诟病多多的90后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说真的,本来不想用这个标题,但最近发现,自从决定做自媒体之后不得不承认,原来不知不觉间自己原来也变成了一个鸡贼的人,无论我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最后总会想着,怎么用一个醒目的标题,如何的内容才能煽动更多人的情绪。

很多从事自媒体的人,大概都是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当成了作品来写的,我以前大概很久了吧,也是想过写个小说之类的东西,最好能封神之类意淫。偶然间才发现自己可能短期内连自己都会养不起了,幡然醒悟,这个时代留下的正常人,最少是要能生存下去的。

作为一个80后,茫然间的筹光交错,等反应过来才发现,身边的人已经从以前的同龄人都变成了,一茬茬的90后。

这才知道,不知不觉中,90后已经开始走上各行各业,那些家长眼里“难管教”的孩子,现在也开始走上讲台教书育人了。

更有各种自媒体号拿90后开涮,“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胃已经垮了”、“第一批90后已经阳痿了”......

后有00后CEO已经开始口出惊人:“在我拿到几十万上百万投资和奖金的时候,很多成年人,拿着基本工资,过着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诟病多多的90后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在这些骂声中,我蓦然回首,才发现,这些90后所做的不正是我这个80后曾经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么,或许这顶着无数骂声的90后才是当下中国最正常的一批人了。

而这其中最难被理解的大概就是90后的消费观了,但这不被理解的消费观也许才是最正常的消费观,最少现在国外发达国家基本都是这种消费态度。

作家连岳曾讲过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从小就寄住在外婆家,但是他的外婆是一个很节俭的人。在他外婆看来,连岳的存在是一个“额外的粮食消耗者”,所以很不喜欢他,每次吃饭,只要连岳多吃菜,他外婆就会闹情绪,用白眼瞪他

连岳说,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他很抑郁,但又不知道做什么,只能写信给父母,说自己在外婆家不开心。写完之后,又自我怀疑,怎么可以说外婆坏话。

成年后的连岳才发现,当年自己没有错。

他说:“中国的小孩子,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都要接受'节俭是美德'的教育,小孩子要节约水电,节约粮食。但这种教育是有害的,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各种吝啬怪僻,小便完舍不得冲水,攒上大便一起冲。

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值得炫耀的美德。”

在很多长辈眼里,万般皆下品,唯有省钱好。

2016年,上海宜家贴出告示:因中老年相亲一族在餐厅展开活动,自带饮食,大声喧哗,并长期占座,为维护商场经营秩序,实行先就餐后入座的模式。

这个人群的年龄在45-65岁之间,也就是所谓的50后、60后、70后一批人,他们自泡茶水、外带餐食、再加上人手一杯免费咖啡,一坐坐一天。

诟病多多的90后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很多老年人对新规不满

“你看,现在要买十块钱的面包才能进来坐,一个月每天买,就是三百多块,这个不是小钱啊。我们其实就想进来坐坐,”有老人算了一笔账。这些老人真的是缺少这300块钱吗?恐怕不是。

他们已经从小养成了能省就省,精打细算的生活习惯。很多富有的60后、70后,依然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就是因为他们经历过资源匮乏时期,穷怕了

有网友说,自己有次回家见奶奶,背着的是香奈儿的小包包。

奶奶问她:“你这包多少钱?”她不敢说真实价格,遂回答:“100块钱买的。”

没想到奶奶还是不高兴:“这么小的包卖100,我看就值50。”

想起来自己的奶奶,每个月都能拿到充足的退休金,但花钱总是按分算。吃西瓜瓜皮要留着,做成一道菜;夏天温度不到40°c,空调都舍不得开。

报告数据显示,90后虽爱花钱,但不任性,反而很理智。在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青年调查报告》中,关于消费观,相对于70后的保守,80后的冲动,90后实现了回归,介于70后和80后之间

而职业规划,对90后来说更是让80,70后的人自叹不如还羡慕着他们的潇洒,要加班?辞职。。周末不双休?辞职。国庆要加班?辞职。什么进厂?没办法,现在活不下去了,先干两个月。。然后辞职。

官大一级压死人,领导的话就该听。”这句自古而来的话似乎在90后身上没那么行得通。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让他们开始思考自我,同时在职业选择上,他们的方向也显得更加多元。

其实不只是90后,每代人都陷入了被上一代人否定的怪圈中。就像鲁迅在小说《风波》中写道的那个“九斤老太”,在她老人家眼里,总是“一代不如一代”。鲁迅以此讽刺那些只留恋过去,而不问将来的守旧派。

一代代青年,就是在守旧派的非议中,成长起来的。如果要给绝大多数90后一个整体印象,可以这么说:他们是刚一就业就被延迟退休,

他们是干二十年都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却每天努力工作的一代人。

如果谁硬要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那也是被现实压垮的。然而,即使跪着,前方的路他们也会一起走完。”从来没有垮掉的一代,只有垮掉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