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從孔林出來,沒想到之前送我們過來的那位小麵包司機還真在門口等著呢。看天色尚早,我們決定再去看看周公廟。對於我們的遊覽意向,小麵包司機好像不太認同,但欲言又止,估計是怕丟了生意。孔林到周公廟只有兩公里多一點,小麵包司機收了我們20塊錢,多少都不和他計較了,攜妻帶女出來,就是圖個方便、快捷。

周公廟門前很是寥落,除了幾位曬太陽的老者,沒有一個遊客。售票處找不到人,一位曬太陽的老先生告訴我需要到旁邊的一座小房子裡去找人。小房子裡只有一位工作人員,對我的到來甚至還有些詫異,在抽屜深處翻出一疊門票。門票和“三孔”的門票樣式相同,50塊一位,有點小貴。售票員同時兼檢票員,一人多責,看樣子這個景點真是少有人來。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四子,武王的同父異母弟。其在輔佐成王東征滅掉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之後,受封於奄國故土,也就是“少昊之墟”。因周公需要留在成王身邊輔佐,周公長子伯禽代父就封,建立魯國,都城即設在今天的曲阜。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周公的知名度要遠遠遜於孔子。說起周公,人們首先會想到“周公解夢”,想到算命先生。而實際上,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周公是具有非常崇高地位的。西漢初年大思想家賈誼如此評價周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春秋以來,直至唐高祖一朝,周公一直被奉為聖人,地位在孔子之上。唐玄宗時期,周公的地位突然被孔子所取代。究其原因,恐怕和周公功高蓋主、並曾一度代成王稱王有關,因為自負的李隆基不可能喜歡這樣一位雄才大略、功德均在君主之上的輔政者。

曲阜周公廟位於魯國故城遺址內,其前身為魯國太廟。太廟本為天子規制,但因周公輔佐周王功勳卓著,成王在周公去世後,特許其子伯禽在魯國設立太廟、“郊祭文王”、並祀周公,“奏天子禮樂”。此為曲阜周公廟之始。由於沒有直接的文獻記錄,魯國太廟建立的時間只能依靠各種旁證來推斷,一般認為在魯公十四年(約前十一世紀末),距今有3000多年的歷史。漢、唐兩代均有帝王到周公廟親祭。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追封周公為“元聖文憲王”,並在魯國太廟舊址上重建周公廟。清順治年間,曲阜世職知縣孔胤淳曾主次周公廟擴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對周公廟進行大規模增建,使周公廟達到歷史上鼎盛時期。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曲阜周公廟整個建築群大致呈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共有三進院落。大門為一座四柱三間三樓木質坊門,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系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建。坊額“欞星門”三個金漆大字,古樸、敦厚,很有歷史感,當為他年舊作。但頭腦裡突然覺得這三個字似曾相識,找出孔廟“欞星門”的照片仔細對照,發現此“欞星門”與彼“欞星門”為同版,應屬互相借用,而孔廟“欞星門”的書寫者可是乾隆皇帝。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和大門旁曬太陽的老者們搭話的時候,就注意到大門前偏東立有一通碑身已經摺斷但又修復的“輦路”碑。輦路碑和下馬碑相類似,也是提醒官員人等至此下馬落轎,以示對尊者的恭敬。門前廣場上與“曲阜魯國故城”標誌碑並排,有一通黑色大理石碑,走進一看,發現上面鐫刻的就是前文提到的“魯國之圖”。這幅圖對城郭、殿宇、山川、河流的描繪非常詳細,圖注清晰,是一份非常寶貴的魯國曆史地理圖。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在第一進院落的東西兩端,各有一座建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四柱三間沖天式石牌坊,東坊額為“經天緯地”,西坊額為“制禮作樂”。前者是說周公有治理天下的經世之才,後者是說周公有制定禮法的曠古之功。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周公之所以更被推崇,應該和他既有前無古人的思想貢獻,又有成功的治國安邦實踐有關。相較於周公,孔子一生基本為“述而不作”,以古人的思想精華為我所用;坐而論道,很少有機會去進行政治實踐。周公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而孔子更像一位出色的大學教授。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走過一段林廕庇日的青磚甬道,即來到了第二道門“成德門”。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成德門”建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面闊三間,懸山頂,明間闢門。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東西次間內各立有一通明碑,東面這通碑上記載了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曲阜縣為周公廟始置祭田祭器的情況;西面這通碑是明嘉靖年間整修周公廟的記事碑。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第二進院落中最顯眼的建築是康熙御碑亭。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御製祭周公廟文”碑

