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生态之李氏文化,李姓后代不得不看,传承祖德、耀我中华

姓氏生态之李氏文化,李姓后代不得不看,传承祖德、耀我中华

第一部分 姓氏概况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姓氏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枝散叶、生生不息,蕴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李姓更是其中最为瑰丽的花朵。

邹鲁圣人曾问礼,唐朝皇帝也求诗。2000多年前孔子向老子询问礼的内涵,至今那智慧的声音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1000多年前大唐皇帝向李白索取诗句,诗仙的豪迈留下一段千古佳话。短短一副对联向我们揭示了李姓族人在中国历史的思想、政治、文化上留下的不朽诗篇。

姓氏生态之李氏文化,李姓后代不得不看,传承祖德、耀我中华

李姓,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世界上姓李的超过9500万人,为中国人口第一大姓,那么,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是怎样形成的呢?

第二部分 姓氏来源

相传李姓起源有四种传说

姓氏生态之李氏文化,李姓后代不得不看,传承祖德、耀我中华

第一种.源出嬴姓说。传说李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gāo yáo),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后来皋陶以官命族为理氏,这一支构成了李氏的主干。皋陶,中国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在相传有孔子编著的上古历史文献《尚书》中有《皋陶谟》专门篇章进行记录。皋陶的主要功绩体现在制定刑法和教育,他帮助舜和禹推行"五刑"、"五教",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

第二种传说是李树图腾说。皋陶后裔理徵[zhēng]在商朝为官,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理徵之子理贞避难以木子为食,感李子活命之恩后改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所以李树为神树,亦成为图腾树,所以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姓氏生态之李氏文化,李姓后代不得不看,传承祖德、耀我中华

第三种传说是来源于姬姓(虎图腾)说,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后来依音用李姓。

第四种是源于封赏赐姓,到了唐朝,李为"国姓"。唐朝初年,跟随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诸将有被赐李姓者,大大扩充了李姓人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称皇三百余年,李姓最为显贵,李姓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姓氏生态之李氏文化,李姓后代不得不看,传承祖德、耀我中华

从上古至先秦,由盛唐到当代,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李氏族人不断繁衍迁徙,开枝散叶,时至今日神州、海外莫不有李氏族人传播着华夏古老的文明。

第三部分 李氏家训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

“国”和“家”紧密相联,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民间自我教化的工具,家规、家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打开一张中国地图,各个地方都曾出现过有名的家训。事实上,许多家规家训正是出自名人之手。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

姓氏生态之李氏文化,李姓后代不得不看,传承祖德、耀我中华

李姓族人在历史中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家规家训,出自于大唐皇帝李世民的《百字箴言》更是其中宝贵的明珠。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

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

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

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一代帝王教育子弟首先要俭,民为邦本的思想呼之欲出;慎交友、“取本分之才,戒无名之酒”从生活点滴教育子弟修身养德;“常怀克己之心”体现了中国文化反求诸于己的深刻内涵;“闭却是非之口”是“敏于行,讷于言”圣人思想的具体体现。“上所施下所效,养子使做善也”,《百字箴言》中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今天依然烨烨生辉。

第四部分 姓氏风范

明宗亲、知世系,不忘家族之一脉相承,不忘民族之血肉相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岁月久长,李族世人,万古留香:

皋陶大理利贞李 祖籍曲阜郡陇西

李耳说法创道家 李冰都江堰筑堤

李斯秦相辅一帝 李春桥梁史第一

太宗贞观出盛世 李白诗仙再难及

光弼军功彪史册 李诫建筑精为艺

清照词人一才女 李冶元代丰碑立

时珍本草传世界 闯王进京可歌泣

李理相通礼义邦 唯理是从必胜利


姓氏生态之李氏文化,李姓后代不得不看,传承祖德、耀我中华


第五部分 结尾


姓氏的延续,让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圣轩文创与您一起走遍中国寻根问祖,探求家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让所有华夏儿女一起传承祖德、耀我中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