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習俗我知道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熱衷於過洋節。平安夜,大街小巷都在售賣“平安果”。這是什麼水果新品種嗎?非也!一個蘋果穿上一件華麗外衣而已,身價卻陡升百倍。聖誕節,大型商場門口都矗立一顆高大威猛的聖誕樹。樹上掛滿繽紛的小飾品,非常炫!情人節到了,玫瑰花香在大街小巷飄溢。外國人見到這場景會不會想:中國的國花不是牡丹嗎?

洋節能過的如此熱鬧,我們的民間習俗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來給大家嘮嘮熱鬧勁頭一點不次於洋節的民間習俗,從立春說起。

立春,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立”,就是開始的意思。從秦朝開始,我國就把立春當做春天的開始,大地回春,春暖花開。從立春一直到立夏前這一段時間,就是春天。

2018年臘月三十這一天正好是立春的日子。這是好兆頭,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國運昌盛,國泰民安。

立春習俗我知道


有關立春玩的習俗

迎春:

這是在立春前一天進行的。由兩個藝人,擱在現代,就是當地明星。打扮成春官,沿街高喊:春來了!各路行人,無論身份地位高低,見到春官經過,必須作揖行禮。或者是找一個小男孩,穿上綠衣綠褲,唱著迎春的讚詞,到每家每戶去報春,送一張春牛圖或者迎春帖子。也有老百姓敲鑼打鼓把春官接回家。各家各戶都會擺上水果點心等好吃的等待春的到來。

各地都會設春宮,把春天和句忙神接回來,進行拜祭。句忙神也為春神,掌管草木和生命之神。古時候,祭祀春神的時候,各個郡縣太守們都要下地耕種,當然是象徵性的。耕種完了,還要打春牛,這意味著老百姓可以開始耕種了。

無論是送春牛圖還是迎春帖子,還是官員親自下地耕種,都是在催促提醒老百姓,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務農,不要偷懶磨蹭,耽誤大好春光。

立春習俗我知道


遊春

遊春就是祭祀遊行活動。隊伍最前面是報春人打扮成大公雞的樣子,後面就是一群人抬著紙漿胡成的巨大春牛。跟著還有喜慶的大頭娃娃送春桃。一路敲鑼打鼓,喜氣洋洋。

遊春過後,就意味著可以開始踏春了,一直到端午節,都是遊春的好時節。

如果是立春那一天去遊春,就叫探春。

現代的人們,春天時節,都喜歡出門旅行遊玩。踏青也好,旅遊也罷,無論叫什麼名字,都是祖先留下的習俗。

立春習俗我知道


打春

打春也叫“鞭春牛”。春牛是泥做的,製作時,在肚子裡塞滿五穀雜糧,人們開始打牛,牛肚子被打破,五穀流出來,人們歡笑搶拾穀粒帶回自己家,這預示一年裡穀倉滿滿,豐衣足食。

這種方式體現老百姓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

立春習俗我知道


立春之吃的風俗

吃的文化,在中國可謂博大精深。央視出品的美食類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把我國各地美食通過鏡頭傳遞到每一個國人眼前,讓我們隔著屏幕就能聞到美味的香氣。過去的老百姓在吃上也是毫不含糊,每個節氣日,對吃都非常講究。我們來看看古時候老百姓怎樣“咬春”

立春習俗我知道

咬春

古時候人們咬春講究吃春餅,春餅又叫荷葉餅,是一種燙麵做的小薄餅。中間抹油,烙熟之後可以揭開兩張。

春餅可以卷菜吃,當然也可以卷肉,這就是春捲。不過,普通老百姓還是卷菜的多。

也有吃春盤的,就是把各色時令果蔬擺放在盤裡。這叫做春盤。

民間咬春還有一種食物是蘿蔔。那時候人們無論家裡窮富,立春時節都會給孩子買一個蘿蔔來咬春。

明朝《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卜,曰‘咬春’

立春習俗我知道


可以看出來,僅僅一個立春時節,我們的祖先就有這麼多好吃好玩的活動。跟洋節日相比,絲毫不遜色。但是,因為媒體宣傳等原因,這些個民間習俗跟我們是漸行漸遠,流傳下來的精華部分也慢慢滲透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如飯店裡的春餅,春盤,(現在很多飯店這道菜叫“五穀豐登”),以至於很多人都習以為常,並不知道其中含義了。

應該刻意強化一下,讓更多人不僅僅知道平安夜吃蘋果,更要知道在立春時節咬咬春。

立春習俗我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