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元宵节

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美在元宵

【春节年俗最后的节令】

春节已远去,但元宵将至。元宵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年俗中最后的一个重要节令。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闹’完了元宵,才算过完了年。”老宁波的习俗是过完元宵节,年节才算落幕,生活复归常态。

元宵是春节的延续,是年节的尾声和高潮。

人们常说,“闹”元宵,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一起庆祝,扎灯笼、猜灯谜、吃元宵、享受月圆之夜……在历经大年三十的喜庆后,因为元宵节的来临,又一次让身边的这方土地热闹了起来。

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元宵灯会

元宵节期间,宁波民间艺人各显神通,展示各种绝活,有舞龙灯、跑马灯、扮大头和尚、扭秧歌等。至今,在瞻岐、横溪一带,仍然延续着这些传统民俗表演。

行灯会、猜灯谜也是民间的元宵习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发展成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这时候,街头巷尾,彩灯满堂,灯火辉煌,热闹非凡。

【赏花灯 猜灯谜 吃汤圆】

“元宵节交关闹热!赏花灯、猜灯谜、看戏文、吃汤圆,还有跑马灯等等。”一谈到以往怎么过元宵,家住潘火街道雅苑社区的姚爱珍,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她说,元宵张灯为戏,宁波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正月十五灯头戏,人客来了忙弗及”。

姚爱珍的父母是手艺人,从小耳濡目染,常在元宵节自制灯笼。元宵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挂着灯笼,哪怕家境再困难,也会做个简单的三角灯挂起来,图个吉利。

姚爱珍说,在老宁波的传统中,元宵节从正月十三“上灯夜”就已开始,经历正月十五“正灯”,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下灯”为止。一般到了初七、初八,拜完了年,就开始搜罗做灯笼的材料了。

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元宵灯会

年幼时,姚爱珍不擅于做灯笼的竹架,每到这时候,父母会特意为她准备好架子,“我就用半透明韧皮纸、浆糊沿着架子贴好,再画上几笔,自己喜欢的兔子灯就做成了。灯里的蜡烛,一定要放红蜡烛。”姚爱珍说,到了正月十四这天,往灯笼里面,藏入谜语,放上蜡烛,将灯笼挂得高高的。

做好了灯笼做什么呢?姚爱珍介绍,那时农作物是最要紧的东西,大人们做了灯笼图个喜庆,也想让灯笼的光震慑那些惦记农作物的黄鼠狼等动物,不再来偷取粮食。而孩子们做灯笼是为了好玩,炫耀。尤其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兔子灯、鲤鱼灯、马灯,各式各样灯笼“聚会”,“我们小孩子还会拿着做好的灯笼,比比谁的灯笼做得好!”回忆起儿时行灯会,77岁的姚爱珍笑得像个孩子。

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猜灯谜

旧时,在宁波闹元宵、行灯会中,猜灯谜是一项重要内容。宁波人把猜谜称为“猜枚子”。老宁波的“枚子”,凝聚着民间智慧,体现了审美情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

到了近代,宁波本土老灯谜以宁波方言俗语编制,就地取材,用谐音、歇后语等编出一个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灯谜,深受宁波百姓的喜爱。

“一物生来身穿三百多件衣,每脱一件,年底剩张皮,猜一日用品。”“白白一潮鹅,客人来了赶落河,猜一食物。”“河鲫鱼烤葱,猜鄞州一地名。”灯谜一个接一个。

看到年轻人犯难,上了年纪的人迫不及待地公布谜底:日历、汤圆、五乡。“日常用品或许你们还认得,地名可就不好猜了。”宁波本土老灯谜常用谐音、歇后语,取材于宁波各地,富有民间生活情趣,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环。

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猪油汤团

“现在家家户户做灯笼的习俗已经不再延续了,猪油汤团倒是还在吃。”今年50多岁的王阿姨每年都会自制猪油汤团。猪油汤团是宁波著名的小吃之一,是春节、元宵节的节日食俗,都是自己做的。猪油汤团的馅料,用上好的猪板油、白糖、黑芝麻粉做成,王阿姨麻利地揉搓糯米粉,裹上馅料,成品一个接着一个,十分熟稔。“每到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团,寓意吉祥、团圆、欢乐,一直吃到元宵节过后才算完。”

当然,除了猪油汤团之外,还有很多美食。比如,有的吃糯米圆子,看上去像是用糯米搓成的细小珍珠圆,又叫“灯圆”;也有的吃丫头羹,将剩下的食物放在一起煮,为的是不浪费;也有的要吃“糊粒羹”,也叫“糊腊羹”,有“越吃越发”的意思,当地的小孩子还会拿着空碗,上门来讨“糊粒羹”呢。

