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代償:監管空白且風險隱現


信用卡代償:監管空白且風險隱現


2018年8月31日,中國線上信用卡管理平臺51信用卡在香港舉行中期業績發佈會。視覺中國

法治週末記者 宋媛媛

“信用卡幫你還,超低利息,可分期,高效審核,秒到賬,告別信用汙點。”這樣的信用卡代償宣傳,對於信用卡還款困難的用戶來說難免會心動。

所謂信用卡代償業務就是信用卡用戶向代償平臺申請貸款,成功後,信用卡代償平臺墊付用戶信用卡欠款,並取得對用戶的債權,用戶定期向平臺還款。

上述宣傳語來自於某信用卡代償平臺。由於去年年底裁員的原因,一些銀行信用卡用戶還款能力有所下降。為了避免逾期還款導致的信用受損,他們有人選擇了信用卡代償,但殊不知其中暗藏玄機。

代償平臺成“救命稻草”

“要是再找不到工作,信用卡的償還就會有問題了。”

劉莉娜(化名)曾在北京一家互聯網教育培訓公司就職,一年收入近20萬元,但房貸和車貸月供就萬餘元。

2018年年底,劉莉娜被公司裁員。隨著積蓄的減少,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她更加依賴手中的這張信用卡。

劉莉娜以前就對自己的信用非常重視,將信用卡與工資卡綁定,每個月自動還款,從未產生過逾期。但隨著收入的減少,漸漸地開始入不敷出了,信用卡消費數字猛增,“債臺高築”。

一籌莫展之際,劉莉娜發現了一款信用卡代償APP,“你的信用卡,××幫你還,超低利息,可分期,低利率,高效審核,快速放款,告別信用汙點。”看到這樣的宣傳,她有些心動。

為了保證信用,劉莉娜決定“拆東牆補西牆”。她通過信用卡代償平臺申請貸款還信用卡,解決了燃眉之急。

然而就在今年年初,劉莉娜接到了一則髮卡銀行的短信通知,通知稱其信用卡額度下調,以前15000元的額度如今被降到了3000元。“明明已償清欠款,為何還要降低額度。”

劉莉娜的遭遇並非個例。公開資料顯示,除了廣發銀行,不少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工商銀行、中信銀行的信用卡用戶信用額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調,多半持卡人降幅為50%,可用額度直接縮水至個位數。不少用戶雖然通過信用卡代償還款,但仍舊遭降額度,甚至收到了銀行的規範用卡警告。

費率低只是噱頭

我國信用卡代償業增長較快。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至2016年,我國信用卡代償市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37%,2017年,信用卡代償市場貸後餘額規模在870億元左右。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150餘家代償平臺,其中相關網站平臺70餘家,APP有80餘款,甚至騰訊也開始推廣自己的信用卡代償產品“微樂分”。2018年,涉足該業務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維信金科、51信用卡、小贏科技先後赴香港或美國上市,此外,薩摩耶金服也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遞交IPO申請文件。

“在代償行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難免泥沙俱下。”業內人士曾華(化名)指出,近年來,信用卡的髮卡和業務規模爆發式增長,但隨著經濟形勢下行,信用卡逾期大面積爆發,風險驟增。

一些用戶擔心逾期影響個人信用,卻不願意支付銀行較高的逾期費用,於是代償業務應運而生,並且呈現井噴式發展態勢。但是代償業務中存在的高利息、違規套現等問都被銀行看做高風險行為,因此即便是通過代償平臺還清了欠款,一旦被銀行察覺,為了降低風險,銀行肯定會降額度。

“銀行的顧慮之一是代償平臺普遍的高息現象。”曾華說,“有的代償平臺打出低費率,實際上,只是吸引用戶的一個噱頭。這些代償平臺通過扣除手續費、會員費等方式牟利。所有費用算起來甚至比銀行還貴。” 據媒體報道,××卡卡貸(一款代償平臺)變相收取“砍頭息”。在該平臺上申請信用卡代償後,平臺要求激活會員,需要繳納1199元、有效期為6個月的會員服務費。借款3萬元,可分3個月、6個月、12個月還款,每月需還款金額分別為10750元、5600元、3100元。其對應的年利率分別為44.47%、40.1%和41.71%。

若扣除會員服務費,借款3萬元實際能夠使用的金額為28801元。其年化利率分別為70.51%、55.07%、50.1%。

而按照某商業銀行信用卡分期還款標準,3萬元,分3個月、6個月、12個月償還,對應年化利率僅為16.13%、15.27%、14.32%。

“雖然解決了燃眉之急,但這樣算起來,用戶的還款壓力依然不小,違約風險非常高。”曾華說,平臺一旦難以收回還款,銀行的資金也面臨風險。因此,當信用卡開卡銀行察覺用戶使用代償平臺還款,為了風控,可能會考慮降低用戶的信用額度。

代償機構的“新玩法”

“除了高利息產生的風險外,某些代償機構的違規操作很難被察覺,而這些操作很可能涉嫌違法。銀行對此非常審慎,一旦發現,甚至會註銷封卡。”曾華說。

薩摩耶金服董事長林建明曾抱怨信用卡代償業不僅微利,還費力。需要“放長線釣大魚”,啟動科技手段分析用戶偏好、篩選銀行無法服務的用戶,長期經營用戶。

“然而,相對較為傳統的信用卡代償平臺,有些代償機構想出了聰明的‘玩法’。他們根本不用自出資金,也無需貸款機構,而是利用持卡用戶自己的信用卡額度就能實現賬單償還。”曾華介紹,一些代償平臺往往要求用戶在平臺上綁定信用卡,指示用戶導入信用卡賬單。平臺就可以模擬商家消費的方式,把錢從用戶信用卡里消費出來(套現),再還進去。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本期賬單推遲到下期。這些代償平臺可能與一些商戶達成協議,模擬消費記錄,銀行很難辨識。

“此操作屬於鑽銀行風控系統漏洞的行為。”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研究員遊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這種行為一旦被銀行發現,不但信用卡會被封卡且會影響個人徵信,用戶以後在銀行間貸款也會舉步維艱。

“目前,國家法律針對信用卡代償業的規制監管還處於空白。但如果故意通過幫助用戶套現獲利,涉嫌觸犯刑法的,仍可以定罪處罰。”曾華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明確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使用銷售點終端機具(POS機)等方法,以虛構交易、虛開價格、現金退貨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現金,情節嚴重的,應當依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另外,“監管部門也應該考察代償平臺背後的合作方(貸款機構)是否為合規的金融活動主體,是否具備相應的金融資質和牌照。”北京市憶通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勁松進一步指出,因為代償平臺通過墊付信用卡欠款,取得對用戶的債權,實際上變成了用戶與代償平臺的借貸關係,是一種借貸行為。按照監管金融風險整治要求,從事任何金融業務都要取得牌照,合規經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