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为什么白起宁肯得罪秦王,也不愿再攻打邯郸?

一卷青史


看看秦王命白起为将攻邯郸时,白起回复秦王时说的。

“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这里面透露几个字面意思:

(1)\t诸侯怨恨强秦已久,秦攻赵,诸侯很大可能会出兵相救;

(2)\t邯郸距诸侯近,距秦国远,秦攻耗时久,诸侯救时间短;

(3)\t秦攻赵,容易腹背受敌,尽管赵国因内空虚,但也不是三两天能打下来的,诸侯来救,容易对秦军形成合围之势。

可见白起根据当时的时局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此后秦王派王龁为大将,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得知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

白起与范睢之间的积怨已久,白起长平之战后原计划一举攻破邯郸,因范睢恐白起功高,无他立足之地,献计秦王,使白起功败垂成,白起不再起兵也有看秦王和范睢笑话的意思。

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白起死时,从另一方面也透露了他对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降卒的悔恨之间,我认为白起之所以宁愿得罪秦王,也不奉命主要就是这几个原因:

(1)\t时局形势不利,取得机会小

(2)\t临敌时,有小人(范睢)进谗言,对己不利;

(3)\t对坑杀降卒的悔恨及恐惧;

(4)\t想看秦王和范睢的笑话。





水漫太平洋


白起之所以一再拒绝攻打邯郸有三种可能,第一:他确实可能心怀不满!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打算乘势进攻邯郸,一举灭掉赵国,然而赵国派出说客苏代说服了秦国宰相范雎,范雎深怕白起灭掉赵国会升任三公位居其上,于是以秦兵疲惫为理由建议秦王接受赵国割地求和,秦王同意。白起因此与范雎结仇,虽然后来秦王改变主意又再度攻赵,但是白起对秦王心怀不满而拒绝领兵是有可能的。

第二,白起确实认为不能取胜。虽然坑杀赵兵四十万从人道主义而言很残忍,但白起此举一举摧毁了赵国的野战军主力,替秦国后来一统天下扫除了最大的障碍。而且白起故意留下两百多小孩回赵国报信,一夜之间赵国几乎是家家痛哭,此时的秦军如果一鼓作气进攻邯郸是极有可能获胜的。但是既然秦军已接受赵国求和且已回军,此时再去攻打赵国一方面是背信弃义,失去了舆论上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则是秦军锐气已消,一根绷紧的弦一旦松了下去就不是那么容易重新拉直。加上各国不可能看着赵国灭亡,援军马上即到,这个时候再去攻打赵国是不智的。

第三,白起有可能真的患病!秦王一连几次命白起出征白起都是以患病为由拒绝。虽然这个理由更有可能是推脱的借口,但是万一白起真的重病在身呢?在那样一种情形下,就算白起是真的得了病也逃不出被杀的命运,首先白起敢拒绝秦王赐予的官爵,对君王而言这就是最大的不尊重,而白起被贬后又口出怨言就毫无疑问的会让秦王火冒三丈,对于君王而言,一个胆敢拒绝接受命令,胆敢对君王不满的将领可能比敌人更加可怕!他宁愿杀掉这个功勋盖世的英雄也不要在身边埋一颗定时炸弹,白起这种有个性不受控制的英雄或许是后人追捧的对象,却不是君王需要的臣子!



石敬瑭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战略性决战,秦国暗中换帅,武安君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佯败退后,诱敌脱离阵地,从而分割包围的策略,最终大败赵军,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此战加速了秦国一统中国的速度,也奠定了横扫六合的军事基础。白起此举也令六国胆寒,人送外号“人屠”。

白起本可一举乘势攻下邯郸,却为何没有继续进军呢?我想这正是作为一个军事家最厉害的地方,异乎寻常的战略眼光和审时度势的大局观。

自身原因:

一:长平之战秦军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也已一穷二白,无力维持。秦实无力攻灭赵国。

