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武靈叢臺位於邯鄲市內。臺高26米,中間夯築,外用磚砌。臺南北兩側有蹬道,可通臺頂。現存主要建築有武靈館、如意軒、回瀾、據勝亭等,最高處的門額上書有“武靈叢臺”四個大字。臺上原題詠碑碣甚多,惜多散失,現存僅明清一部分,其中有明萬曆癸己(1593年)“趙武靈叢臺遺址”碑,頗有價值。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在臺的北側有座七賢祠,是為紀念趙國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而建立的。最早,在臺下建三忠、四賢二祠。但隨著叢臺建築的幾次被毀,二祠也已不復存在。只是在後來重修叢臺時,才重建這座七賢祠。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在湖中央有座“望諸榭”,是為紀念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樂毅而建。叢臺始建於趙武靈王時期(前325年——前299年),故稱為“武靈叢臺”。武靈王是趙國曆史上很有作為的一位國君,為了國家的強盛,他敢於革除傳統習俗,推行“胡服騎射”,並帶頭穿胡服,騎馬射箭,操練兵馬,使趙國成為戰國的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之一。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武靈王修築叢臺的目的,是為了居高臨下,觀看操練兵馬。同時也是他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叢臺一名,始見於《漢書·高後記》,高後元年(前187年)“夏五月丙申,趙王宮叢臺災”。唐顏師古注曰:“連聚非一,故名叢臺。蓋本六國時趙王故臺也,在邯鄲城中。”當時叢臺分上、下兩層,建築眾多。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史載叢臺上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綴美妙,名揚列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到叢臺遊覽,吟詩作賦。杜甫在《壯遊》詩中寫:“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清丘旁。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崗。射飛曾縱粒,引臂落鶖鴝”。可見叢臺當時還是很熱鬧的地方。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二千多年來,叢臺建築多次毀壞與重修,已改變了原來的規模和佈局,失去了原有的建築風格。如臺的頂部原是平臺,名日“武靈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亭於臺上,名曰“據勝亭”。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現在的叢臺建築,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重建的。解放後,以武靈叢臺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園。

武靈叢臺——邯鄲市的象徵,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終於一睹真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