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安徽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讲究,你知多少?

早晨小编如往日一样坐公交车上班,发现多条道路有拥堵现象,有些平时不堵车的路也变得堵了,正在纳闷, 忽听后排有人议论,今天冬至祭祖,顿时醒悟!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缘起于上古时的“腊祭”,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出了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节气,《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后,白天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阳气开始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冬至大如年,安徽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讲究,你知多少?

在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把冬至定义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相当于现在过元旦,当作重要的节日来庆祝。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大如年,安徽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讲究,你知多少?

今天中国人对冬至最深刻的记忆,大概就是吃饺子这个习俗了。北方人是“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而南方人则是“冬至的馄饨,夏至的面”,吃的是馄饨。如今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如潮汕汤圆、台州擂圆、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冬至大如年,安徽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讲究,你知多少?

在风景秀丽的安徽同样有着各种冬至特色美食让吃货们欲罢不能。

在合肥,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意思是冬至这天,白昼最短,往后,白天逐渐会变长一点。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来临,在这天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冬至大如年,安徽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讲究,你知多少?

除了吃冬至面,喝老母鸡汤也是合肥多少年传下来的习惯,因为中国有冬至进补的习惯,老鸡汤则一直被大家认为营养丰富,不过现在条件好了,老母鸡汤也不再是冬至才能喝上的稀罕东西。但合肥人还是保留着冬至喝老母鸡汤的习惯。

而合肥周边除了吃面、喝老母鸡汤外,也有吃南瓜饼的。因为南瓜此时正经历过了丰收、沉淀,黄灿灿地摆在家,冬至这天,郑重起来,做成粑粑,是最应季的食品之一。

冬至大如年,安徽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讲究,你知多少?

冬至的习俗除了吃有讲究之外,冬至这一天还是祭天祭祖的传统习俗。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重要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而民间百姓也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很多漂泊在外的人到了这个时节都要回家。

冬至大如年,安徽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讲究,你知多少?

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的民风民俗,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至今仍广泛流传。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冬至大如年,安徽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讲究,你知多少?

泉州旧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

闽南很多地区在冬至有“敬门神”与拜床母“拜床母”习俗,这一天要准备荤素五味和美味佳肴,焚香点烛,烧纸钱,甚至放鞭炮。与清明节的祭祖,合称为闽南的“春冬二祭”。

冬至大如年,安徽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讲究,你知多少?

安徽也有在冬至节气前后祭祖扫墓的传统。

在合肥、巢湖等地,从冬至前数日就可以上坟祭祖,需给坟墓除草、焚化纸钱,燃放鞭炮。这一天,本年新亡的死者也需入土为安。在安徽桐城,冬至节则是上祖坟、修坟整墓的日子。

冬至大如年,安徽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讲究,你知多少?

冬至祭祖是我国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优良传统,但每到这一节气,也是森林防火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因为大家有烧纸祭祀的传统习惯,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火灾,如果火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大规模的烧纸祭祀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雾霾,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小编呼吁广大市民应以更加文明、环保的方式祭祀,如选择鲜花、音乐、网络等祭祀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