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閒暇時光,翻翻過去的相簿,如同打開了

記憶的閘門。往事如同電影畫面,一幀幀在眼前展現……

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小時候,不怎麼愛照相。一是對於這種“臭美”行為的天然牴觸,二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照相留影遠不如現在方便。稍有紀念意義的照片通常要在照相館完成。尤其到了春節,全家人穿戴整齊,圍坐照相館照全家福,如同過年看春晚一樣,雷打不動。於是嘴唇上的紅色,小孩額頭上的紅點和女孩腦袋上的蝴蝶結,成了著名的“中國審美三元素”,總是反覆出現在不同年份的照片之中。這樣的照片,總覺得呆板,單調,不生動,況且一律都是黑白照片,令人煩不勝煩。

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每逢過生日時,媽媽總是鄭重地拉我去照相館照相。說是每長一歲都要留個紀念。一年又一年,黑白照片中先後出現了妹妹和弟弟。說實話,當時真不愛去照相,小孩子嘛,總覺時光漫長,未來久遠的一眼望不到頭,哪裡用得著年復一年地留影紀念,現在看來這種念頭太天真幼稚了。

從上中學開始,好像就不怎麼排斥照相了,臨近畢業,同學互贈照片,清一色是不苟言笑的標準照,照片後都寫有“留念”“惠存”之類的話語。全班畢業照在操場上擺拍,照片洗出後,人手一張。密密麻麻的人頭,實在難分你我。

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那時,在錢夾子透明夾層裡放張照片成了時尚。男生多放英雄照片,如董存瑞、黃繼光,女生多放電影明星的照片,如白楊、王丹鳳,男女生個個都是追星族。這些照片畢竟跟學校生活沒有什麼交集,賞心悅目的也只是單薄的影像之美,時間久了,就看著乏味起來。後來換成和爸媽的合影,個個笑逐顏開,屢看不厭。

“文革”去北京串聯,去天安門拍照留念,那是必須的。一身軍裝,手捧小紅書,個個都是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張張照片都千篇一律、一個模式。當然了,錢夾子夾層的照片也悄悄換上了穿軍裝的毛主席像。

改革開放,如同旋轉的萬花筒,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彩色照片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照相機也與時俱進,傻瓜相機一瞬間就換成了數碼相機,人人都成了攝影家。

記得萬事屋的老闆說過一段話,大意是人越長大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快,對於他這個年齡來說,時間已經快的像F1賽車一般了。我也有此同感,隨著年歲的增長,越覺得光陰易逝,就越想回頭抓住些什麼,但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終究只是徒勞而已,於是只有過去留下的老照片和影像,能帶你一遍遍回溯

那些註定回不去的過往。所以,每次翻看老照片,我都從心中感謝當年總是執拗地抓著我進行各種擺拍活動的媽媽。

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翻看那泛黃的黑白照片,滿滿承載著改革開放前伴隨著新中國前進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在戰天鬥地的火紅年代裡,奮發圖強、艱苦奮鬥,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再翻色彩豔麗的彩色照片,改革開放的春風

撲面而來,那累累碩果都留在了張張彩照中,我們個個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轉眼我們將迎來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華誕,俗話說,一滴水可折射出太陽的光輝。這一本本相簿,無論是黑白照,還是彩色照,實實在在都見證了共和國的輝煌和偉大。

如今,對於照相一事早已不再牴觸,每次和家人、朋友出行遊玩,都是手機和相機齊飛,擺拍也好,隨手拍也罷,不講構圖,沒有技術,只求留下美好時光的一鱗半爪。而且,相簿形式從實物變成了電子,電腦可儲存上千張照片,每張照片都能勾起一段活色生香的回憶,這就很滿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