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案板街: 宜春園中曲猶然,易俗社內罷烽火

西安案板街: 宜春園中曲猶然,易俗社內罷烽火

扇開合,鑼鼓響又默

戲中情戲外人憑誰說,喜怒藏粉墨

亂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

位卑未敢忘憂國,哪怕無人知我

案板街,這條不足300米的街道,在300多年前的清朝早期以販賣砧板得名。在城市的喧囂與繁華之中,卻獨守樸素與幽靜。見證了這個國家,這座城市一段驚心動魄,山河家國的歷史。

只要板胡聲響起,陝西人就能忘記一切地沉浸在那個秦聲秦韻的世界裡,無論是楊玉環秦聲七月七日長生殿,還是與民間雜戲融合的秦腔;無論是「王朝馬漢喊一聲」裡的粗獷豪邁,還是「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裡的詼諧幽默,或者「叫聲相公小哥哥」裡的嬌嗔,陝西人的骨子裡生來就有這對秦腔的熱愛與虔誠。

西安案板街: 宜春園中曲猶然,易俗社內罷烽火

辛亥革命前期,蔚然成風的文藝改革席捲了全國。當時陝西史修局總纂李桐軒先生和孫玉仁先生認為如果人民的知識閉塞,國家根本就沒有進步可談。於是決心用戲曲改良社會,用戲劇教育老百姓

他們在西安城的西一路上,設立易俗伶學社。1912年8月13日,正式召開了易俗學伶社成立大會,後又將戲曲社的名字改為易俗社,取移風易俗的意思。

西安案板街: 宜春園中曲猶然,易俗社內罷烽火

民國六年(1917)年,購關岳廟街 “宜春園”(位於如今的案板街)作為易俗社演出場所。陝西督軍陳樹藩題“易俗社”牌匾。開啟了易俗社秦腔戲曲創作推陳出新的全新局面。用曲折傳奇的故事,宣傳愛國與民主,反對封建迷信,提倡婚姻自由。

1924年,魯迅先生來西安講學,連續五次在易俗社觀看秦腔演出。聽罷在日記裡寫下了“月甚朗”這樣的詞語。在離開西安的前一天,捐給易俗社50塊銀元,親筆題‘古調獨彈’四字,製成匾額贈給易俗社。

西安案板街: 宜春園中曲猶然,易俗社內罷烽火

1936年12月9日晚,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在易俗社陪南京方面政府要員聽戲,當即決定配合張學良方面行動,下令後,為不使蔣系官員看出破綻,繼續陪他們看戲。

但到十點仍不見動靜,楊從易俗社急回總部問了情況,於是請幾位地方紳士再點幾段戲,以延長時間等待臨潼方面消息。事後,張、楊決定扣蔣不能再拖。十日準備,十一日晚行動。”

西安案板街: 宜春園中曲猶然,易俗社內罷烽火

1936年12月11日,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宴請隨蔣介石來西安的所有軍政大員,並在城內易俗社劇場看戲,請他們領略秦腔的風采。

戲臺上,才子佳人依然在方寸天地中演繹著悲歡離合,渾然不知臺下早已暗流洶湧,易俗社劇場內,兩天八小時的盛大演出晚會“掩人耳目”,一場決定國家生死大事的計劃就此落定。

西安案板街: 宜春園中曲猶然,易俗社內罷烽火

上世紀三十年代國難當頭,抗日的戰火蔓延到西北,易俗社封至模先生創作的《山河破碎》與《還我河山》。以宋朝抗金英雄岳飛抗敵救國的故事,激發人民的愛國鬥志,喚醒國人奮起自救,抗擊日寇。

以文藝為抗日救國做出貢獻。

西安案板街: 宜春園中曲猶然,易俗社內罷烽火

如今,綠蔭下紅磚綠瓦靜靜地訴說著歲月走過的痕跡,幾聲秦腔嫋嫋傳來。哀婉的板胡,輕快的揚琴和女婉轉的唱腔,彷彿穿越時光將我們帶回了那個烽火興亡,家國山河的時代。如今的西安曾是多少當時人盼望的輝煌盛世景象,過年聽秦腔,感受西安文化藝術包圍下的新年。

圖/城牆下、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