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瞞山過海經典小故事

瞞山過海此計名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御駕親征,率三十萬大軍進軍高句麗。當大軍到達海邊時,望見茫茫大海,三十萬大軍人數眾多,怎麼渡海成了難題,這時張士貴手下薛仁貴獻計說到當地有個老人,聽說皇帝在此,就特地來見駕,並表示三十萬大軍渡海的軍糧全有他一人承包了,太宗非常高興,立即傳令召見老人,隨後老人請太宗和所有人前往海邊一間華美的房子去驗收糧食,太宗來到海邊後,眼前是數不清的房子,而且四壁都用彩帳遮圍,而大海不見蹤跡。

進屋後,太宗和百官席地而坐,開懷暢飲,把過海之事忘的一乾二淨。過了一會只聽見四壁的帷幕被風吹的嗶嗶作響,波濤聲響如雷鳴,眾人更是晃個不停,太宗拉開帷幕一看外邊竟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滿眼所見皆是海水,太宗大驚,忙問這是什麼地方,張士貴忙起身奏到:“這是臣的過海之計,現在正趕上順風,陛下和三十萬軍士正乘船渡海,前往高句麗了”

原來,太宗所在的房子並非老人家,而是由一條大船裝飾而成,而那位老人正是薛仁貴所扮,這條瞞天過海之計正是他所獻。

瞞天過海原意是瞞著天子-唐太宗,使之在不知不覺中渡過大海。比喻用謊言和偽裝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背地裡偷偷行動。從兵法上講,就是採用偽裝手段,製造公開的假象,以達到獲勝的目的。最近比較火的《知否》皇帝就是用的瞞天過海之計搬到的太后。

三十六計之瞞山過海經典小故事

運籌設謀,一定要抓住最合適的機會,當初孔融被圍,太史慈要設法突圍救援,便騎著馬,帶上弓箭,領著兩個隨從,每個隨從拿著一個箭靶,打開城門出去,這時城內士兵和圍城的士兵都驚呆了,只見太史慈在城下的戰壕下立下箭靶,練起了箭,練完箭,便又回城了,第二天又照樣如此,那些圍城的士兵顯得不那麼吃驚了,一連好幾天都這樣,圍城的士兵都懶得看了,這時,太史慈認為時機已到,便整好裝,揚鞭策馬,徑直突圍而去。等敵兵醒悟過來,他已馳出數里之外。

瞞天過海的基本思想是用欺騙的手段暗中行動,雖然欺騙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提倡,但在戰場和商場上,以及危急關頭卻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基本手段,可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