【画船锣鼓 传承民俗】

旧时,宁波人的元宵节歌舞百戏、奇术异技、说书唱戏,无所不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记忆慢慢消逝。但瞻岐、咸祥、横溪一带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民间风俗。

彩船是瞻岐每年元宵节的重头戏。83岁的谢振川是瞻岐镇南二村年纪最长的老人之一,在村里的彩船制作工作室里忙碌,一说到元宵节就来了兴致,他做的彩船曾远赴台湾“闹”元宵。

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众人闹元宵

谢振川说,长期以来,瞻岐一带渔民就有祈福的习俗。最初,渔民把家里常用的八仙桌倒过来,中间站上小孩,边行进边表演边祈福出海平安。渐渐地,在元宵节,人们把彩船与抬阁结合起来,这样可看性更强。特别是正月十五当晚,一连排的元宵节彩船巍峨又漂亮。

不单是彩船,山海瞻岐更是有九连灯、抬阁、高跷、车子灯、马灯等颇具特色的文化瑰宝。

谢振川从12岁起就开始跟着大人跑马灯了,那时的他学着做车灯、马灯。上世纪60年代,瞻岐镇要举行集会,集会现场需要用到花船。这个担子落在了谢振川的身上,老人一个人在屋子里想了整整3天。“设计画稿、木工搭架、颜料上色、女红装饰等,我把每个环节都扣得很细,直到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回想起以前的时光,谢振川感慨万分。

60岁这一年,谢振川与村里的人一起做了一艘7米长、4米高的龙船。“记得那一晚,村民都抢着来看彩船,人挤人,围着灯久久不肯散去。”为了不让村民失望,谢振川和村里的人推着龙船在村里绕了一圈。“当时龙船灯的电线只有50米长,每走过一段路就得接上新的电源,大家就耐心地等着,跟着彩船一边走,脸上都乐呵呵的,别提有多高兴了。”

去年元宵节,谢振川带领6名村民花45天时间精心制作而成“宁波号”彩船,彩船融入了古楼、天一阁、灵桥等宁波元素,飞檐翘角,古色古香,配以灯带,多彩炫目,作为浙江省选送的特色花灯参加台湾南投灯会,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之舟。

曾经的唐涂宋地,山海瞻岐闹元宵的传统也一直延续。大街小巷、坊隅巷陌,盏盏彩灯摇曳生姿,恍如琉璃世界。彩船抬阁、舞龙舞狮、高跷、扇子舞……一个个非遗项目相继闪亮登场。小镇举办元宵灯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内容也在不断延伸,如今像这样热闹传统的元宵灯会已不多见。

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跑马灯彩排

在隔壁咸祥镇,跑马灯的民俗表演为年味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曾吸引浙江电视台前来拍摄。跑马灯表演队的队员多是十岁上下的孩童,每人身前绑着“马头”,背后绑着“马身”,人居中间,手执马鞭,走起来就像骑马一样,和着鼓乐节拍,表演各种队形的舞蹈。

在咸祥,最热闹的莫过于“上灯戏”表演。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演大戏是咸祥的传统习俗,热心人士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邀请一些越剧团,在庙戏台演上十场大戏,给当地百姓送去了欢乐,周边镇的群众,都争着前来看戏。

横溪等地还有舞龙表演,以前龙身在村庄的石板路上舞动,每每听到锣鼓喧天,周围邻居纷纷跑出来凑热闹。生活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在这时,会拿出家里自打的年糕送给舞龙灯的人,讨个好彩头。

【重拾节日内涵】

我国的传统节日多是产生在农业文明时期,而传统节日的种种习俗和仪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淡漠。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它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美好。近些年,鄞州各地重拾民俗,重新找回“年味儿”“节味儿”,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美在元宵!灯火映月阑 开心乐团圆

舞龙

这些年,鄞州非遗馆举办“闹元宵、猜灯谜”活动,除了舞狮表演、猜灯谜,现场还将邀请广大游客一起包汤团。姜山镇的“元宵灯盏”、瞻岐镇的“元宵文艺晚会”、五乡镇的“庆元宵歌舞晚会”也陆续举办,各个街道、社区也组织了创意汤团拼盘、网上猜灯谜、邀请民间艺人传授花灯制作方法、亲子灯笼游行等一系列创新活动,庆祝元宵佳节。

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元宵节不仅仅是合家团圆吃汤圆,更多的是强调共同欢庆的文化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发生着变化,但无论形式怎么变,精神内涵却不会变,重拾传统文化内涵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形式的创新和突破。

过完元宵节,意味着春节结束,在外打拼的人又要启程奔向远方了,这是新一年奋斗的开始。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更多新闻

关注 | 出手了!鄞州区12部门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

鳗鲞:裹风而来的咸鲜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