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七項記錄的茂陵已經發現國寶級文物,多次被盜,還有隨葬品嗎?

創七項記錄的茂陵已經發現國寶級文物,多次被盜,還有隨葬品嗎?

漢武帝極其重視身後之事,茂陵的修建和陪葬品,在當時應該都是創記錄的!

茂陵有七個之最:一是修造工期最長,歷時53年;二是規模最大,已經探明的從葬坑就達400多處;三是隨葬品最多,武帝去世下葬時,陵墓中的葬品已經塞不進去。即史書所云“不復容物”;四是耗資最巨,修陵費用佔武帝時期每年稅賦的三分之一;五是茂陵城邑最為繁華;六是陵區最為廣闊,數十座陪葬墓大多都各具特色;七是茂陵本體最為高大,在西漢11座皇帝陵中獨樹一幟。

正如著名文史學家武伯綸先生趣言:茂陵絕對是一座“違章超限”建築。要是今天就“拆違”了!

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在茂陵留下了眾多的詩文墨跡、楹聯匾額,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例如:“茂陵煙雨埋冠劍,石馬無聲蔓草寒”(唐·薛逢)、“漢家天馬出蒲梢……茂陵松柏雨蕭蕭”(唐·李商隱)、“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唐·李賀)、“英雄從來只數君,荒墳猶自上侵雲” (清·徐開熙)、“茂陵何崔峻,巍巍一望中”(費尚彬)等等。

茂陵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核心建築——地宮,稱為“方中”。張湯調任茂陵尉時,他親自抓的一項具體工程就是“方中”建設。這方中內部一定是個豐富多彩、無奇不有的世界。不過由於翔實歷史記載,到底墓中隨葬品還有沒有、還剩多少,這樣都是未知數。要等到考古挖掘時才能大白於天下吧!

據歷史記載,茂陵地宮佔地一頃,深十三丈(約合30米)。內置梓宮、黃腸題湊、便房、堂壇、墓道、羨門、甬道等,這些都屬於地宮建置,不屬於隨葬品。梓宮,是武帝遺體安放的棺材,因為全用梓木製成,故稱梓宮。武帝的梓宮為五棺二槨,有五層棺木,梓棺之下有梓木棺床。在墓室的後半部,有一個槨室。據載,五棺所用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溼,防腐朽性極強。

茂陵地宮中的黃腸題湊,均由長90釐米,高寬均10釐米的黃柏心木,總計158800根,堆積而成。茂陵的便房寬闊通暢,與武帝活著的時候所有居所和宴食之地所差無幾。茂陵的墓道十分開闊,可容六匹碩馬並排駕車通行。地宮中的堂壇高三丈,用以擺放奇器異珍。

漢武帝死於周至五柞宮,出殯發喪於中央政府辦公地——未央宮前殿。遺體安放在玉床之上,口含蟬玉,身穿金縷玉匣(即金縷玉衣),玉衣上鏤刻著蛟龍、鸞鳳、龜麟等吉物之象。武帝發喪落葬的那天,靈車之後還有長龍一般的載滿葬品的車隊,來到茂陵時,文武百官已見地宮中塞滿金、銀、珠寶、絲綢、經卷、食品、各種奇珍異物等,還有許多葬品怎麼也塞不進去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茂陵發現的國寶級文物,都是新中國成立後,在茂陵園區之內,廣大群眾在建房挖基中拾得或偶然從陵墓之地撿拾的、已交獻到茂陵文物單位的各類西漢文物達數千件,其中列為國寶級和國家三級以上的文物珍品有400多件。僅舉其中三例:

鎏金馬(國寶級文物)

1981年5月在平陽公主墓南,西吳鄉豆馬村農民平整土地時發現鎏金馬。高62釐米,長76釐米,通體銅鑄鎏金,昂首,翹尾,四腿直立,體志矯健。頭部造型尤為生動,粉鼻亮眼,口微張,露出牙齒六顆,兩耳豎立,耳間有鬃毛,頸上刻鬃毛。馬的肌肉和筋骨的雕刻符合解剖比例,馬體勻稱適度,形象樸實穩重,堪稱駿馬。其身中空。靜中含動,氣度非凡,有一發千里之勢。它在古籍中被稱為“金馬”,系以西漢時大宛產的汗血馬(又稱天馬)為模特,精製而成。

創七項記錄的茂陵已經發現國寶級文物,多次被盜,還有隨葬品嗎?

鎏金銀高擎竹節燻爐(國寶級文物)

這件珍貴文物,於1981年5月平陽公主墓南與鎏金馬同時出土。高58釐米,底徑13.3釐米,口徑9釐米,蓋高6釐米。竹節燻爐,銅鑄,通體鎏金銀。高柄竹節形,子母口,蓋呈博山形,爐盤和爐身,分鑄鉚合,底座作圈足形,高7釐米,底座上透雕兩條蟠龍,翹首張口,口銜竹節高柄。龍首滿飾鎏金細紋鱗甲,反眼,須爪銀。爐柄分五節,節上刻出竹葉枝杈。

爐柄上端又鑄出三條蟠龍,龍頭承託爐盤,龍身鎏金,爪鎏銀,線條活潑流暢,形象生動。盤腹下部有10組三角形內雕飾蟠龍紋,盤口沿有鎏銀寬帶紋一圈。爐蓋透雕多層山巒,雲霧繚繞,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週35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宮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

這件文物是中國古代金屬雕塑和鑄造藝術的瑰寶。它的用途是燃點薰香,以驅蚊和改善臥室氣味。它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已接近現代機械加工所能達到的水平。燃香後,青煙自博山式燻爐的透雕孔隙中嫋嫋而出,瀰漫其蓋上山谷紋間,景象尤為動人。

創七項記錄的茂陵已經發現國寶級文物,多次被盜,還有隨葬品嗎?

錯金銀銅犀尊(國寶級文物)

銅犀尊,是戰國時代用犀牛形狀設計的酒尊,造型逼真生動,體現了犀牛剛強健壯的特點,彷彿具有生命力,體態酷似真犀。全身飾有錯金銀流雲紋。背上有蓋可開合,口側有管狀短流,用以傾注。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工藝品,也反映了當時青銅工藝的高度發展水平。重13.3公斤,高34.1釐米,長58.1釐米,寬20.4釐米。

此件銅犀尊,是1963年興平西吳鄉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村北土壕發現。經國家文物局專家鑑定,認為是戰國時期的作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創七項記錄的茂陵已經發現國寶級文物,多次被盜,還有隨葬品嗎?

至此,仍無人能夠斷定茂陵的謎底到底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廣?任人展開猜想的翅膀,也難說清楚地上地下無窮的奧秘。

漢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武帝巡遊,病逝於周至五柞宮,入殯未央宮前殿,逝後18日,葬於茂陵。霍光追封已故的李夫人為孝武李皇后,李夫人墓遷至茂陵。

三年之後,漢昭帝始元三年(前84年),茂陵被盜掘。4年後,有人在扶風(今陝西省扶風縣)買得墓中所葬玉箱、玉杖二物。

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茂陵置茂陵縣,徙天下富豪6萬餘戶,最多達27.7萬餘人。

漢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茂陵被盜掘。河東郡李友,入上黨抱犢山採藥,於崖石中得武帝地宮所藏雜經30卷,盛以金箱。

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5年),赤眉軍退走長安,西行途中盜掘茂陵。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遣呂布盜掘茂陵。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黃巢攻入長安,派兵盜掘茂陵。

被盜了這麼多次,不知道,地宮中到底還有什麼國寶?看來等到考古挖掘時才能大白於天下了!

關注我,共同欣賞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