二:长平之战耗时三年多,远离本土,战线过长,士卒士气低靡。而精锐损失惨重,新兵能力有限。

三:朝堂之上秦昭王对范睢言听计从,范睢妒忌白起军功,恣意诽谤。君臣二心,大事难成。

外部原因:

一:赵军的顽强,尽管战败,但这股源于名族气节和尚武精神的顽强也让秦军不寒而栗。坑杀赵军也让赵国举国同仇敌忾,攻灭赵国难上加难。

二:赵国游说与其他五国,陈述厉害关系,诸侯各国也纷纷站在赵国这边。




开心小蟹


哀莫大于心死。个人觉得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的白起与秦王的对话已说明这个问题。

白起独自承受杀降之恶报,秦王撤兵,将士建功立业之心未得到安抚。那时的白起已爵封武安君官至上将军,那时武将成就的巅峰就是灭国(灭当世强国之一的赵国,这成就可谓当世第一人,灭国难,灭大国更难)。一战而灭赵国,白起此举当奠定兵家当时的历史地位,三晋影响秦国东初将成过去,长平之战当算完胜。此功业对年过半百的白起还会有第二次机会吗?赵人若知白起挂帅,复仇之心所提升的战力,可能会让白起饮恨。六国若明白今日的赵国就是明日的我国,能不拼死救援吗?此次退兵,葬送的是白起一生的机会。

白起灭赵的可能性:白起作为兵家大师,深知“不知战之弊焉知战之利”这句话的精髓,对后续灭赵当有妥善方法。长平之战后其余五国畏于秦国压力合纵当不会立即形成战力,同时秦军面临的粮草压力当可在赵国解决(长平之战虽耗光了赵国府库,但那些王公贵族的私库也可补充秦军,还有赵王没钱,也没见他和他身边的人吃不上饭)。至于灭赵战法:少量精锐骑兵直插邯郸城下,大部队后续合围邯郸城,并派使者招降赵王,赵王若不肯,则扬言破城之日屠城;其二通告其余五国,来共同瓜分赵国。中国历史上的灭国之战大都是中心开花的策略,都城破,国君降或身死则宣告国灭。

“崛起”中白起那句“我不是条狗”就道尽了白起的心境。电视剧“崛起”中的片段讲的还是很合理的,至少逻辑没有问题。一片赤心,付诸东流,白起已无所适应。非成业难,而得贤难,非得贤难,而用之难,非用之难,而任之难。



瑰意桐楚


很高兴为您解答历史上白起为何至死都不愿意攻打邯郸!

白起是谁,他可是秦国有名的第一号杀神(杀神白起),南征北战战无不胜,令各诸闻风丧胆,一般的名将都不敢在他面前嚣张,尤其是历史上最为出名的长平一战,消灭赵国40万大军,那时候他的威信简直是达到了顶峰,而重创赵国以后秦军休养生息了一段时间,再次出征,但这次白起不去了。为什么

第一:白起赌气,因为长平之战以后,白起请命继续攻打邯郸。这时候秦王听取了范雎的意见,修养生兵,拒绝出兵,

第二: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秦军虽然修养了,但是赵军同仇敌忾,你想想,连投降的你都坑杀了,谁还敢投降,所以秦军来了也只能死战,况且被坑杀的都是赵国的子弟兵,赵国的百姓与士兵都团结一致,为了报仇,那么凝聚力肯定是非常强大的。

第三:白起积累了太多的仇恨,杀的人太多了,可以说是各国都想治他于死地,所以对付他无所不用其极,他在想耍点阴谋诡计就难得多的多。

第四:白起觉得秦王对他已经不在信任,万一真的又打赢了,白起还有用武之地,就有可能被清算的可能,这样还不如让战斗僵持着,这样就不会动他。

但综合历史见证,白起主要的原因就是得罪了一个小人范雎,又把秦王想的太好了。


小司马的童话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的四大战神之一,一生70余仗,且从未有过败绩,这说明什么?

