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歷七十二候

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活動的物候歷。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分二十四氣(見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為候應。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應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其中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由於受當時生產力和科學水平的限制,其中還有一些錯誤的情況。如“雀入大水為蛤”、“腐草為螢”等。

有關七十二候的完整記載見於公元前2世紀的《逸周書·時訓解》中。七十二候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見圖),是中國古代的獨特創造,對中國的農事活動有一定的作用。七十二候起源於黃河流域。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南北寒暑差異較大,同一候應,出現的時節可相差很遠。隨著易代更都,七十二候的候應曾幾經修改。據《農桑通訣》,七十二候列表:

物候歷七十二候

物候歷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表

物候歷七十二候

© 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