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和陈寿的老师是三国时期的才子,为何逐渐被世人淡忘了?

陈焕锐


在中国历史上想要留名青史,只有三条路,第一种‘立功’,第二种‘立德’,第三种‘立言’。

他们三个人,都是文人,那么‘立言’比较靠谱,而陈寿和李密的老师或许在当时是一个大儒,研究经史子集的那种人物,在当时也能天下闻名,但是后面谁能记住他的这些贡献,毕竟每个朝代都有一大批所谓的大儒对经史子集重新解释,以便服务新的统治者。


这个就像现在很多大学文学教授,虽然他在当时有很高的地位,对学术研究也很透彻,但是他的学术研究,对以后的时代有没有用谁有说的准,也许有用,也许没有太大作用,毕竟我们科技经济文化发展太快,这个是中国历史几千年都未曾有过的变化,而这些学术研究也许只能作为特定时代的教材罢了。

他的徒弟李密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写了一些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陈情表》。


人的感情不会因为历史变迁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政治制度改变而缺失。

至今读陈情表也感动肺腑,泫然泪下,那么他的作者李密自然也就被后人所了解。

至于陈寿,《三国志》的作者,因为史书在中国是最会被研究的一种书,中国人讲究以史为鉴,虽然大多数的时候都没有人引以为鉴过,但是学习还是要的,毕竟说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而作为史书中佼佼者《三国志》,自然也广为流传。


历史为症


怎么可能被淡忘啊,只是不是因为“才子”被人记得,而是以反面形象示人。他们的老师就是蜀汉著名的投降派谯周啊。“从此谯周是老臣”,这位还是经常被提及的。其实,谯周的投降主义倾向跟蜀汉对不同派系人的区别对待有关。


陈寿、李密都是蜀汉臣子,蜀汉灭亡后随刘禅一起归了曹魏,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又成为晋朝臣子。陈寿是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李密(当然不是隋唐那个)是著名学者,以孝闻名天下,代表作《陈情表》讲述自己要在祖母身边尽孝,不能出任官职,也是许多教材收录的中学文言文课文。他们的老师就是著名的谯周。


谯周,益州巴西充国人。少有才名,为蜀地大儒。诸葛亮为益州牧时任劝学从事,从此对诸葛亮相当崇拜。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谯周第一时间赶去奔丧。当时后主刘禅禁止群臣前往奔丧,故而只有谯周一人因为去得早跑得快,到达了五丈原。足见其对诸葛亮的感情。谯周在朝中表现也是非常正直,多次劝谏后主不要贪图玩乐,被视为正臣典范。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着非常正面的人物,却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反面典型。因为是个著名的投降派。时任中散大夫的谯周在延熙二十年,在朝堂与尚书令陈祗就对曹魏用兵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谯周认为,蜀汉国小民弱,常年对曹魏用兵导致民生凋敝,应该停止这种行动。后来还写了一篇著名的《仇国论》,通过寓言方式对姜维等人穷兵黩武进行批判。而在景耀六年,曹魏三路大军伐蜀时,谯周更是一力主张投降曹魏。刘禅投降后,谯周因劝降之功被封为阳城亭侯。


因为劝降一事,谯周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受到历朝历代唾骂。其实,谯周前后的反差,并不是他道德的败坏。而是暴露了蜀汉内部因为不同派系的争斗导致的隔阂矛盾。蜀汉一直存在三种派系。第一是益州本土,第二是刘焉入益州到刘备夺成都之间进入益州的外来人士称为东州客,第三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荆州集团。刘焉入荆州后,为了稳定益州军民,大量起用东州客压制益州土著。刘备入蜀后更是对荆州集团绝对信任,联合东州客(如李严、吴懿等),大肆打压益州本土势力。所以,益州人在自己的家乡,日子反而最难过。益州人没有归属感。

刘备入蜀后,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严律治蜀,用刑甚严,百姓苦不堪言。更有甚至,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上是五次北伐),姜维九伐中原(实际上大小十一次征战),益州百姓更加水深火热。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益州土著代表的谯周,会想投降,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蜀汉其实从来没把益州人当自己人。


伊耆角木


李密,又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他生于公元224年(魏文帝黄初五年),卒于公元287年(晋武帝太康八年),终年63岁。《晋书》中有他的传,被列为“孝友第一”,以撰写情真意切的《陈情表》闻名。

李密和陈寿的老师谯周是蜀汉最著名的教育家,在蜀汉的思想界和知识分子中拥有其他人难以比拟的影响力

李密的老师谯周是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博学广识,一直做到光禄大夫。魏将邓艾率军打到绵竹后,他积极劝刘禅降魏,后以主降有功,被魏封为阳城亭侯。司马炎称帝后,多次下诏书催促谯周,谯周带病前往洛阳,泰始三年(公元267年),谯周病重卧床不起,被拜为骑都尉,谯周认为自己无功,请求回到封地,但是司马炎不允许。 泰始六年(公元270年)秋,谯周被封为散骑常侍,因为病重无法参拜,至冬病死。

谯周的另一个著名学生是撰写《三国志》的陈寿。谯周有“蜀中孔子”之誉,他的门人则把李密和陈寿比作七十二贤人里的子游和子夏。这二位在孔子的学生中都是以文学著称的,恰与李密和陈寿一样。

那么,桃李满蜀中的谯周为什么会被人淡忘呢,就是因为他主降。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他是蜀汉史上最复杂、最耐人寻味的官员。谯周自幼丧父,家境衰落,但从不关心仕途经济,而是醉心于钻研学问,“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作为一个熟读典籍的学者,他不可能不知道投降者在中国的正统道德语境里意味着什么,他劝降后主既没有任何个人名利或宗族荣辱方面的动机,那么如此不计毁誉地极力推促葬送自己的国家,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主要是蜀汉政权上层的蜕变让谯周大失所望。