相比孔廟中御碑亭的比肩接踵,周公廟中的這座一枝獨秀的御碑亭顯得格外珍貴,就像一個不招人待見的孩子收到的第一份禮物。御碑亭為方形重簷歇山頂,內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滿漢兩種文字的“御製祭周公廟文”碑。在此之前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到曲阜祭孔時,曾經派人到周公廟祭祀,並賜周公的後人東野沛然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關於“東野”姓的來歷,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魯公(伯禽)有三子,長子襲,次子熙,三子魚。魯公賜三子魚東野田一成以自養,故以東野為姓。前269年,魯滅於楚,魯國公族500餘人被殺,唯有東野二十一世孫東野質攜子得脫。因此後世周公之後皆為東野之姓。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東巡至魯,曾經到周公廟拈香,並賜銅質供器5件。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御碑亭側後,是周公廟的第三道門“達孝門”。“達孝門”和“成德門”同年建造,面闊三間,懸山頂,明間闢門。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西次間立有一通殘缺不全的碑石,從碑陰僅存字跡可以知道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國故城”標誌碑。碑陽新刻文字為:“萬惡四人幫,十年逞兇狂。少昊頭顱碎,魯城被拆光。三孔大殿毀,周廟受遭殃。賊罪臭千載,歷史誅鉅奸。首兇陳伯達,作倀譚厚蘭。留此殘碑在,鐵證永相傳。”

碑文裡提到的陳伯達,大名鼎鼎,曾經名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文革”中的顯赫人物。譚厚蘭則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在她45年的短暫人生中,讓曲阜以“三孔”為代表的文物古蹟慘遭塗炭是她最大的惡行。其實,作為一場“革命”的馬前卒,譚厚蘭不應該受到太多的指責,因為沒有譚厚蘭,還會有“李厚蘭”、“王厚蘭”,悲劇仍然會發生。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達孝門”內牆壁上嵌有三塊詩碑,一塊為鄧直卿的《謁周公廟》詩:“篤篚弧忠貫古今,監殷二叔自商參。流言西土閔王室,問罪東山豈聖心。顯赫風雷昭帝鑑,恢宏禮樂被人深。古城東北祠前路,白日青天世所欽。”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另外兩塊,一為“曲阜城東古廟涼,數株老檜儼成行。春秋俎豆仍平藻,歲祠蒸嘗侑樂章。一代經營贊文武,百年製作邁虞唐。姬周錫土酬功德,千載令人仰不忘。”一為“魯國周公廟,荒岡積雨深。乾坤經世業,文武憲天心。尚憶封唐叔,尤憐撻伯禽。靈光隔秋草,佇望欲沾襟。”均已感覺到周公受到的冷落,慨嘆之情躍然紙上。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三碑石都刻於明嘉靖年間,分別為楷、行、草體,書、刻皆佳,是難得的明碑佳品。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過“達孝門”,即進入了周公廟的最後一進院落。庭院內,沿甬道兩側排列著十數通古碑。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在這些古碑中,最有名的當數“金人銘”碑。

相傳,伯禽就封魯國時,周公恐其有失,親書銘文於老管家金人的背上,並叮囑老管家要經常背對伯禽,以免伯禽忘記自己的訓誡。這篇寫在老管家金人背上的銘文就是後人所說的“金人銘”。據學者考證,《金人銘》即為《黃帝銘》六篇之一,通篇意旨即少言慎言,韜光養晦,與孔子的“敏於事而訥於言”不謀而合。現存的這通“金人銘”碑刻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其中還記載了孔子“金人銘背”典故的來歷。

有資料介紹說,周公廟裡還有一通碑非常有名,那就是宋真宗的“御製文憲王贊”碑。但仔細查看路邊的這十幾通有的已經漫漶不清的古碑,終未發現,有可能是視而不見,對面相逢不相識。在網上搜索“御製文憲王贊”碑的有關情況,發現好多貼文、百科都把文宣王的“宣”字錯弄成“寬”字,估計是以訛傳訛。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元聖殿”是周公廟的主殿,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頂覆綠色琉璃瓦。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殿內正中神龕上塑有頭戴旒冕、身著袞服、手執鎮圭、紅顏白鬚的周公坐像。

曲阜行——魯國故城吊周公

梁枋上的匾額“明德勤施”雕龍金匾和兩側抱柱上的對聯“官禮功成宗國馨香傳永世;圖書象演尼山繞緒本先型”均為乾隆帝親題。但匾額和對聯的製作顯然不太認真,襯底油漆剝落嚴重,讓人對其質量不敢恭維。院內兩廡奉祀歷代魯公,可惜並未開放。

在我們一家三口遊覽周公廟的一個多小時裡,整個景區只有我們三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