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教育好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好?

孩子怎么教都不听,究竟该不该打?

相信很多父母和我一样都有这样的育儿体验:

很多时候用尽办法,孩子依然坚持去做我们不希望他做的事。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非常气愤和无措,于是暴力就可能很有成为逼不得已的选择。

究竟该不该打孩子呢?如果答案是不能的话,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在准备“动手”之前,我们可以先尝试以下方法:

讲道理

可以尝试用温和的语气劝说孩子,而不是盛气凌人的态度管教孩子。

另一方面,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父母要尽量使用形象生动的、有画面感的描述让孩子理解。

冷处理

当孩子无理吵闹时,暂时不搭理他。但是并不是完全不管不顾,而是假装不理他,用余光去观察他在干什么,有没有做危险的事情,及时制止。

另外,必要时可以带孩子离开当下的环境,比如把他拉到卧室里,看着他哭。在这期间做到不责备、不发怒、不妥协。慢慢的,孩子就会懂得什么是规则。

自然后果法

如果孩子喜欢乱碰东西,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亲身体会一下,这样他才记得牢。

什么情况下可以“动手”?

我们不提倡使用打骂的方法教育孩子,但当所有的软性方法用完仍不奏效时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故事吧。

小朵妈妈从小朵出生就一直使用赏识教育。但孩子也慢慢摸清了妈妈的“套路”,知道妈妈不会斥责她,会一直看到她的优点。所以她开始学会了投机取巧:喜欢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认真做,有些科目老师不会检查就搪塞过去。

问题出现后,小朵妈妈采用了从前的做法:沟通、劝说、循循善诱。但小朵知道妈妈不会责备她,更不会打她,在沟通完之后依旧我行我素。

然后,在多次沟通警告无果后,小朵妈妈象征性地“动手”了。经过“教训”,小朵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低着头跟妈妈承认错误:“妈妈,我不该偷懒……”并且从这天开始,不管什么课程、会不会检查她都会扎扎实实地完成课程任务。

说服教育好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好?

也许有时候,打是有效的教育。但具体怎么打,还得先看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孩子

而对于3岁在公交车里放鞭炮、可乐倒入60万钢琴里、恶意推倒孕妇的这些孩子,就要高度重视了。教育孩子,除了爱,还应该让他们有所敬畏。

说服教育好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好?

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动手”?

不在暴怒之下打孩子

人在暴怒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失去理智。这个时候就需要克制自己,先不惩罚孩子,否则容易失去分寸而过分打骂孩子,从而忽视孩子犯错的原因。

不到3岁的孩子不能打

三岁以下的孩子,自主感、道德感都还没有形成,贸然体罚会阻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于懵懂期只要不违反原则,做出来的一些错事都是可以得到原谅的。

说服教育好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好?

6-12岁的孩子不能打

6岁以后,孩子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如果受到体罚,容易丧失信心,形成消极、自卑的性格。

到了12岁之后,孩子已经逐渐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具有强烈的,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要求,就更不能随便动手打他们了。

其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听话。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就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教育这门必修课,寻找更适合孩子的教育良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