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讀王瑤作品,暢談“瞬間的觸覺”

我只是努力記錄那些特定的影像——特定環境、特定時間中具有特定意義的物象,我把這個稱之為“特定性瞬間”。

——王瑤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視聽分享會現場 吳超英/圖

在王瑤作品視聽分享會結束後,引來了攝影界人士的一陣討論。大家就王瑤主席的作品展開了熱議。無論是從影像本身,還是王瑤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與價值,都值得我們去總結和學習。各方人士也表達出了不同的見解和觀點,他們更是對王瑤提出的“特定性瞬間”做出了各自的解讀。新視覺影社獨家對話陳長芬、石志民、章開元、駱飛、賈國榮、李培禹,來看看他們妙語連珠的精彩評說。

陳長芬

攝影藝術家

參加這次的活動之前,我是抱著去觀賞、享受藝術的心態去的,因為我對王瑤和她的作品有所瞭解,我認為王瑤是一個很有能量的視覺藝術家,她的作品可以應該進入藝術殿堂。

而這次也確實像我期望的一樣:走進王瑤攝影作品的展示大廳,一幅幅具有時代氣息和內涵的畫面衝擊了我的眼球,作品的藝術感染和人格魅力撲面而來。

王瑤身處在領導位置,她能夠堅持獨立的藝術表達和創作,堅持做自己,這種品質和對藝術的堅持,我真的是由衷地敬佩。

我以為攝影和傳媒的界定不完全一樣,縱觀世界的攝影,既可以是傳媒的,也可以是一種藝術。藝術應當是一種平和的、飽含情感、自由精神和靈魂的;我們現在所說的傳媒更多的是一種方式和手段,具有業內和社會的概念。我自己的作品也更傾向於藝術的表達和呈現方式。這次的視聽會,以音樂和攝影作品結合的展示方式,是一個很好的話題。音樂是一門歷史很久遠也相對高深的藝術,和攝影作品的結合,這當中有很多精道,還可以有更多的探索。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家園·俄羅斯》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家園·俄羅斯》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家園·以色列》

石志民

攝影師

從我個人角度來講,我認為視聽會這種形式很不錯,但這次視聽會更讓我感動的不是這種演示的形式本身,而是王瑤的這些照片以及她拍攝照片的方式。王瑤做為中攝協的主席,常常是百事纏身,拍攝的時間是很有限的。而在這有限的時間中,她沒有懈怠,也沒有放棄。她在很短的時間內,能把她想表達的主題展現得很細膩,很豐滿,很生動,很有生活氣息。這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攝影的熱愛,這一點給我印象很深。

另外來講,王瑤本身具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或者說是一種女性的視角,這一點也令我印象很深。她拍攝時可以離目標很“遠”,也可以很“近”,她對細節的觀察非常敏銳,她將很多常人不易注意到的細節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有韻律和節奏感的完整的畫面。

看過《瞬間的觸覺》之後,給我的整體印象是她的拍攝方式確有獨到之處,她的照片既有女性的細膩,但取景中又不乏男性的粗獷。她所採用的光線常常充滿神秘感,令人在不經意中觸摸到她眼中的世界。

攝影人更應當關心身邊的景、物、人、事。王瑤能夠讓“旅遊片”風情萬種;能夠讓“工作片”充滿溫度。王瑤能夠用心攝影,講好身邊的故事,她帶了一個很好的頭。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家園·古巴》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家園·俄羅斯》

章開元

新華社資深攝影人

我認為這次視聽會總的來說是一次精心組織、受眾人群較專業化的活動。說到這次活動的觀賞場地和放映形式,坦白講,我傾向於用更純粹的方式去欣賞攝影。比如,如果照片旁邊能夠有一些文字,就更好了,有助於觀者更好的理解和記住照片的內容。

王瑤本身既是中攝協主席,又是小記者出身,按年齡講,從她開始拍照片到現在,可以說跨越了攝影的兩個時代:早年的膠片攝影到後來的數碼攝影。現在隨著影視視頻、手機拍攝的橫空出世,與1839年攝影誕生時的技術,以及後來的幾十年中需要在暗房沖洗、創作照片大不一樣了,現在的攝影更容易,也意味著攝影這項藝術本身在失去一些東西。