刘备创建、诸葛亮打造的蜀汉曾经是三国时期的一股清流

谯周年轻的时候(刘备称汉中王时才18岁),刘备本人“弘毅宽厚”、慈善仁德,由他所塑造的团队赤胆忠心、精诚共进,蜀汉政权因此具有一种正统政权所特有的清明与振作。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始终坚定不移地高扬“嗣武二帝(西汉高祖、东汉光武帝)、龚行天罚”的政治主旋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蜀汉政权虽偏居一隅而不萎靡,反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的气象。

受这种气象吸引,理想主义者谯周曾经是倾心于刘备集团匡扶汉室伟大理想和抱负的热血青年,刘备称帝他积极劝进;后来又坚定拥护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去世后千里迢迢赶去奔丧;他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心忧天下、情系蜀汉。当时刘禅经常外出游玩,沉醉于声色之中,谯周撰写《上谏后主疏》劝谏,倾情流露出对后主承继刘备事业所寄寓的希望和期待,忠心殷殷、赤诚恳切。

但费祎完全抛弃了诸葛亮的北伐政策,苟且偏安,导致蜀汉政权陷入思想混乱,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士人因失望转向亲魏

但是蜀汉后期,特别是大将军费祎主政的十年,一味地坚持“闭境勤农,育养民物”,蜀汉政权事实上沦为偏居一隅、自绝于中华主流文明之外的割据势力,这不仅完全背离了蜀汉政权立国的基本纲领,也形成了“汉、贼”同存、“王业偏安”的思想混乱。再加上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乱政,排斥异己,导致“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皆菜色……”

等到姜维再举北伐大旗时,为时已晚,时过境迁,诸葛亮都死了二十年了,整整一代人的逝去,北伐成了姜维一个人的坚持

谯周失望了,由蜀汉的死忠转变为希望蜀汉尽快灭亡,由曹魏来统一天下。“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谯)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意思就是:北方曹魏,高大巍峨,巴蜀民众,期待归心;伪蜀政权,天命授人,苟延残喘,何必复续?

随着政权理想信念的消解,维系蜀汉内部众志成城、激昂奋进的精神支柱随之崩塌,政权因此失去了道义和法理的基本意义,特别对益州人而言,甚至变成一种可耻的欺骗与伪饰——你们这些外地人当初进入益州时宣扬得多冠冕堂皇、伟大高尚,所谓的“嗣武二帝、龚行天罚”,所谓的“汉贼不两立”、“王事不偏安”,所谓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所谓的“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原来这一切都是假的,你们无非是以天祚之名而行割据之实,是为了抢占地盘、苟且偏安、瓜分益州人的“蛋糕”而已……。

皇帝被权臣所杀,这就是谯周梦想中高大巍峨的曹魏

蜀汉的政治其实比魏国要优越清明得多,权臣司马昭的亲信把皇帝都给杀了,司马昭在灭蜀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划“禅让”。然后过不了多久中国社会便因为司马氏的内斗空前绝后地陷入超长时间和超大规模的集团性自杀和杀他、他杀。而益州则成为“五胡乱华”的第一个受害地,也不知谯周在地下做何感想?


刘禅再无能,也比西晋的白痴皇帝强;蜀汉再腐败,也比不上西晋的互相残杀


而蜀汉官民熟视无睹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政治和政权文化优势,整体陷入日趋浓厚的崇魏媚外之迷失,甚至在对方出现弑杀皇帝的惊天巨变之后依然倾情拥戴而心向往之:哪怕魏国血雨腥风,但月亮是圆的、空气是甜的。



现代为谯周立的墓碑,颇具讽刺意味:不管谯周老年多么痛恨蜀汉,人们始终记得他是蜀汉的光禄大夫,而不是西晋的散骑常侍

所以谯周才会在当时受到吹捧,在后世被唾弃。从东晋开始,谯周就成为反面典型,一次次被拉出来鞭尸:

孙绰(东晋):“谯周说后主降魏,可乎?曰:自为天子而乞降请命,何耻之深乎!”


孙盛(东晋):“周谓万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礼希利,要冀微荣,惑矣。且以事势言之,理有未尽。禅既闇主,(谯)周实驽臣。”

王夫之(明):“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憯矣哉!读周仇国论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闻一谠言之献,徒过责姜维,以饵愚民、媚阉宦,为司马昭先驱以下蜀,国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禄;非取悦于民也,取悦于魏也,(谯)周之罪通于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冯道末减矣。”

袁枚(清):“将军被刺方豪日,丞相身寒未暮年。惟有谯周老难死(老而不死是为贼之意),白头抽笔写降笺。”


海军史研究会员


陈寿的老师是哄骗刘禅投降的谯周,蜀地本土士族,受到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和法正、李严为首的东洲集团打压。益州本土豪强士族利益受损,晋国攻入益州不久,谯周就怂恿刘禅投降。作为弟子的陈寿在《三国志》里还是有为老师遮挡一下的,要不凭谯周的行为早就遗臭万年了。

这个李密不知是不是指隋唐时瓦岗寨那位,如果是,李密所在的隋唐和三国隔着西晋和南北朝。李密老师是三国名士的话,那老头真成精了。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三国时期能人异士辈出,不在文治武功上有所表现的基本都被忽略了,再加上《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那些被忽略的就更加不为人知了。


鄒洲


李密是谁,和陈寿又有什么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