在古代傳說中是神獸。麒麟為官服一品武官的形象,象徵著“武備而不為害的”的王道人君形象。清朝(文)二品:

錦雞,也稱金雞,玉雞是吉祥的象徵。代表威儀和顯貴。清朝(武官)二品:狻猊,像獅子的一種神獸,可伏虎豹。傳說是龍王的兒子,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之上。能伏虎豹,當然是取其勇猛之意。清朝(文官)三品:

孔雀,不僅美麗,而且有品性。《增益經》從孔雀有“九德”……孔雀在古人眼裡,是吉祥,文明、富貴、象徵。清朝(武官)三品,豹,《說文》的解釋:“豹,似虎圓文”。意是取其勇猛之意。清朝(文官)四品,雲雁。

《儀禮·士相見禮》規定:“下大夫相見以雁”,也指官吏的排班。象徵飛行有序,舂去秋來佐天子四時之序。清朝(武官)虎,《說文》曰:“山獸之君,以喻威猛。”《宋書·符瑞志》白虎。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所以,老虎為百獸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範,所以頗受將帥崇拜。清朝(文官)五品:

白鷳,它產於南方,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吉祥物。白鷳鳥展翅,象徵了拋棄塵穢,迎新納福;它還是一隻忠誠的義鳥。所以,取其行止嫻雅,為官不急不躁,無為而治,並且吉祥忠誠。清朝(武官)五品熊羆。據《國語·晉語》記載:“黃能入於寢門”。“黃能”即“黃熊”,比狗熊體型大而且勇猛。《詩經·小雅》“唯熊唯羆男子之樣”。取其陽剛之意。清朝(文官)六品:鷺鷥,


是吉祥之鳥。《魏書官氏志》:“以侍察者觀,取其延頸遠望”因鷺鷥飛行有序,比喻百官班次。清朝(武官)六品:彪。《癸辛雜識》記述:“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可見,彪最兇猛。作為官服,是取其對敵殘暴兇狠之意。清朝(文官)七品

,鸂鶒。形大於鴛鴦,多紫色俗稱紫鴛鴦。是一種彩色羽毛的水鳥,經常雌雄相隨,喜歡共宿也愛同飛並遊。其作為官服,象徵堅定的忠心,夫妻恩愛,對國兢兢業業。清朝(武官)七八品,犀牛。《說文》解釋,犀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從牛,尾聲。《國語·越語》“水犀之甲”犀牛的皮可以做鎧甲。犀牛可做武官的官服的,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清朝(文官)八品:

鵪鶉,在古代鵪和鶉本是兩種鳥,《山海經》《本草綱目》記載,鵪與鶉兩物也,形狀相似,但無斑者為鶉也。後經語言演化將二者合稱為一物。官服鵪鶉,安是諧音,是安全,事事平安安居樂業意思。(文官)九品,


練雀,又稱練鵲,綬帶鳥。綬帶是古代帝王百官禮服的配飾,而練雀的尾羽與之相似,故名,“綬帶鳥”。作為基層官員補服,《韻會》雲:“謂之性喜”。喻綬帶鳥能報喜。清朝(武官)九品,海馬。此海馬非彼海馬,並不是指大海里面的海馬,而是神話中的神獸能在天空飛翔,也能在海中穿行。官服寓意,古代對下級軍官的要求非常高,就能指揮步兵陸戰又可指揮海軍水戰,所以軍隊的戰鬥力極強。江山就一定會穩固。


清朝官服禮帽,夏天戴的涼帽和冬天帶的暖帽。帽上的頂珠隨晶級不同,顏色和質料各異,有軍功的人,皇帝還賞於孔雀毛作為花翎,戴在帽頂上垂向後方。蟒袍,也因品級不同。一,二、三品九蟒;四,五、六品八蟒;七,八、九品五蟒比明朝官服略小,文武官員的夫人,服飾多以其丈夫的品級而異。總之,清朝在服飾上保留了不少明朝服飾的特點,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少數民族滿族的服飾特色。


歷史怪獸小火龍


第一,就是跟殭屍穿的一樣。

我發現香港影視有個特點,如果穿清朝官服的遇到林正英,肯定會變殭屍。所以,小時候看清宮劇時,就怕穿官服的走路蹦躂。可惜,現在的清宮戲中沒有林正英。

第二,官服前後有兩個四方“補丁”,清朝官服又叫補服。

根據這個補丁,可以區分官員是幾品,是文官還是武官。

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類似於小時候玩的“狼獅虎豹”:獅子吃老虎,老虎吃豹子,豹子吃狼,狼吃狗,狗咬貓,貓抓老鼠。老鼠就是老百姓,老百姓急了就可以把皇帝(大象)“鑽了”。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子;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和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藍雀。