無論是從這個角度講,還是從王瑤本身已經獲得的攝影名譽和成就來說,我認為她都可以不拍片了。怎麼說呢?她的身份已經是中國攝影界頂尖的了,又在國際上獲過獎,完全可以不拍了。但是王瑤最難能可貴的是她能夠不醉心於領導工作,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就去拍照,能夠這樣地堅持自我。

在《瞬間的觸覺》中,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她在伊朗和摩洛哥拍攝的照片。王瑤是記者出身,善於用記者的眼光發現社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且她非常善於運用攝影語言,善於把片段連續起來講述完整的故事,用照片向世界解釋、展示和介紹她眼中的中國和世界。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家園·哥倫比亞》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家園·哥倫比亞》

駱飛

曾任解放軍畫報社大校總編室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現為中國國家畫院攝影研究所副所長

這次視聽會作了一個很好的嘗試。既然是嘗試,就會有讓人驚喜不斷,也會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它創造了一個十分好的欣賞閱讀的氛圍,提升著欣賞者與被欣賞者的藝術品味,恰如古時憑几讀書、把酒吟詩、品茗閒話,更多了些文化滋潤文人氣息。

二十多年前,我曾提出“尋求高層次的文化整合”,並付諸實踐。目前我也正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視頻與音樂,文字與圖片,若即若離,互為印證,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這是可能的,也是必須的。更何況,從本質上講,她們又是一體的,相通的。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是可以實現水乳交融的整合。整合的好,那就會實現1+1>2的系統效應。在這樣的視聽會上,有心人會耳目並用、心馳神往,在專業的通道里暢行,在自由的心境下閱讀與欣賞,在更高的平臺上觀察與思考。

王瑤拍了許多精彩作品,那都是她憑藉自己獨特的新聞敏感和較好的藝術素養在瞬間捕捉的。她的作品,本質上是記錄,但呈現出來的卻是多側面的立體的。在這裡,拍攝的理由比拍攝更重要!我不太贊成不問青紅皂白的“盲拍”,也不喜歡一群人踩著老師的腳印“描紅”。攝影是個注重獨立思考、強調獨特感受、要求足夠表現功力和創新精神的視覺藝術。看王瑤的作品,我喜歡探究她拍攝的理由,體會她拍攝的心境,分享她拍攝的過程。王瑤林林總總的作品,有著各種各樣的拍攝理由,同時也顯示出她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

閱讀她的《瞬間的觸覺》,不難發現,那正是她各種拍攝理由的真情告白,也是她十八般武藝的登臺亮相。其中不乏故事性的畫面,也有獨具意象性的內涵,或者為了突出紀實性風格,也有在嘗試詩意化語言;其中不乏攝影表現突破創新的追求,也可能夾帶著理念的轉述理想的表達,也可能是出於藝術的嘗試和特殊感覺的傳遞。總之,大多是有意為之。無論是技術層面的“工匠精神”的鍛造,還是藝術表現層面的文化內涵、影像結構、語言提煉的多重複合的努力,都是為實現攝影家的意圖服務的。比如那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練功人的身影,比如那著眼於大的思考卻專注於細節刻畫的粘著草和泥土的脊樑,比如那黑人孩子遇到耶穌的巧妙碰撞,比如那夜幕中秘魯青年獨自走在山坡上與喧鬧的城市通話,比如那教堂前彷彿揹著十字架行走的男孩,比如那披著白紗頭巾拿著姻壺的信女……都有過目不忘、不言之言的藝術魅力。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家園·墨西哥》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家園·摩洛哥》

賈國榮

原中新社攝影部主任,高級記者

我覺得這次視聽會是極佳的一種欣賞形式,現場採用多媒體的、集體的、充滿氛圍的、主賓結合的形式欣賞,是一種帶有當代技術含量聲光電相結合的視聽盛宴。但是這種欣賞會有時間的限制,分享的精彩內容侷限在一到兩個小時之間。攝影人需要更深入地去“讀”和理解這些照片,而圖文攝影書《瞬間的觸覺》正好能夠加以彌補。這樣到場者就可以回過頭來,靜下心反覆地體驗那種瞬間的感受。視聽的欣賞轉瞬即逝,而從書本上可以重新品味、理解王瑤作品更深的意義。也就是從時間概念上說,視聽的體驗雖然短暫卻充滿回味,書本作為一個傳統媒介,則更利於靜下心來個性化地去反思,這兩種欣賞方式相結合,效果很好。

