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购物狂欢节双十一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8年的火爆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双十一已经过去。截止到12日凌晨0点,““双十一”也落下帷幕,根据天猫官方的公布,在这次的“双十一”中最后的交易额在2135亿元,这是天猫第一次突破2000亿元的大关。另一方面,网上的电商巨头京东也是公布了“双十一”的交易额—1598亿元。

火爆购物狂欢节双十一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说实在的,“双十一”自从光棍节被赋予购物狂欢节以来,可谓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众的消费到大众的狂欢,几乎每年这段时间的销售额都是在以十分惊人的速度上升。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电商时代的到来,这个比较戏剧性的“双十一”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国人的经济消费潜力,也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国人的一种经济消费能力。一些经济学者甚至认为“双十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代表了中国经济变化发展的一种“天气预报”。

火爆购物狂欢节双十一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但是,透过“双十一”热潮,可观的销售数据,漂亮的增长折线图,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冷思考:单从“双十一”的交易量来判断消费的总体变化是否科学严谨?数据真能反映出实际交易量?“双十一”是否存在预支人们未来消费需求的现象?“双十一”后期出现的“退货潮”是否代表着这场全民购物狂欢存在的“虚假繁荣”?

在双十一过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2日,有一些媒体发表文章《“双十一”数据刷新纪录这难道不是消费升级?》,一些人认为“双十一”销售数据,侧面反映了国人消费结构的一种变化,消费观念的一种转向,从这些数据他们得出国人的消费在升级的结论。我个人认为,看事物不能太过片面,需要全面一些。判断中国消费是否升级?应该综合的考虑其他的一下因素,深入市场去调研、多方面同时入手研究才能得出结论。只是单单从“双十一”这一两天的销售数据来判断、去分析,事实上是很不严谨的,也很不科学的。

火爆购物狂欢节双十一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下,网上的很多数据也可能在一定程度“被造假”,而且数据“造假”变得更加的隐秘,更加的不易被大众察觉。例如“双十一”期间一些媒体曝光,很多商家“虚假降价”,一些细心的网友更搜进行了一些商家的盘点和曝光,直接点名了“某品牌羊绒裤”,在提前几个月加入购物车,亲眼看着价格从499变成了599元等等,诸如此类的商家还有一大片。

另一方面“双十一”期间消费者为了凑单享受优惠活动,会特地将一些原本就不需要的物品也加入购物车,在“双十一”结束后再退款;一部分商品限时秒杀,消费者只看到了价格这么优惠,却没有考虑到商品实用性,经常就是商品到手后发现好像根本用不到。往年数据显示,几乎每年的“双十一”后的退货率都达到了惊人的25%,很显然他们并没有把这些统计起来,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是,在公布“双十一”退货率时,一些电商平台的统计口径和其他一些第三方机构数据居然存在很大的出入。

火爆购物狂欢节双十一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双十一”是否在让人们未提前消费?一些做淘宝天猫的朋友,当我问及双十一前一两个礼拜销售额怎么样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是。一天基本没什么订单,大家都在等着“双十一”;当我问他们“双十一”过后怎么样,基本是过后一两个礼拜销售额也是明显下降了,这种扎堆的消费,真要用这个去判断国人的消费能力,国内的经济走向什么的,真心是奇葩的很。

综上所述,我认为 “双十一”的火爆,我们应该去思考一些问题。想要判断经济的变化、消费的变化不能仅仅只是从数据到数据,从结论到结论,应更加全面、更加的深入、更加的细致的去调查去研究,没有调查是没有发言权的。在下结论、做一些判断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审慎,应该透过经济现象的“虚假繁荣”探究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否则的话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确实漏洞百出,更加会造成人们对当前社会消费发展趋势的误判。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告诉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