说明战国时期的白起并不是有勇无谋的匹夫,这一仗能不能打?怎么打?地形如何?是否对我军有利?等等这些问题,绝对事先做出合理的分析,白起用兵,向来会初步分析敌我形势。接着深入揣摩敌人想法,所以其围歼战才会运用的炉火纯青,这样的成功,我们能说是偶然吗?很显然这样的一个大人物,自是对每一次的战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绝不是那种人云亦云者,秦王作为他的顶头上司,其旨意无法拒绝也是不能拒绝的,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白起依旧冒着得罪秦王风险,也不愿意去攻打邯郸,说明以当时的情形来看,确实是不易出战的。

长平一站,白起以坑杀四十万大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当时没有乘胜追击,一举拿下赵国,事实上,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时隔一年以后,向赵国发动邯郸之战,此举实属不明智,白起反对这时攻打赵国的邯郸,有以下几点原因:离长平之战已有一年之久,赵国修身养息,君臣同心,长平之败,让其不仅加强内部防御,其外交政策也在同步进行,倘若这时强攻,不仅很难攻下赵国,还可能会引起各国合纵伐秦。毕竟对其他国家而言,只有相互钳制,才能长久。还有一点,我们不可忽视,就是白起在一年之前的长平之战,坑杀了四十万赵军,这时如果白起领兵,还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长平之战, 因为丞相范雎的从中阻挠,让白起错过了一举歼灭赵国的最佳时机,那时的白起颇为无奈,难免有怨恨之心,对此却也只能无可奈何,现下,邯郸一战,白起综合分析之后,发现完全没有可打性,所以只能称病推脱了。

最终的结果,也是如白起所料,秦王派出去的王陵、王龁都没能攻下邯郸。

白起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还是被秦王给赐死了,毕竟一个功高震主,且不能为君王所用的武将,不能留就只能杀之,以免流入他国成为威胁。


剑气舞动四方


白起,战国四大将之首,一生大小百余战,无一败绩,被称秦国战神,作战风格诡异多变,对多种兵种的协调运用炉火纯青,尤其善歼灭战,具统计,白起一生歼灭敌军一百多万,甚至有史学家认为,他的这种屠杀导致战国七国纷争提前结束。凡白起挂帅出征,六国将领莫敢于之战,所以长平大战,白起在暗中指挥,一直到包围赵括大军后才浮出水面。

白起对战场形势的把握,了如指掌,长平大战班师回朝之后,他认为一方面秦军没有一鼓作气攻灭邯郸,军队气势已弱,二来将士常年在外,刚回家再匆忙征兆,军心不稳,三来,长平杀降已震动六国,再出兵很容易招致反弹,四来,赵国邯郸是大城,赵军已有喘息机会,再进攻,短时间内打不下来,己方粮道供应是问题,也更容易被六国捉住机会,被断后路。所以白起不主张再进攻,再者他本人也颇有傲气,对秦王听信范睢,让他班师回朝也有不满,估计也有心想恶心一下秦王,最后灭赵不顺,信陵君合纵大败秦军,他仍是拒绝挂帅出征,秦王便对他起了杀心。


1759682


我分析是这样几条原因。

第一,白起认为确实没有胜算,不愿打有损声名的战争。秦王命白起为将大举攻赵,白起拒不受命,肯定经过认真盘算。他对秦王说,赵自长平败后,君臣忧惧,勤于国政,务耕备战,且卑词厚礼结交五国,赵为天下强国,虽经惨败但仍具实力,且完成合纵,专务抗秦,故秦攻赵必败。并劝国君慎重考虑攻赵事宜。秦王不听白起意见,后来战争果然不利于秦国,秦王质问白起,白起回答,赵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军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为睹其利。并力主秦国在各国援军赶来之前,尽快结束这场没有结果的战争。事实确实如白起所言。这种情况可以参考林彪不愿挂帅抗美援朝的举动。

第二,暗含表达和发泄对秦王、宰相在长平之战后的严重错误决策不满。如果按照白起的意见,长平之战得胜后一鼓作气打下去,很有可能是就成功的打下了基本空虚、防守力弱的赵国国都邯郸。然而,在秦国宰相的建议下,秦王不顾白起的反对作出了罢战撤军的决定,让白起失望之极,让他建立丰功伟业的愿望落了空。既有现在,何必当初?白起当甩手掌柜当然有理,当初的委屈找谁说去?

