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祖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也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百姓從有啥吃啥到吃出健康和文化

小小的餐桌見證了幾代人的生活變遷

餐桌上的記憶也成了一個個時代符號

折射出40年來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上漲



01

70年代 吃了嗎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民以食為天

大家打招呼的通常是“吃了嗎?”


上世紀70年代

每個家庭的一日三餐以及生活日用等

都要憑票供應

沒票 就要捱餓


糧票 真的是記載著老一輩人的生活記憶

除了糧票、肉票、雞蛋票等五花八門的票證外

京城的牛奶公司也發過奶票

那時候“吃奶”有多難?

據說不但要開證明 還要託人才能訂上奶


連老北京人最喜歡吃的奶油冰棍 奶油蛋糕

在市面上也成了稀罕物


02

80年代 今天吃啥了

80年代 吃的東西漸漸多了一些

便有了一些選擇

“吃什麼” 變成了“今天吃啥了”

但是說起白麵

現在吃個白麵饅頭再平常不過

但在80年代初 白麵也是稀罕物呢

那時吃的都是紅薯面和黃面饃

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白麵饃

遇到年成不好,連紅薯面饃也吃不飽……

在我們的印象中

小時候吃白麵的次數就屈指可數


哦漏!暴露年齡了!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餐桌上真正發生變化是在“包產到戶”以後

農民有了餘糧 副業也得到了有效發展

吃的才終於像樣了

1984年,中國和丹麥合作項目

北京市酸奶車間投產

北京人不但喝上了充足的牛奶

牛奶的品種和口味也讓人眼花繚亂起來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03

90年代 今天我請客

九十年代流行啥呢?


除了“紅嘴唇”“交際舞”,還有“下館子”

“今天我請客”也成了款待親朋好友

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

既有面子 又省了飯後洗鍋抹灶的麻煩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回憶起第一次“下館子”的場景時

還忍不住咂吧嘴呢


“當時有個朋友在飯店裡請客,聊了什麼都忘了,就記得回鍋肉、奶油炸糕、幹炸裡脊的味道非常好,夾起這個又想吃那個,連唾沫都沒工夫咽。”他說。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漸漸地 商店和集市多起來

各種菜、肉、水果、蛋、奶......

一日三餐不再像過去那麼單調

幾乎每天都有一兩個葷菜。

小小方寸的“票證”此時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走街串巷賣點心、賣冰棍、賣糖葫蘆的人多了起來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90年代後期 食物種類變多 餐桌也越來越豐盛

人們對吃越來越講究 生猛海鮮上了餐桌

川、湘、魯、粵、杭、京、徽等菜系遍地開花

肯德基、丘比沙拉醬、荷美爾豬肉等

也進入中國市場

端上了百姓的餐桌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04


21世紀 吃什麼呢?

21世紀 我們吃的不是飯,是文化,是情懷!

古今中外 世界各地 創意網紅

各種美食只有想不到 沒有吃不到

去菜市場 東挑挑 西撿撿

不知道吃啥


去餐廳 把菜單從頭翻到尾 又從尾翻到頭

不知道吃啥


從以前的“能吃什麼“到“吃什麼呢”

現在已經成了人們一個新的卻幸福的煩惱


同時 人們的飲食觀念也逐漸轉向低碳健康

對吃的“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小餐桌的大變化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餐桌。

改革開放四十年 老百姓的小餐桌有了大變化

從吃不飽到吃飽

從吃飽到吃出健康和文化

40年舌尖上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