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的一隻銅器,打開後發出惡臭,但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吃過

時間是一層面紗,給古人增添了無限神秘感。其實作為人類,吃喝拉撒古今概莫能外。本文這段考古故事,正印證了這一點。

2009年開始,陝西西安市臨潼區灣李村,即將修築鄭西高鐵和潼西公路。灣李村歷史厚重,為了避免誤毀文物,考古人員於是進行保護性勘探和發掘。

果然,他們一共發掘了312座古墓,282座屬於秦漢時期,其餘為唐、明、清古墓。

古墓中的一隻銅器,打開後發出惡臭,但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吃過

其中一座戰國晚期的墓穴,墓主雖然可能只是一位平民,但隨葬之物並不少。不過因為遭過盜竊,幾乎損失一空,只剩下一把銅壺和一隻銅敦。

銅壺裡空空如也,即使裝有美酒良茗,2000多年過去,早已揮發得乾乾淨淨了。

更引人注意的是那一隻銅敦。

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容器,戰國時期最為流行。墓穴裡的這隻銅敦,便是典型的戰國銅敦:敦蓋和敦身呈半球形狀,合起來與一顆籃球同樣大小。

由於佈滿銅鏽,考古人員當場無法打開銅敦,旋即包裹起來,送到文物保護研究室。

古墓中的一隻銅器,打開後發出惡臭,但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吃過

文保專家細心清除了銅鏽,拿鑿子沿著敦蓋和敦身接口,小心翼翼地撬開。就在接口鬆動之時,一股惡臭的味道撲鼻而來,還有一些東西流淌出來。保險起見,專家立馬停手,通知考古人員前來。

他們一起揭開了銅敦,映入眼簾的全是黑乎乎的碳化物,滿滿當當塞滿了整個銅敦內部,肆無忌憚地散發著臭味。

這些碳化物究竟是什麼東西?見多識廣的考古專家,腦子裡都打著一個大問號。有人猜測可能是木炭,有人猜測可能是絲織品包裹的東西。

由於銅敦一般是用來盛裝食品的,碳化物裡面還有清晰可見的肉絲和白色彈性肌腱膜,專家斷定應該是一種肉類。然後通過中科院專家的幫助,利用蛋白質分析測試,終於揭開真相,確定是黃牛肉,這也是我國最早發現的陪葬的肉製品。

古墓中的一隻銅器,打開後發出惡臭,但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吃過

而在灣李村的這批古墓中,也發現68座墓葬有肉製品,包括綿羊、狗、豬、山羊、雞、魚等,其中黃牛估計有20頭,不在少數。

黃牛肉作為一種常見食品,大家都知道保存的難度。銅敦內的黃牛肉完好無損,首功歸於銅敦密不透風,起了保護作用;第二是這些黃牛肉或許經過了風乾或者臘制處理,比一般肉類好存放;另外,這座墓穴是土坑,能隔離空氣,避免了肉類腐化。

古墓中的一隻銅器,打開後發出惡臭,但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吃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