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可以換一種歸因方式

其實,你可以換一種歸因方式

01

看到一篇文章,標題就很抓人眼球,《我是雙211女碩士,可我找不到工作》。

文章中說自己碩士唸的農田灌溉專業,而這個專業根本不適合找工作,只適合讀博。

簡歷投了不下百份,面試在幾個城市輾轉,仍舊得不到一份工作。

有一個工作,人家想要她了,一看學歷是碩士,就說:我們這裡留不了你這樣的人,需要的是能幹活的。

她就這樣又一次被拒之門外。

其實,人家能這樣說,只要她說一句:我不怕吃苦,我什麼都可以幹。不怕人家不留下她試試的。

可是她沒有,也許是剛從學校出來,也許是沒有求職經驗,她就這樣錯失了一個機會。

然後繼續奔赴在招聘會,網上海投簡歷的路上。

下面有人留言,建議她看看身邊有沒有什麼資源,人脈是個很好的平臺。

她回覆說自己農村來的,沒有人脈。

其實別人說的是,也許自己身邊的同學,尤其是本地的同學,或許可以幫點忙的。

而她第一時間可能想到了名流和達官貴人之類的人脈。這樣的人脈,多數人都沒有。

而找不到工作,絕對是自己的問題。

用我是某某某開頭,可是某某某的句式講話,總有點懷才不遇的感覺。潛意識就是在暗示自己,我起點比別人高,工作就該比別人好。

用這樣的心態去找工作,時間越長只會越焦慮。


其實,你可以換一種歸因方式

02

公司有個同事,去年剛大專畢業。

之前在老家省會念書,畢業後聽說深圳很好,正好有個高中同學在深圳,她馬上收拾了兩件衣服就跑來深圳了。

她唯一認識的那個高中同學,在一家工廠打工,在外面租了一間很小的房子,偶爾休息就出來自己做個飯。

她借宿在同學家裡,才過了三天,同學的表弟說馬上也要過來。

也就是說,她必須馬上找到工作,不然表弟來了,住在哪裡?

她也開始海投簡歷,每天從南跑到北,到處面試。

面試了十幾家後,有一兩家給她打來了電話,但是考慮到路途遙遠,最後她沒去。

直到第七天,她聽說表弟明天就要來了,她才徹底慌了,她需要一份工作,好讓自己可以穩定的搬出去。

好在,最後一天她接到了一家公司的入職通知,得到了工作。

第二天,她就沿著地鐵線去打聽周邊的房價,最後很順利的找到了房子。

當她連夜搬出來,收拾好自己的窩,躺在床上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真正的獨立生活開始了。

表弟沒來之前,她以為自己會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後盤纏花完,灰溜溜的滾回老家去。

結果沒想到,自己竟然在一週之內就找到了工作還租到了房子。


其實,你可以換一種歸因方式

03

一個男同學,大學畢業後在外面三四年,工作一直不穩定,父母就勸說他回家來。託了關係,安排他在市裡做交警。

每天穿著交警的工服,看起來很光鮮,而且多數時候都在吹牛扯淡。所謂的工作就是晚上出去查查酒駕,醉駕。

因為這套服裝,上門給他介紹對象的人也多了起來。

後來有個女孩,接觸起來他也非常喜歡,但是女孩對他安於現狀頗有微詞,希望他空餘時間再學點其他東西。

他認為女孩喜歡指手畫腳,自己現在的生活有什麼不好嗎?除了工資收入,還經常有人暗著送錢送禮。

這才是別人羨慕的生活啊!所謂的灰色收入比工資還高。

女孩看到他這樣,本來對他的好感也漸漸消失,不再搭理他。

後來別人又給他介紹了幾個女孩,有的要他買房,有的要他開店,他總覺得別人為難自己。

一到逢年過節,總有人問到他的感情狀況,這更讓他煩不勝煩。

他覺得女孩都太現實,七大姑八大姨又太八卦,為什麼自己運氣總不好?


04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每天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

但是歸因方式不同,事情的結果也不同。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歸因時,並不總是即合情理又合邏輯的,因此會出現歸因偏差。

人們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

但對失敗等則更多地歸因於外部因素,如考試沒考好,常見的歸因是題目太難,時間太緊,或打分太嚴。

但觀察者卻往往從行為者自身去尋找行為的原因,進行內歸因。

歸因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們可以儘量去減少它的影響。

不能正確將事情歸因,也就無法客觀認識自己。如果你自己覺得自己能打90分,但是別人只能給你打70分,這個時候給你一個70分的工作,對象,你願意試試嗎?

如果能夠意識到,任何人和事,都只是在當下某個瞬間是這樣,而自己努力去做了之後,可能改變結果,你還會覺得煩惱嗎?

困擾你的,只是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而歸因偏差又讓你揹負沉重的心理負擔。

如果能把每次失敗都看作一個個獨立事件,而不是串聯起來否定自己,把每一次嘗試都當做第一次,不害怕,不憤怒,還有什麼能困擾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