第三,頭上戴的頂戴頂珠,也有嚴格制度要求。

清朝初期,頂戴上襄的頂珠都是寶石,級別越高越貴重。一品頂戴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以此類推,九品為陽紋鏤花金;沒有頂珠的,屬於無品級。

雍正皇帝可能是比較節儉,規定用顏色不同的玻璃球代替。

一品為紅色明玻璃,二品為紅色涅玻璃,三品為藍色明玻璃,四品為藍色涅玻璃,五品為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頂戴。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尚可喜,是清初時期著名的“三順王”之一。作為清初時期的開國功臣,不僅在有清一朝享受朝廷恩惠,受到尚氏家族尊崇,因其是清史上的著名人物,長期以來一直為學術界、博物館界所重視,不僅有多篇專文對其作專門論述,他的畫像也被一些博物館所珍藏,至今在瀋陽故宮博物院、鞍山市博物館等文博單位均有收藏。

《清設色尚可喜畫像》軸,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瀋陽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清設色尚可喜畫像》軸,畫作為絹地錦裱,全高357、寬154釐米,畫心縱226.5、橫125釐米。畫像上部制有泥金詩塘,記述尚可喜一生事蹟。全幅以工筆重彩畫法,細緻描繪尚可喜寫真像,他頭戴朝冠、身著朝服,右手微持胸前的朝珠,左手輕撫於腿,安然端坐在虎皮交椅之上。

從畫像本身來看,尚王正襟危坐,面帶慈祥,穿著清朝定製的夏季朝服,且其式樣嚴格遵守宮廷定製。那麼,尚可喜作為一代親王,他所穿用的服飾究竟是什麼名稱?又符合哪些清朝定製呢?

其一,尚王所戴冠帽為“親王夏朝冠”。

清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圖》所繪“親王夏朝冠圖”

由尚可喜畫像來看,其所戴冠帽完全符合清夏朝冠樣式,是典型的清宮定式:總體為寬簷外敞式,帽體以玉草或藤、竹絲編制,上覆淺白色織物,邊沿包裹石青片金緣;帽裡為紅紗質,內加帽圈和左右繫帶(帶應藏於帽內);帽上覆綴厚厚的紅纓緯絲,帽前部安有金質舍林,上飾5顆東珠;後部應安有金質金花(因在帽後,在畫上不可見),上飾4顆東珠;帽頂高聳,飾金龍二層,上飾10顆東珠(因有頂飾遮攔,畫上僅見8顆東珠),頂部銜一大顆紅寶石。

《清設色尚可喜畫像》所繪尚王所戴朝冠,與清宮定式完全一致

其二,尚王所穿服裝為“親王夏朝服”。

由尚可喜畫像來看,其所穿夏朝服基本符合清夏朝服樣式,是典型的清宮定式:兩肩之上披帶著滿洲特色的披肩領,服裝和披肩領全部採用石青色質料,服飾邊沿飾以片金緣;在上衣兩肩和前後胸部,各繡1條正龍紋(畫上僅見3條正龍紋,後背龍紋因身體遮擋而未見);腰帷繡4條行龍紋(畫上腰部僅見2條行龍紋,後腰另2條行龍紋因身體遮擋而未見);腰部制有襞積,暗織龍紋;下裳底部繡8條行龍紋(因身體遮擋,畫上僅見前面4條行龍紋);披肩領上繡2條行龍紋;左右馬蹄袖各繡1條正龍紋。

清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圖》所繪“親王夏朝服”

與清朝典籍記載唯一不同的是,在服裝下幅處未繡“八寶平水”。但由乾隆朝所刊印的《大清會典圖》來看,其親王夏朝服下幅亦未繪製八寶平水,概因典制與實物製作存在一定差異所致。

《清設色尚可喜畫像》所繪尚王所穿朝服

其三,尚王所配帶的朝珠和朝帶,為“親王朝珠”和“親王朝帶”。

據《大清會典圖》記載,親王朝珠與皇子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所用朝珠同式,均為108顆佩珠,左右制有3串紀念,後面制有背雲,另附大小墜角;材質各隨喜好所用,只是不得采用東珠(東珠限於皇帝、皇后使用);佩絛用金黃色。由尚可喜畫像來看,完全符合清宮定式,採用的材質為紅珊瑚、綠松石和青金石、珍珠等,造型固定且標準。

清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圖》所繪“親王朝珠圖”

親王朝帶與皇子朝帶同式,在腰帶上配以4塊金質銜玉方版,每版之上飾4顆東珠,版中央另飾1顆貓睛石(俗稱貓眼石);腰帶及左右佩絛均用金黃顏色;左右帶帉為藍色,下部略寬並形成銳角,配有典型的滿洲荷包、解食刀等飾物。由尚可喜畫像來看,也大體符合清宮傳統定式。

清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圖》所繪“親王朝帶圖”

