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闲暇时光,翻翻过去的相簿,如同打开了

记忆的闸门。往事如同电影画面,一帧帧在眼前展现……

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小时候,不怎么爱照相。一是对于这种“臭美”行为的天然抵触,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照相留影远不如现在方便。稍有纪念意义的照片通常要在照相馆完成。尤其到了春节,全家人穿戴整齐,围坐照相馆照全家福,如同过年看春晚一样,雷打不动。于是嘴唇上的红色,小孩额头上的红点和女孩脑袋上的蝴蝶结,成了著名的“中国审美三元素”,总是反复出现在不同年份的照片之中。这样的照片,总觉得呆板,单调,不生动,况且一律都是黑白照片,令人烦不胜烦。

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每逢过生日时,妈妈总是郑重地拉我去照相馆照相。说是每长一岁都要留个纪念。一年又一年,黑白照片中先后出现了妹妹和弟弟。说实话,当时真不爱去照相,小孩子嘛,总觉时光漫长,未来久远的一眼望不到头,哪里用得着年复一年地留影纪念,现在看来这种念头太天真幼稚了。

从上中学开始,好像就不怎么排斥照相了,临近毕业,同学互赠照片,清一色是不苟言笑的标准照,照片后都写有“留念”“惠存”之类的话语。全班毕业照在操场上摆拍,照片洗出后,人手一张。密密麻麻的人头,实在难分你我。

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那时,在钱夹子透明夹层里放张照片成了时尚。男生多放英雄照片,如董存瑞、黄继光,女生多放电影明星的照片,如白杨、王丹凤,男女生个个都是追星族。这些照片毕竟跟学校生活没有什么交集,赏心悦目的也只是单薄的影像之美,时间久了,就看着乏味起来。后来换成和爸妈的合影,个个笑逐颜开,屡看不厌。

“文革”去北京串联,去天安门拍照留念,那是必须的。一身军装,手捧小红书,个个都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张张照片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当然了,钱夹子夹层的照片也悄悄换上了穿军装的毛主席像。

改革开放,如同旋转的万花筒,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彩色照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照相机也与时俱进,傻瓜相机一瞬间就换成了数码相机,人人都成了摄影家。

记得万事屋的老板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人越长大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对于他这个年龄来说,时间已经快的像F1赛车一般了。我也有此同感,随着年岁的增长,越觉得光阴易逝,就越想回头抓住些什么,但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终究只是徒劳而已,于是只有过去留下的老照片和影像,能带你一遍遍回溯

那些注定回不去的过往。所以,每次翻看老照片,我都从心中感谢当年总是执拗地抓着我进行各种摆拍活动的妈妈。

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翻看那泛黄的黑白照片,满满承载着改革开放前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在战天斗地的火红年代里,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再翻色彩艳丽的彩色照片,改革开放的春风

扑面而来,那累累硕果都留在了张张彩照中,我们个个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转眼我们将迎来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俗话说,一滴水可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一本本相簿,无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实实在在都见证了共和国的辉煌和伟大。

如今,对于照相一事早已不再抵触,每次和家人、朋友出行游玩,都是手机和相机齐飞,摆拍也好,随手拍也罢,不讲构图,没有技术,只求留下美好时光的一鳞半爪。而且,相簿形式从实物变成了电子,电脑可储存上千张照片,每张照片都能勾起一段活色生香的回忆,这就很满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