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一首懷古名作,豪壯悲涼,驚豔了歲月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一生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北伐,他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宋寧宗開禧元年( 1205) , 辛棄疾任鎮江知府。一天,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站在北固亭上俯看滾滾長江,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千古名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抒發了詞人堅持復國的雄心壯志和年紀老大卻壯志難酬的悲憤。

辛棄疾的一首懷古名作,豪壯悲涼,驚豔了歲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蘇鎮江。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佛狸。他曾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辛棄疾的一首懷古名作,豪壯悲涼,驚豔了歲月

這首詞是辛棄疾的代表作,為登臨懷古感時抒憤之作。

上片追憶在京口建功立業的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開篇大氣磅礴,以“千古江山”起勢,突顯豪壯之氣;次句詞人因京口的歷史地位,結合眼前所見,想起了著名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接著六句高度概括了孫權和劉裕的英雄業績,表達了詞人對他們的敬仰和嚮往,藉此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體現了作者對劉裕北伐軍容之盛壯的仰慕和讚揚,委婉地表現出詞人對偏安一隅的南宋統治者的不滿。

辛棄疾的一首懷古名作,豪壯悲涼,驚豔了歲月

下片前三句,以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年間北伐大敗的歷史事實,以此告誡南宋統治者以史為鑑。“四十三年”以下六句,撫今追昔,表現出詞人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往事的感慨。“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詞人以廉頗自比,抒發了詞人年老心壯,渴望精忠報國的雄心壯志,同時又有著英雄遲暮、壯志難酬的無奈與哀傷。

全詞多用典故,情感交融,感人肺腑,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詞,值得一讀再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