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可以换一种归因方式

其实,你可以换一种归因方式

01

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就很抓人眼球,《我是双211女硕士,可我找不到工作》。

文章中说自己硕士念的农田灌溉专业,而这个专业根本不适合找工作,只适合读博。

简历投了不下百份,面试在几个城市辗转,仍旧得不到一份工作。

有一个工作,人家想要她了,一看学历是硕士,就说:我们这里留不了你这样的人,需要的是能干活的。

她就这样又一次被拒之门外。

其实,人家能这样说,只要她说一句:我不怕吃苦,我什么都可以干。不怕人家不留下她试试的。

可是她没有,也许是刚从学校出来,也许是没有求职经验,她就这样错失了一个机会。

然后继续奔赴在招聘会,网上海投简历的路上。

下面有人留言,建议她看看身边有没有什么资源,人脉是个很好的平台。

她回复说自己农村来的,没有人脉。

其实别人说的是,也许自己身边的同学,尤其是本地的同学,或许可以帮点忙的。

而她第一时间可能想到了名流和达官贵人之类的人脉。这样的人脉,多数人都没有。

而找不到工作,绝对是自己的问题。

用我是某某某开头,可是某某某的句式讲话,总有点怀才不遇的感觉。潜意识就是在暗示自己,我起点比别人高,工作就该比别人好。

用这样的心态去找工作,时间越长只会越焦虑。


其实,你可以换一种归因方式

02

公司有个同事,去年刚大专毕业。

之前在老家省会念书,毕业后听说深圳很好,正好有个高中同学在深圳,她马上收拾了两件衣服就跑来深圳了。

她唯一认识的那个高中同学,在一家工厂打工,在外面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偶尔休息就出来自己做个饭。

她借宿在同学家里,才过了三天,同学的表弟说马上也要过来。

也就是说,她必须马上找到工作,不然表弟来了,住在哪里?

她也开始海投简历,每天从南跑到北,到处面试。

面试了十几家后,有一两家给她打来了电话,但是考虑到路途遥远,最后她没去。

直到第七天,她听说表弟明天就要来了,她才彻底慌了,她需要一份工作,好让自己可以稳定的搬出去。

好在,最后一天她接到了一家公司的入职通知,得到了工作。

第二天,她就沿着地铁线去打听周边的房价,最后很顺利的找到了房子。

当她连夜搬出来,收拾好自己的窝,躺在床上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的独立生活开始了。

表弟没来之前,她以为自己会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后盘缠花完,灰溜溜的滚回老家去。

结果没想到,自己竟然在一周之内就找到了工作还租到了房子。


其实,你可以换一种归因方式

03

一个男同学,大学毕业后在外面三四年,工作一直不稳定,父母就劝说他回家来。托了关系,安排他在市里做交警。

每天穿着交警的工服,看起来很光鲜,而且多数时候都在吹牛扯淡。所谓的工作就是晚上出去查查酒驾,醉驾。

因为这套服装,上门给他介绍对象的人也多了起来。

后来有个女孩,接触起来他也非常喜欢,但是女孩对他安于现状颇有微词,希望他空余时间再学点其他东西。

他认为女孩喜欢指手画脚,自己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吗?除了工资收入,还经常有人暗着送钱送礼。

这才是别人羡慕的生活啊!所谓的灰色收入比工资还高。

女孩看到他这样,本来对他的好感也渐渐消失,不再搭理他。

后来别人又给他介绍了几个女孩,有的要他买房,有的要他开店,他总觉得别人为难自己。

一到逢年过节,总有人问到他的感情状况,这更让他烦不胜烦。

他觉得女孩都太现实,七大姑八大姨又太八卦,为什么自己运气总不好?


04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但是归因方式不同,事情的结果也不同。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即合情理又合逻辑的,因此会出现归因偏差。

人们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

但对失败等则更多地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考试没考好,常见的归因是题目太难,时间太紧,或打分太严。

但观察者却往往从行为者自身去寻找行为的原因,进行内归因。

归因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可以尽量去减少它的影响。

不能正确将事情归因,也就无法客观认识自己。如果你自己觉得自己能打90分,但是别人只能给你打70分,这个时候给你一个70分的工作,对象,你愿意试试吗?

如果能够意识到,任何人和事,都只是在当下某个瞬间是这样,而自己努力去做了之后,可能改变结果,你还会觉得烦恼吗?

困扰你的,只是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而归因偏差又让你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如果能把每次失败都看作一个个独立事件,而不是串联起来否定自己,把每一次尝试都当做第一次,不害怕,不愤怒,还有什么能困扰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