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杀虎口

沧桑杀虎口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

走西口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口”原指明长城的关口。明朝和蒙古通关互市后,这些军防关口变成汉蒙贸易的通商口岸,其中两处最重要,一是河北省的张家口,称为东口;另一个是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称为西口。

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那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而明王朝派兵出长城作战,也多由此口出入,所以起了这么一个杀气腾腾的名字。清朝统治者对蒙古贵族采取怀柔政策,将“胡”字改为“虎”字。由此杀虎口之名沿用至今。

沧桑杀虎口

沧桑杀虎口

走西口是一段充满辛酸的历史。每听到《走西口》的民歌,就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同时走西口也给我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

此次去老牛湾途径左云右玉,那里离杀虎口不远,所以我们下高速专程去了一趟。

现在的路很好走,从S30孙右高速右卫收费口出来,走S211开车向北10公里就到了杀虎口。

现今的杀虎口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景象只能在电视剧里看到了。不过作为旅游景点还是过于冷清了些,摊位大都是空着的,游人也是稀稀拉拉没有几位。

杀虎口毕竟是杀虎口,这里的风很大,但碧空如洗,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黄沙漫天。

现在的杀虎口有一段城墙包上砖修复了起来,通往内蒙的公路穿过宽阔的城洞而过。城洞两侧是对称的两座城楼,想当年肯定不是这番景象。我们到城东侧的老城墙看了看,这里倒是显示出历史的沧桑。然后又走了一段“西口古道”。只见石头铺就的小路斑驳弯曲伸向远方,这就是当年历经千辛万苦走西口的人们走过的路,它承载着并见证了不同人千差万别的命运。

沧桑杀虎口

1·如今S211公路从这里通过,驾车两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呼和浩特,那时的人是难以想象的。

沧桑杀虎口

沧桑杀虎口

2·杀虎口历史简介

沧桑杀虎口

3·杀虎口博物馆

沧桑杀虎口

4·杀虎口遗留的烽燧

沧桑杀虎口

5·在古城墙上

沧桑杀虎口

6·古城墙遗迹

沧桑杀虎口

7·可见古城墙蜿蜒西去

沧桑杀虎口

8·修复过的一段城墙

沧桑杀虎口

沧桑杀虎口

10·西口古道

沧桑杀虎口

11·西口古道上的通顺桥

沧桑杀虎口

12·蜿蜒的西口古道,曾经走过多少讨生活的人从这里经过。如今已寂寞无人,来的只有寥寥的游客。

离开杀虎口我们又去了右卫古城。

右卫古城是山西境内最北边的一个古镇,从杀虎口到右卫古城只有15公里。那时走西口的人们一般都会到右卫集合再徒步到杀虎口关口出关,这使右卫古镇成为历史上走西口的要道,一度非常繁华。

从右卫吧得知:右卫城下还压着一座城,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胡服骑射”的倡导者赵武灵王所置的善无县,也是秦汉时善无县城所在地。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历时17年,在善无县故址上筑了这座右卫城,万历三年用砖将城墙包上。

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该地撤卫而设为右玉县,同时在右卫城设置朔平府,辖朔州、平鲁、马邑、左云、右玉五州县及宁远厅(今内蒙古的凉城县、卓资山县)。由此可见其当时的行政地位。当时的右卫城,依托杀虎口,成为一个民族间融通往来之所,晋北的贸易中心。现存的老建筑也留下了当初繁华的影子。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朔平府被阎锡山撤了,保留右玉县。

建国以后,几经变迁,1972年,中共右玉县委、县政府搬迁至油坊,右卫城成为城关公社所在地;1984年,改公社为镇;2000年,城关镇改名为右卫镇。可能正是由于右玉县政府的迁出,才使得右玉古城幸存了下来,不然不知道将遇到怎样的拆迁命运。

如今的右玉古城早已脱去了繁华的外衣,成为一个北方的农村小镇。看上去有些冷清,但这里的人们仍然过着他们质朴的生活。

沧桑杀虎口

13·修复过的右卫城墙

沧桑杀虎口

14·西门走出来牵驴老汉

沧桑杀虎口

15·老汉高兴地让我们给他和他的驴拍照片

沧桑杀虎口

16·右卫古城的瓮城夯土墙,砖已都被扒掉了

沧桑杀虎口

17·还可看到瓮城的影子

沧桑杀虎口

18·门洞

沧桑杀虎口

19·中午了,放羊的回来了

沧桑杀虎口

20·出城

沧桑杀虎口

21·进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