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进化浅析——李志洪

壶,古器名。新石器时代已有陶壶。最早“壶”的定义为:深腹、敛口,用于盛酒浆或粮食。商周时代的“壶”多为青铜器,壶上往往有盖,多为圆形,也有少量的方形或椭圆形。到了汉代,方形的叫“钫”,圆形的叫“钟”,都带有“金”字旁,可见汉代时期的“壶”仍以青铜为主、陶泥为辅。但当时的“壶”不是用来“煮”的,而是用来“盛”的。目前,民间还有人专好收藏酒壶、尿壶,这些壶的功能也还都是用于“盛。

紫砂壶进化浅析——李志洪

古时,饮茶是煮茶,将茶叶放入器皿,煮沸后倒入碗中喝,金属壶和陶壶都不是煮茶的最好器皿,所以早期“壶”与茶并没有关系。唐之后,饮茶习惯有了新的改变,民间煮茶已变为泡茶。泡茶需要像“壶”这样的器皿,于是“壶”器开始被尝试用来泡茶。泡茶的壶必须有盖,人们在选择泡茶的器皿时,自然选择了有盖的壶。这时壶的功能才由“盛”逐步发展到“泡”壶与茶开始有了结缘关系,自此,“茶壶才有了专用名称。茶壶的形状必须具备下列几点要求:要有“盖”、有“嘴”、有“把”(提梁)。这就是最早茶壶的雏形。当时的茶壶仍以金属壶与陶壶为主。

紫砂壶进化浅析——李志洪

紫砂壶的祖先是陶壶。人们在使用茶壶时发现金属壶有许多缺点,泡茶时散热快,且茶叶在沸水泡制过程中容易“熟”,不易长时间盛放;壶具制作难度大,价格贵。而陶壶体积又太厚重,易碎。这两种壶都不是泡茶的最好器皿,因而,人们不断地在饮茶过程中寻找最好的茶具。

紫砂壶进化浅析——李志洪

紫砂器皿什么时间成为紫砂壶,目前已无从考证,最早见于文字应该是北宋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句“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之句。而民间也流传说苏东坡被贬时在宜兴金沙寺中用提梁壶烧水泡茶。“紫泥新品”和“紫瓯”讲的都是紫砂壶。紫砂壶在北宋时还属于泡茶的“新品”,而“东坡提梁壶”讲的是紫砂壶在当时的一种形状。可见在北宋时紫砂壶已经有模有型,且已上桌泡茶了。但北宋时紫砂壶有哪些种类、形状大小、厚薄程度都无实物或仿壶佐证;因此,北宋前紫砂壶是什么模样,目前仍是个谜。

紫砂壶进化浅析——李志洪

紫砂壶开始有了传承实物和详尽文字记载是明中期以后。明金沙寺僧人与供春,及供春同时期的一批紫砂艺人,开创了紫砂壶艺的改良和制作,紫砂壶开始有了自已的新形象,这就是最初留下的传统紫砂壶。明之前的紫砂壶在功能上并不专仅仅只有“盛”的功能,故未能作为茶壶流传下来。供春以后的紫砂壶在体积上变得小巧,壶壁也变薄了,而且使用功能专一,也更加的美观和实用了。紫砂壶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步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优点,而成为饮茶的最佳茶具。“茶壶”词是中国最早开始使用的专用名词。

人物简介:李志洪,1946年出生,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国家二级编剧、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一九六六年四月,还在读书时就曾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小说“季季红”。参与策划、编辑大型画册《当代中国墨粹》。主要作品有《未来电世界》、电视剧《死亡行动》、二十三集电视剧《金陵艳妃》、十五集大型电视专题片《孔子与中国》、十二集电视专题片《穿越千年话孔子》、电视风光片《洪泽湖五彩的湖》、论文集《说孔新主见》。著有《我的第一个情人》、《UFO城堡》、《家乡的河》等;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数百篇,散见各报纸、杂志。几十年来在杂志上发表近百篇紫砂研究文章 ,发表作品100余万字,在紫砂圈内影响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