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升級 農機細分市場現商機

導讀:分析人士表示,市場低位運行仍將延續,各品類、各區域需求冷熱不均或成常態,市場需求將以用戶剛需為主導,補貼拉動效應會依次遞減,國內市場將以盤存、轉型、升級為主旋律,呈現出差異化、多樣化的發展態勢。

面對當前國內農機市場“L”型波動的現實,推動農機制造業轉型升級不妨多關注小眾農機產品和經濟作物機械的研發、生產,積極打造差異化、多元化的產品,開拓農機行業產品效率的“新藍海”。

傳統市場已趨飽和

2018年,農機市場在2017年整體下滑基礎上繼續下行。拖拉機繼續下滑,大中拖集中度持續降低。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統計,2018年1~10月,國內大中拖產量為153920臺,同比下降22.66%;小四輪產量33977臺,同比下降76.24%;手扶拖拉機產量63712臺,同比下降15.51%;插秧機產量47947臺,同比下降43.03%,手扶式和乘坐式均大幅下降;烘乾機行業急轉直下,骨幹企業產銷全部下滑,行業產量同比下滑46.41%。江蘇市場銷售同比下降82%。

滿眼綠色中也有幸免者。1~10月,青貯機產量同比上升10.34%;畜牧機械同比上升14.89%;排灌機械同比上升70.67%。此外,馬鈴薯機械、果園機械、殘膜回收機、花生收穫機、花生種植機等市場尚能保持增長。

分析人士表示,市場低位運行仍將延續,各品類、各區域需求冷熱不均或成常態,市場需求將以用戶剛需為主導,補貼拉動效應會依次遞減,國內市場將以盤存、轉型、升級為主旋律,呈現出差異化、多樣化的發展態勢(見表1)。

需求升级 农机细分市场现商机

表1:8家農機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2015~2018年前三季度)

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主營業務為小微型水泵和園林機械的利歐股份的營業總收入規模位居8家公司首位。不過,從2014年~2016年,利歐股份陸續收購了上海漫酷、上海氬氪、琥珀傳播、萬聖偉業、微創時代、智趣廣告等數字營銷公司。隨著數字營銷產業鏈的不斷深度整合,公司已轉型為互聯網數字營銷公司;同比增長的大禹節水受益於細分行業的高景氣度;新研股份主營業務收入的93.51%為航空航天飛行器零部件。而以農機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均有幅度不同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

細分與轉型創利潤

較之於工業發達地區,國內農機行業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產品結構單一,有效供給不足。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環節機械化程度水平較高,但丘陵山區、經濟作物、畜牧養殖等很多領域有空白點,農業生產的很多關鍵環節缺乏適用機械。這主要是由於農機行業研發創新能力及小眾產品技術積累起點低、存量小,滿足小眾市場新興需求的能力不夠;農藝和農機的融合程度不夠理想,部分試製機具無法推廣。高端市場則被國外產品控制。

二是製造技術和裝備水平落後,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有待提高。核心工藝材料、關鍵零部件、關鍵作業裝置存在較大技術瓶頸,如大馬力環保節能型發動機、電液控制系統及控制軟硬件、GPS導航系統、動力換擋傳動系統等。

三是研發能力與國際水平相比差距大。缺少平臺支撐,在涉外知識產權爭議處理中處於不利地位,對專利權保護不力使企業創新意願和創新能力不強。近年來,8家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見表2)。

需求升级 农机细分市场现商机

表2:8家農機上市公司營業利潤率(2015~2018年前三季度)

數據顯示:新研股份是惟一利潤率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公司。但其農機營業收入僅佔總營收的6.49%。

近期原材料和燃料價格大幅上升,環保壓力,升級國三都在推高企業成本。而在市場疲軟下的產品價格競爭使企業盈利承受更大壓力。應該承認的是,靠規模化經營獲利的年代已經結束。

面對當前國內農機市場“L”型波動的現實,推動農機制造業轉型升級不妨多關注小眾農機產品和經濟作物機械的研發、生產,積極打造差異化、多元化的產品,開拓農機行業產品效率的“新藍海”。馬鈴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牧草生產甚至是蔥薑蒜的機械化,或許都有可能造出“新熱點”。

產業整合或將加速

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五分之一的國內農機品牌消亡;規模以上農機生產企業由2396家減少到2225家,主營業務收入由3010億元降低到1800億元水平,利潤總額由94億元降低至84億元,與此同時,銷售費用、主營業務成本、財務費用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截至10月份,規模以上企業326家虧損,較2017年繼續擴大。如此,行業洗牌在所難免。2018年2月12日,星光農機發布公告稱,董事會通過收購資產議案,同意收購濮陽農發和沃野農機已授權或在申請中的專利共96項,交易金額為504.94萬元,並同意授權給全資子公司河南星光使用。

總之,經過十多年的“大水漫灌”,拖拉機、收割機、農用車這類傳傳“老三樣”已無力隨撐任何企業黨“再創輝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種植結構以及經營模式的多樣化,使細分領域的需求與傳統規模化經營之間無法匹配。看來,要重新認識以及拓展農農這個“朝陽產政”,還有待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系統優化。(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