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70歲時 能否重走父親的路

小編手記 8月25日,七點半 得勝溝

今天,內蒙古武川縣大青山深處的得勝溝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大多六、七十歲,來自北京,他們要從得勝溝出發,到鑽天溝,再到井兒溝…

這些地方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景點,為什麼要去這裡呢?

等你70歲時 能否重走父親的路

原來這些老人的父輩們在抗戰時期,都是大青山支隊的一員。

2018年是內蒙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創建80週年,他們決定重走父輩們走過的道路,看看父輩們曾經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位於內蒙古陰山山脈中段,創建於1938年9月。它是晉綏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抗戰時期條件最艱苦的根據地之一。

1938年6月,八路軍120師決定抽調358旅715團和師直騎兵營一個連,組成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因為司令員名叫李井泉,所以這隻隊伍也被稱為“李支隊”。

在李井泉司令員和姚喆參謀長的率領下,大青山支隊從晉西北挺進大青山,六戰六捷,橫掃陰山七百里。在當地蒙漢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創建了東起烏蘭察布輝騰梁、西至包頭的烏拉山、南至與山西交界的長城,北至烏蘭察布草原的抗日遊擊根據地。


等你70歲時 能否重走父親的路

在得勝溝司令部遺址前留影

得勝溝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司令部遺址位於武川縣西南方向的得勝溝鄉得勝溝村。這裡四面環山,地形十分險要。支隊與黨政機關領導人李井泉、姚喆等先後在此工作,指揮著大青山地區的抗日鬥爭。

九點半,老人們從得勝溝出發,在得勝溝西南方向出現了一條潺潺流水的小河,抬起頭,便看見一條蜿蜒而下的溝壑橫亙在大山之上,崎嶇險峻,遮天蔽日,這裡就是鑽天溝了。

看著眼前險峻的道路,老人們說,不管多難,我們一定要穿過這條鑽天溝,到達山頂。一路上,他們始終走在隊伍的最前方。那麼,山頂有什麼呢,他們為什麼堅持要來這裡呢?

一路上大家互相扶持,相互鼓勵,終於登上了山頂。原來,這裡是當年李井泉支隊的重要電臺所在地。

等你70歲時 能否重走父親的路

電臺被安置在一個特別隱蔽的山坡裡。那個時候,電臺承擔著傳遞重要信息的任務。為了不被敵人發現,不能燒火做飯,怕煙霧暴露電臺的位置。老人們在這裡觸景生情,聊起了父輩們的故事。


雖然只是平凡的小故事,但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當年軍民之間的魚水之情。在井爾溝“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軍事學者王曉建也講述了一個磨盤溝的故事。


等你70歲時 能否重走父親的路

井爾溝 軍事學者王曉建講述磨盤溝的故事

當年,大青山區的群眾白生寶看到駐紮在這裡的大青山支隊,沒有加工糧食的工具,他就獨自一個人走了十幾里路,從溝外揹回了一個大磨盤。有了這個大磨盤,部隊才有了加工糧食的工具。可是,這個石頭大磨盤足足有三百多斤重,可以想象白生寶把這個石磨盤背進溝裡是多麼不容易。為了感謝老百姓對支隊的支持,從此,這條溝就被叫做磨盤溝。

故事雖短,但是情意綿長。在那樣的特殊時期,軍民之間互相支持,砥礪前行的魚水之情更加令人動容。

這次活動是老人們

自發組織的。

他們說重走父輩走過的路

才真正體會到當年的艱苦卓絕,

只有親聽一方鄉音,

才真正體味軍民一心的魚水情深。

接下來

老人們還會繼續沿著

父輩們的足跡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