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小行星“龙宫”


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小行星“龙宫”


据日本航天局(JAXA)消息,北京时间2月22日8时左右,日本探测器隼鸟2号成功在小行星“龙宫”表面着陆。

依照计划,隼鸟2号在短暂降落到“龙宫”,发射弹丸撞击“龙宫”地表并采集地表下岩石等样本。样本采集完成后,隼鸟2号飞回到原待机地点。

隼鸟2号是由日本航天局执行的一次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此前,隼鸟号已经于2010年带回小行星“丝川”的样本。

隼鸟2号于2014年12月发射飞往“龙宫”,并于2018年6月27日抵达“龙宫”上空20千米处待机。该探测器原定于当年10月左右尝试着陆并采集样本,但由于“龙宫”地表崎岖不平超乎预想,需要选择更加精确的着陆点,因此着陆采集样本时间推迟至今。

隼鸟2号成为人类第二个采集到小行星样本的探测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行星采样探测器是2003年日本发射的隼鸟号,它曾成功将“丝川”小行星的一些物质微粒送回地球。隼鸟2号是隼鸟号后继探测器,预计于2020年底返回地球。

小行星“龙宫”在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轨道上运行,直径约1千米,被认为含有水和有机物,比小行星“丝川”更为原始。科学家希望通过分析采集到的小行星样本,解答太阳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若干谜题。

推进方式和姿态控制

隼鸟二号采用离子推进技术,尽管推力只有28毫牛,但在太空和小行星的弱引力环境下,足够变轨使用。离子推进是目前一种比冲最高的推进方式,以隼鸟2号为例,只需消耗66公斤的氙,就能使航天器的速度变化达2千米每秒。

除此之外,也携带有常规的化学推进发动机,携带燃料48公斤。姿态控制除了使用微推进器之外,还有四个反应轮。

隼鸟2号与隼鸟号不同点

隼鸟2号是设计上是与隼鸟号规格几乎相同的“准同型机”,根据目前释出的资料,与隼鸟号的不同点在于:

天线将从隼鸟号使用的旧型天线更换成与破晓号相同的平面天线。

携带自我构造弹,在小行星表面进行第一次采样后,释放弹头在小行星表面上制造坑洞,之后于坑洞内采集样本。

导致隼鸟号一连串故障的反作用轮增加一个备用。

2014年12月3日,隼鸟2号发射升空。

2018年6月27日,与近地小行星“龙宫”(Ryugu)会面。

2019年2月22日,降落到小行星上采样并返回原待机点。

2019年12月(计划)重返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