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藩镇之乱,明朝有宁王之乱,为何宋朝没有比较大型的藩王之乱?

簡憚噠筷樂


这个和宋朝的制度有关,北宋建立之后,赵匡胤汲取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教训,实行的本就是强干弱枝的模式,权力高度集中,王爷没有实权,武将被严重制约,因此地方势力是根本没有办法做大的,自然也就没有了藩王和藩镇之乱。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在北宋基本统一天下之后,赵匡胤在汲取了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教训之后,对官制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整,基本特点就是分割职权和事权,从而削弱各级官吏的权力。

宋朝的政治体制虽然基本沿袭了唐朝的制度,但却对权力进行了大范围分割,例如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但又设有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合称“宰执”,这使得相权大幅度萎缩,仅拥有行政职能。此外,又设枢密院和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别主管军事和财政大权,这样三司使、宰执、枢密使三权分立,又相互制衡,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皇权。而在监察方面,在御史台之外又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更重要的是,宋朝对军队管理的极为严格,我们以禁军为例,禁军的领导机构是殿前司和侍卫司,而其长官分别为殿前都指挥、步军都指挥使和马俊都指挥使,合称三帅。然而三帅虽然统兵,但却无调兵之权,调兵的权力在枢密院,而枢密院则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这种统兵和调兵权力分割的模式,防止了武将的做大。而且,将领率兵出征,朝廷还会派有监军,这对将领的指挥同样掣肘极为严重。

同时,宋朝实行的是“职”、“权”分离模式,“职”只是决定了官员的官阶和俸禄,真正具有实权的其实是朝廷派遣的各种临时官员,但这些官员只是临时职位,事毕即撤。这种模式下,官员和武将是根本没有机会做大的,自然也就无法威胁到皇权了。

宗室有职无权,无法构成威胁

对于宗室、外戚、勋旧等等,朝廷也是防范甚严,往往是授予高官厚禄,但却从来不给实权。

所以,宋朝的王爷地位虽高,奈何没有任何实权,更无封地,只是闲散王爷,而称不上藩王,更谈不上起兵造反了。

宋朝的王爷外出办事,通常是以王爷之尊兼任诸如安抚使之类的“职事官”,属于专事专办,事情处理完后职权撤销,根本没有做大的机会。

宋朝这种模式虽然防止了官员做大,但由于权力拆分过细,导致了大量冗员的出现,更降低了行政效率,这是宋朝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