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無人駕駛汽車離我們依然遙遠:司機佔67%成本還無法被替代

為什麼無人駕駛汽車離我們依然遙遠:司機佔67%成本還無法被替代

無人駕駛能不能取代人們自己擁有汽車呢?很多科技大佬和資深人士都堅信,伴隨著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我們將不再需要自己購買汽車。最近,美國科技媒體給大家潑了一盆冷水——無人駕駛汽車無論如何發展,都不能讓你購買汽車變得便宜。

根據統計,在美國,打車出行平均每英里約3美元。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費用支出了。因此,行業觀察人士希望,無人駕駛汽車可以通過移除司機來降低這一點。

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低利用率和昂貴的軟件可能使這種情況難以在現實中發生。因此,司機或者是人的因素,是無人駕駛汽車能否廣泛實現的最根本原因。

根據美國科技媒體介紹,像通用和福特這樣的汽車製造商都指望著這樣一個假設:如果他們能將每英里的無人出租車成本降低到1美元或更低,需求將實現猛增。但《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新分析表明,他們的模式可能存在缺陷。

為什麼無人駕駛汽車離我們依然遙遠:司機佔67%成本還無法被替代

《哈佛商業評論》這樣認為的重要原因是:汽車製造商正在剝離他們的傳統業務——退出表現不佳的市場,關閉工廠,裁員——同時將投資轉移到未來的移動技術上。但如果無人出租車車隊不能像預期那樣高速發展,他們的財務計劃可能會面臨風險。

這家商業媒體的意思是:據通用汽車公司(GM)的數據顯示,今天叫車的費用約為每英里3美元,但只佔行駛里程的1%成本,而出行的最大成本是司機,他們代表了大部分的出行支出。

如果沒有司機,每英里的成本就降到每英里1美元左右。也就是說,67%的出行成本來自為司機的支出了。如果司機無法被替代,那麼高達67%的成本支出,就難以縮減。

如果按照這樣實現的話,無人出租車將是如此便宜,每個人都會這樣旅行-或者說理論是這樣的。正如通用汽車克魯斯(GM Cruise)業務的CEO丹•安曼(Dan Ammann)所說,這一切都是為了大規模佈局考慮的。

但是,《哈佛商業評論》的兩位分析家和作者——阿什利·努內斯和克里斯汀·埃爾南德斯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他們發現,在舊金山的無人出租車每英里的估計成本比擁有舊汽車的成本高出3倍。

為什麼無人駕駛汽車離我們依然遙遠:司機佔67%成本還無法被替代

這一差距是由於使用率低於汽車製造商的預期。(目前約有50%的時間在使用出租車上)。

即使無人出租車的利用率大幅提高,但必須考慮到為人類提供遠程監督的成本。

因此,上述兩位作者認為,要使機器人技術與老款汽車具有成本競爭力,唯一的方法就是遠程操作人員的工資遠低於目前的最低工資水平。

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說,要實現無人出租車未來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方式,需要消費者來進行補貼。

這可能是相關管理部門都沒辦法實現的問題。但他們指出,美國每年支出2420億美元在車禍相關的支出中,有高達180億美元是消費者進行買單(來自2010年的數據)。

因此,無人駕駛汽車需要消費者們真正負擔得起,以服務於最需要它們的人,並保持汽車製造商的戰略意義,這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否則,我們可能依然還需要購買汽車,甚至是超級跑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