第三,维护个人的尊严。白起是百战百胜的将军,走到如今这个地步,不是随便被人摆布,任人欺辱的主,尽管你是秦王,你的地位比他高,你的权利比他大。但他白起好歹也是名将,有他的地位,有他的尊严,他有他要求。说别的他白起可能不懂,但说打仗,他就是权威。尤其是在这关键时候,你秦王要是说软话来求我,事情还可商量,但是你秦王耍态度,耍蛮横,耍权威,只能激怒起白起的反感。参见苏德战争苏联危机时斯大林责骂朱可夫,朱可夫要求撤自己职务予以强硬抗拒。

第四,个人的脾气秉性所然。一个人官越大,当然脾气也渐长。尤其是白起这种战功卓著的人,也应该是个比较高傲的人。尤其是在事实证明他所说是对的情况下,秦王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蛮横要求他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去打一场不能取胜的战争,做损害他的名声的事,白起当然坚决强烈抵制了。

第五,坚决不愿再次背黑锅。据说白起杀降,尽管是白起同意,但也是受秦王和宰相的逼迫所致,替他们背了黑锅。因为秦王和宰相联合压制派送军粮时间,迫于军粮供给不足问题,白起必须采取杀掉几十万降卒才能化解这个问题。现在秦王和宰相打不下敌国首都,又让他来收拾这个摊子,如果他打不下来的话,是给秦王和宰相的错误买单,不仅给自己这个战神脸上抹黑,而且还要替他们所犯的错误背上黑锅。因此,白起是坚决不挂帅,但他也可能没想到,却为此付出了生命。


李渝泉1


“自古忠臣无好死,留下奸臣祸千年”这是一句古人留下的悲壮句子。

白起在春秋战国时期算是名将忠臣了,之所以得罪秦昭王,不单单是因为长平之战的胜利,同时也有功高震主的因素。

加之范雎对秦昭王的谗言(范雎应该算是一个投机者,会审时度势在几个国君面前,最终选择了秦昭王那里做了相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虽然在后世司马迁对其评价算是功成名退了。

我们说白起:当时除了拥兵自重外,剩下的就是功高震主了(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奖赏就是册封,土地,金钱等等),对白起来说长平之战后再继续灭赵,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秦昭王拿什么奖赏白起呢?加之范雎这样的人能不眼红吗?自然而然妒忌心会有。

或许白起自己和他的下属同样能看到这些问题的所在,如果说白起有不屑一顾和飘飘然的感觉不是没有,在秦昭王和范雎的所谓相互配合下,白起拒绝攻赵也不是说不通的。称病推辞只是想看看结果而已。

在后期秦昭王再次启用白起时,白起的再故推延,加之范雎及白起自身原因,其最后结局。。。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易美吴毅


长平之战后,武安君分军为三,拔武安、皮牢、太原等地,韩魏恐,于是使苏代说应侯。

应侯范雎担心武安君功劳太大,而使自己居于其下,便说秦王,许以韩赵割地求和。于是秦王罢兵。

次年,秦遣王陵攻邯郸,少利。此时武安君病愈,秦王想要武安君率军功邯郸。武安君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唉。武安君终辞疾,不肯行。

白起认为此时攻打邯郸的时机已经错失了,又长途攻打敌国国都,很有可能失败,不肯接受上命,也为后来被秦王赐死留下了祸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