看過王瑤的這些作品,我的整體感受是攝影的各類技術對於她而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了。這種攝影技藝不僅只有王瑤做到了,在中國以王瑤為代表的很多資深的攝影人,也都達到這種程度。最關鍵的是,怎麼樣把這種精湛的技術運用在紮根於人民的拍攝當中,王瑤這一次的展示就恰當地做出了一種體現。到場者能深深地感受到,所有的攝影技術都為她鏡頭下的人民服務。無論不同的光線、不同的場所、不同的人物生活工作場情,以及人物的瞬間形象,都在王瑤的鏡頭下儘量完美地凝聚下來。這一點我們應該經常提醒自己,攝影怎麼做到“為人民服務”,那就是要運用好技術,落實到拍攝人民之中。

王瑤的影像從攝影範圍講屬於紀實攝影,這些圖片裡基本沒有新聞因素,這是一種在主動創作的條件下進行的紀實性拍攝。在平實的生活中,她的圖片裡增添了些許沙龍的藝術成分,當然這也是為紀實攝影所服務的。對於王瑤所說的“特定性瞬間”,我理解這個“特定”是在沒有新聞事件的情況下,用紀實性的手法為她鏡頭下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瞬間來做全心全意地拍攝。

王瑤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一個緊張的行程中抓拍的,因此會遇到時間短,環境受限等問題。比如在伊朗地區,一個下雪天,光影不是很理想,她還是能去抓拍到那裡婦女特定的神韻。比如海濱的某一個城市,她能利用光影,與當地民眾民情所結合起來。因此我認為王瑤的這本《瞬間的觸覺》對所有攝影人說明了一點,就是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鏡頭都能夠好好地為我們的拍攝對象服務。

王瑤鏡頭裡的人物,基本都是普通的百姓平民,這一點恰恰印證了攝影史上的一個觀點,就是最好的攝影經常拍攝的是普通的人,平凡的形象經常能拍出非凡的影像。王瑤主席的攝影精神和世界攝影精神是一脈相承,也和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藝術為人民服務”是十分貼合的。王瑤用鏡頭體現了當今中國最需要服務的對象是什麼,那就是鏡頭始終對準人民、對準百姓,哪怕再普通平凡的一個人,都應該是攝影家眼裡全心全意服務的對象。只要你認真對待這個對象,就能保證你拍出優秀的影像。王瑤的影像就說明了這一點。應該強調的是,王瑤影像的價值還說明了,無論現在攝影的各種風格、各種潮流、各種器材怎樣的變革創新,但是攝影的精神,從來未曾改變。它堅定不移地弘揚這種精神,這就是攝影始終關心人,聚集人的情感與命運,就一定能拍出好作品,一定無愧於時代,一定無愧於人民。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家園·伊朗》

名家解读王瑶作品,畅谈“瞬间的触觉”

王瑤作品《家園·俄羅斯》

李培禹

北京雜文學會秘書長、《北京日報》高級編輯

這次以視聽會的形式觀賞攝影作品給人感覺耳目一新,大屏幕使照片的特點更鮮明,展示的尺幅也更大,比傳統只看照片的影展更有衝擊力。

看了王瑤的作品後,最大的感觸是她的照片用光特別好。這些光或流淌,或對比,或反差,讓人感覺到精心的考慮和構思,比如逆光照片中,光的取捨和佈局反映了攝影家對內容的思考和取捨;另外,照片中那些少數民族的題材以及國外人跡罕至的地點,都很令人印象深刻,但最為深刻的還是《家園》裡面,咱們自己國家、國內少數民族的照片。

《瞬間的觸覺》一書中王瑤提到攝影即紀錄“特定性瞬間”,我的理解是攝影本身就是一種瞬間的藝術,而王瑤抓取的瞬間都帶有其中的深意和內涵。

在中國攝影記者中,我認為王瑤拍攝的作品更全方位、非單一。比如很多攝影記者只拍攝一種題材的照片,而她的身份決定了她能夠接觸到諸如藝術文學,少數民族,生態環保等方方面面的題材,並去到鮮為人知的地方,作為一個攝影家是很慶幸的一件事。

採寫:馬曠、李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