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為己還是先為人?先做自己,再為人!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話是說,工匠想要將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

後被衍生為: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當然,我不是工匠,我也不是想說準備工作多麼重要,我要說的是,你得先讓自己鋒利起來,成器、成才,這樣一來,你做任何專業的事情就遊刃有餘了。


先為己還是先為人?先做自己,再為人!


今日淺讀胡適先生的《略談人生觀》中,看到這樣一個胡適先生說的這樣一件事:

十九世紀的易卜生,他晚年曾給一位年輕的朋友寫信說:“最期望於你的只有一句話,希望你能做到真正的、純粹的為我主義,要你有時覺得天下事只有自己最重要,別人不足想,你要想有益於社會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成器。”

眾所皆知,歷史上曾出現過這樣兩位偉大的歷史人物,極端為我的楊朱與提倡兼愛的墨子。

王安石就曾在他的文章中說:“為己是學者之本也,為人是學者之末也。學者之事必先為己為我,其為己有餘,則天下事可以為人,不可不為人。”

也就是說,為己的最終目的是為人,而不僅僅只是自私自利,更不是說損人利己,或是損人不利己。


先為己還是先為人?先做自己,再為人!


這讓我一再想起曾經的自己。

曾經,我就覺得我讀書也好,工作也罷,其實說到底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我一度覺得,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是被逼的。

因為家長,因為老師,因為領導,因為商業,因為利益,因為道德等等,我一度覺得,我活著好像是為了別人而活著,為了別人的目的而活著。為了能夠獲得家長、老師、領導或是社會的認可,也算是一種對我價值的認可。

於是,我一度的陷入困惑,迷茫。

因為,從始至終,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活著,為誰而活著。

這是叫人很難靜下心來學習和工作的主要原因,因為我陷入了一種自我否定的狀態中。

在這種否定的狀態中去接受知識,或是接受某些安排,我是不願意的,我是抗拒的。

我總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想做自己想要的。

而如果問起,我想要的是什麼呢?我就不得而知了。


先為己還是先為人?先做自己,再為人!


從小,我便陷入了這樣一種狀態中,難以脫離,或者說逃離不了。

我身負著作為一個孩子,作為一個學生該有的責任和使命,教育於我而言就像是一種家長給我的人生的詮釋。

似乎,學習也是家長的一部分心願,而孩子能做的無非是滿足這份心願。

值得慶幸的是,儘管我萬般不願意,但我的學習也還算過得去,甚至還一度成為家長們的驕傲,或是老師的驕傲。

只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挺疑惑的,這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這大概只能說,我能做到,我具備這樣的價值,但這並不是我所認可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尤其是在職場上。

儘管我們並不是很能接受一些職場的任務,或者說某個職位的職責所在,但是我們只要努力的去做,用心地去學,也還是可以完成任務的。

也就僅此而已,完成任務,完成某一項考試,讓某些人的利益能夠得到保障。

但是,於我們自己而言,這是否是我們想要的呢?換句話說,我們的價值難道僅此而已嗎?


先為己還是先為人?先做自己,再為人!


為我,為人,更多的時候,我們確實可以為人。

但也僅僅是滿足某些部分人的一些需求罷了,為此我們犧牲的是為己的部分。

我不覺得這有多麼偉大,因為這於己而言,更多的更像是損耗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這並不是我們最大的價值不是嗎?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不是嗎?

我們的野心怎麼能這麼小呢?

或者說,我們的一生何其漫長,怎麼能就為了這麼一點小事就輕易地放棄做自己呢?

何況,我們是那樣的年輕,我們還有無限的可能。

世界,將來必定是屬於年輕人的,而如果我們只是滿足於此,滿足於小的成就,祖國的未來怎麼發展呢?


先為己還是先為人?先做自己,再為人!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我究竟是先為己呢?還是先為人呢?

尤其是在我們具備為人的一些基本條件之後,我們便可以為人了,那我們還需要堅持為己嗎?

還是說,就這樣開始為人,永遠為人呢?

我覺得這並不矛盾,事實上,我們在為人的過程中,何嘗不是為己呢?

