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30歲,是升上主管的大限?

溫馨提示: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就可以每天第一時間免費獲取我們分享的職場及管理知識啦。

“三十而立”,30歲,是升上主管的大限?

和幾位離職同事喝咖啡,W做行銷企畫,自律甚嚴,不論在績效或態度上都堪稱同期的模範,可是他竟然有些慨嘆的說:“剛畢業時,一直以為自己會在30歲前當上主管,但是今年34歲,還沒有個影子,眼見升主管似乎遙遙無期,了無希望。”

有企圖心的年輕人,似乎都存在著“幾歲以前要當上主管”的焦慮。依據調查,年輕人因為受到“三十而立”這個思維的影響,認為最少要在30歲前躍上主管,否則就太晚,憂心自此被判出局,失去競爭主管這場賽事的入場券。

究竟,趕在30歲前升為主管,是年輕人的集體想像,還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在獵頭公司服務8年的同學告訴我,這是一個存在的事實!依她的實務經驗,觀察到如果在30歲前沒有站上主管缺,之後要升主管就會顯得困難。換句話說,是不是有當主管的命格,恐怕在30歲就決定了。

“三十而立”,30歲,是升上主管的大限?

這樣的觀察結果,令人驚駭!這一代受教育年限長,既要念研究生碩士還要出國鍍鍍金,等到回來都快30了,摸索方向,不斷換工作,一拖一兩年,直至32歲才穩定下來,卻要在30歲前當上主管,這個時間真是一個可怕的壓力!完全不給人喘息。

所以,當有一個主管缺掉在頭上時,還要像頭皮屑一樣輕輕的撥掉嗎?看起來,似乎只有一條路,就是接受它!可是,這對於才踏入職場沒幾年的年輕人來說,不免太沉重,不少人第一個反應是排斥!抗拒!抵死不從!

主管職、專業職,職涯的一大抉擇

“主管沒多領多少錢,卻要扛那麼多責任,我不要給自己找麻煩。”

“我的個性不合適當主管,做自己的專業才是我要的。”

“我對職場沒有野心,日子這樣過就好了。”

“三十而立”,30歲,是升上主管的大限?

“我不想捲入權力鬥爭,那會讓工作變得複雜不快樂。”

“我沒當過主管,沒有經驗,擔心自己做不來。”

拒絕當主管的理由林林總總,乍看也都有道理!的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主管,但是連試都還沒試就推掉機會,你會喪失掉什麼?

一位工程師談起他的個人經驗,值得反思:他退伍後進入職場,學以致用,做的是他最引以為傲的專業,因為表現傑出,他信心滿滿的堅持走專業職,認為這條路發展到頂也可以花開遍野,不必像其他工程師都去擠管理職。從助理工程師一路做上去,歷經資深工程師,花了8年時間爬到頂,做到主任工程師,不過才35歲,年輕有為,英姿煥發。

可是,一切到此為止,銀幕打出The End,不必伸手也可以碰到職涯的天花板,不論是職銜或薪資都將不再往上調升,從此變成“萬年工程師”。

“三十而立”,30歲,是升上主管的大限?

相反的,那些技術沒他強的同事,轉換跑道到管理職,40歲升上總經理,薪水多他一倍,官運亨通者甚至在50歲做到副總,年薪百萬。

科技大廠的營運,一向受到景氣循環的嚴峻考驗,當公司列出裁員名單時,不是那些肥貓副總們膽戰心驚的等,而是他這位萬年工程師無日不心驚膽跳。

“年輕時,我一廂情願的以為,尊重專業是科技界的一條出路,可是我發現錯了!最後還是管理職是最大的贏家。”這位工程師無限感慨的說“程式寫得好,要飯要到老”。

顯然的,從現實面來看,在職場中,升上主管是不得不的選擇。

新手主管別太焦慮,邊做邊學

“三十而立”,30歲,是升上主管的大限?

可是,年輕人都會擔心自己做不來。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沒有新手主管是因為管理得好而提升,反倒都是因為專業做得好才升職,所以大家都沒有管理經驗,一樣輸在起跑點上。

所有做主管的人都知道,這個位子坐久了就像了,這是一個很奇妙的結果,卻是實情,也就不必擔心自己沒主管的樣子。

一般來說,除了外商或大企業,會針對明日之星或儲備幹部提供管理上的訓練,一般公司行號都端賴個人的敏感度與學習心。說穿了,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邊學一邊做,起初做得不好是正常,不必得失心。

至於是不是要在30歲前升上主管,我認為這不是問題,也不必給自己這個時間上的壓力,反倒是做好準備,直至機會降臨時,勇敢迎上去雙手擁抱,給自己一個挑戰機會,快速轉大人,邁向另一個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