總之,瀋陽故宮博物院所藏《清設色尚可喜畫像》看似簡單,卻用真實記錄的方式,為我們完整展示了一幅清朝貴族的服飾寫真圖。至今,許多人已不瞭解清朝宮廷所制定的嚴格服飾制度,對各類服飾的稱謂亦不知曉,甚至完全不知道服飾制度曾經是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等級標誌。因此通過這幅畫作,我們不僅可以研究清初功臣尚可喜的相關史事,還獲得了一件十分珍貴的古代服飾教材,通過畫作使我們能重新解讀清朝宮廷服飾定製,並由此引發我們對傳統服飾的興趣和認識。


原文作者:李 理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5年7月刊《從尚可喜畫像看清朝官制服飾》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歡迎下載【收藏家APP】,關注【收藏家】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收藏家雜誌


我國曆史上的官服,指的是封建社會王公大臣按照等級製作的服裝,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官員等級制度,也就有不同的官服。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始終認為只有採取不同的等級制度,把人進行分化管理,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統治。清代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作為滿族,其官服參照了漢代服飾並且有其民族特色。主要有:1.頂戴和花翎。清代的官帽有禮帽和便帽,一種是冬天戴的,叫做暖帽,一種是夏天戴的,叫做涼帽。清代官帽上的頂戴和花翎是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誌,一品官用的是紅寶石,二品是紅珊瑚,三品是藍寶石,四品是青金石等等。2.遵禮著裝,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主要是禮服,補服和吉服。3.朝珠和朝帶,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都可以掛朝珠。朝帶是用四塊金屬版為裝飾,銜接絲帶的腰帶。4.龍蟒袍服。清代官服裡面,皇帝穿龍袍,官員穿蟒袍。







會飛的那條魚


應約回答這個問題,感覺很有意義。因工作關係,與黃梅戲、廬劇等有所接觸,且一晃就是幾十年。父親一生,創作了20多部優秀的古裝戲劇本,而每部劇本搬上舞臺前,服裝設計便成為劇組的主要工作之一。受父輩影響,對清代官服的特點,略知一二。

沿用漢魏六朝之後“九品十八級”的基本制度,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每一品有正、從上下之分,常見的有古裝戲中的正一品、從一品。此外,還有超品,宗室不入八分輔國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視為超品官員。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清朝與官員品級對應的服裝主要有兩大特色:一是官員官服上的補服圖案,二是官帽上的“頂戴花翎”。談到清代官員的服裝特色,與整個清代的服飾文化密不可分。

中國古代服裝,歷經時代演繹,浩浩瀚瀚數千年。其間,以漢風、唐裝最負盛名。但隨著八旗軍的入主中原,一脈相承的中國服飾文化,改頭換面,很快被少數民族的服飾所取代。

打開清代史,在我國服裝史上,展示的是一幅非常特殊的歷史畫卷。華夏子民的服裝,由漢風唐服等,逐漸演化成滿族的服飾,具有典型的北方遊牧民族服裝特色。統治者用粗暴的方式,一紙禁令,強制老百姓改冠易服,致使中國古代服裝,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變異,這也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休止符。

不破不立。長袍寬袖,裙褲飄揚,盛冠楚楚,瀟灑自如,纖弱柔美的漢風唐服的改變,對傳統服飾文化來說,是一次破壞,也是一次史無前例的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合體,簡潔素樸的服裝,也就應運而生。清代服裝的代表作是滿族旗裝,佔有清代服裝的統治地位。滿族旗裝,用料節省、製作簡單、穿著便捷等,其特點尤為亮眼。

在外觀形式上拼棄了很多傳統基因,是清代服裝的基本形制,但漢唐之風沒有多少改變,其精神內涵與整個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同祖同宗。它既體現了本民族的習俗特徵,又保留了歷史遺留下來的等級制內容,然而其條文的龐雜、章規的繁縟,卻遠遠超出了歷朝歷代。

滿清旗裝,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發展史上的最後一組感嘆號,伴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而終止。

滿清旗裝,屬於華夏古代服飾文化的一部分,雖然結束了它的一段歷程,但它折射的意義,在整個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史上,依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夏雨峰\n


大清帝國官制設置嚴緊、細密,無論文官、武將均置為九品一十八級。品級高低最明顯的標誌就是體現在胸前的補服圖案上,共分九品十八級.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所以才有成語衣冠禽獸)




牛博多


大清帝國官制設置:

嚴緊、

細密,

無論文官、武將均置為九品一十八級。

品級高低最明顯的標誌就是體現在胸前的補服圖案上,共分九品十八級.

文官繡飛禽,

武官繡猛獸


雲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


Zyh秋分


大清帝國官制設置嚴緊、細密,無論文官、武將均置為九品一十八級。品級高低最明顯的標誌就是體現在胸前的補服圖案上,共分九品十八級.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所以才有成語衣冠禽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