挑戰更高的難度,為更多的人服務,反過來說,這也是自我修煉的一部分不是嗎?

或者反過來說,我們的價值越高,能做的事情就越多,肩負的責任自然是“能者多勞”。

所以,一方面,我們不應該停止為己的追求,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想到怎樣更好的為人。


先為己還是先為人?先做自己,再為人!


但是,就現在而言,我們的追求已經足夠多了。

財富、婚姻、事業、工作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用心去做的事情,這也是一輩子的功課。

所以,如果你在考慮是先為人,還是先為己,或者說,你在思考一種既可以為己,又可以為人的方式。

我的建議是:在一個人最初的時候應該為自己多考慮一些,在為自己有餘的時候,就該為別人,而且不可不為別人多考慮一些。

當然,也有人會疑問,為己這條路真的有多餘的時候嗎?

畢竟,不論是財富、婚姻、事業,或工作,我們都需要花費太多太多的精力,我們還能為別人能做什麼呢?

講到這裡,其實就是一個個人的定位了。

簡單的說,這是一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你能做什麼的問題。

那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在這個過程中,你又能為別人做些什麼呢?為社會貢獻什麼樣的價值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先為己還是先為人?先做自己,再為人!


就我們自己而言,就現在而言,其實很多人都不太擅長思考這樣的問題。

因為,做自己很難,為別人更是一大難點。

於是,社會上就出現這樣一些人,一些狀態,即做自己不足,幫別人也不足。

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幫倒忙,瞎搗亂,添亂,添堵。

這是要不得的,我想大多數人也是不願意看到的。

為人的初心,必定是希望別人好,為己的初心呢?我覺得應該是我有能力可以為別人好。

所以,在年輕時候,我們應該勤奮學習,多為己考慮一些。

這樣,將來在別人能夠用到我們的時候,社會能夠用到我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爆發出更大的價值,幫助別人更多一些。

如果說,一個人都沒有把自己培養成器,使自己有了足夠的知識、能力與感情,那麼這時候談幫別人,也是夠嗆的!

一方面,可能會耽誤自己,另一方面,交給你的事情你真的能勝任嗎?還是會反過來,耽誤更多的時間,製造更多的麻煩呢?這就需要思考了。


先為己還是先為人?先做自己,再為人!


孔子的門人子路,有一天問孔子說:“怎樣才能做成一個君子?”孔子回答說:“修己以敬。”

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要把自己慎重的培養、訓練、教育好的意思,“敬”在古文解釋為慎重。

子路又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回答說:“修己已安人。”

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先把自己培養、訓練、教育好了,再為別人。

子路又問:“這樣夠了嗎?”孔子回答說:“修己已安百姓。修己已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培養、訓練、教育好了自己,再去為百姓。培養好了自己再去為百姓,就是聖人如堯舜,也很不易做到。

孔子的一席話,同樣是以個人主義為起點的。

至此可見,從十九世紀到現在,從現在回到孔子時代,差不多都是以修身為本。

俗話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放在了首位,由此可見一斑。


先為己還是先為人?先做自己,再為人!


所以,說那麼多,其實也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先做到修身,再去談為人。

可現在,多少人是“半桶水”,“誤人子弟”呢?

我國古語更是說“流芳百世,遺臭萬年”,我們的一言一行,均應向社會負責。

好的流芳百世,壞的遺臭萬年,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叫我們的行為在社會上發生壞的影響,因為即使我們死了,我們留下的壞的影響仍是永久存在的。

這也就告訴我們:“我們要一出言不敢忘社會的影響,一舉步不敢忘社會的影響。”

也就是說,我們要慎言、慎行、修身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

個人主義並不可怕,尤其是年輕人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是非常重要的。

更是要把自己這塊材料培養、訓練、教育成器。


先為己還是先為人?先做自己,再為人!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願你成器,成人,知恥後勇,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價值,成就自己,影響他人,給社會帶來好的影響,做自己,做社會的棟樑。

可千萬不要半桶水,誤人子弟,否則,未來的路尚長,若不能從自己開始,還能指望誰呢?


易謬

2019年01月於廈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