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殺虎口

滄桑殺虎口

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

走西口是指山西、陝西等地民眾前往長城以外的內蒙古草原墾荒、經商的移民活動。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口”原指明長城的關口。明朝和蒙古通關互市後,這些軍防關口變成漢蒙貿易的通商口岸,其中兩處最重要,一是河北省的張家口,稱為東口;另一個是山西省右玉縣的殺虎口,稱為西口。

殺虎口明時稱殺胡口,那時蒙古貴族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而明王朝派兵出長城作戰,也多由此口出入,所以起了這麼一個殺氣騰騰的名字。清朝統治者對蒙古貴族採取懷柔政策,將“胡”字改為“虎”字。由此殺虎口之名沿用至今。

滄桑殺虎口

滄桑殺虎口

走西口是一段充滿辛酸的歷史。每聽到《走西口》的民歌,就有一種悲涼的感覺。同時走西口也給我帶來一種神秘的感覺。

此次去老牛灣途徑左雲右玉,那裡離殺虎口不遠,所以我們下高速專程去了一趟。

現在的路很好走,從S30孫右高速右衛收費口出來,走S211開車向北10公里就到了殺虎口。

現今的殺虎口已成為一個旅遊景點。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的景象只能在電視劇裡看到了。不過作為旅遊景點還是過於冷清了些,攤位大都是空著的,遊人也是稀稀拉拉沒有幾位。

殺虎口畢竟是殺虎口,這裡的風很大,但碧空如洗,不是我想象的那樣黃沙漫天。

現在的殺虎口有一段城牆包上磚修復了起來,通往內蒙的公路穿過寬闊的城洞而過。城洞兩側是對稱的兩座城樓,想當年肯定不是這番景象。我們到城東側的老城牆看了看,這裡倒是顯示出歷史的滄桑。然後又走了一段“西口古道”。只見石頭鋪就的小路斑駁彎曲伸向遠方,這就是當年歷經千辛萬苦走西口的人們走過的路,它承載著並見證了不同人千差萬別的命運。

滄桑殺虎口

1·如今S211公路從這裡通過,駕車兩個多小時即可到達呼和浩特,那時的人是難以想象的。

滄桑殺虎口

滄桑殺虎口

2·殺虎口歷史簡介

滄桑殺虎口

3·殺虎口博物館

滄桑殺虎口

4·殺虎口遺留的烽燧

滄桑殺虎口

5·在古城牆上

滄桑殺虎口

6·古城牆遺蹟

滄桑殺虎口

7·可見古城牆蜿蜒西去

滄桑殺虎口

8·修復過的一段城牆

滄桑殺虎口

滄桑殺虎口

10·西口古道

滄桑殺虎口

11·西口古道上的通順橋

滄桑殺虎口

12·蜿蜒的西口古道,曾經走過多少討生活的人從這裡經過。如今已寂寞無人,來的只有寥寥的遊客。

離開殺虎口我們又去了右衛古城。

右衛古城是山西境內最北邊的一個古鎮,從殺虎口到右衛古城只有15公里。那時走西口的人們一般都會到右衛集合再徒步到殺虎口關口出關,這使右衛古鎮成為歷史上走西口的要道,一度非常繁華。

從右衛吧得知:右衛城下還壓著一座城,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胡服騎射”的倡導者趙武靈王所置的善無縣,也是秦漢時善無縣城所在地。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歷時17年,在善無縣故址上築了這座右衛城,萬曆三年用磚將城牆包上。

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該地撤衛而設為右玉縣,同時在右衛城設置朔平府,轄朔州、平魯、馬邑、左雲、右玉五州縣及寧遠廳(今內蒙古的涼城縣、卓資山縣)。由此可見其當時的行政地位。當時的右衛城,依託殺虎口,成為一個民族間融通往來之所,晉北的貿易中心。現存的老建築也留下了當初繁華的影子。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朔平府被閻錫山撤了,保留右玉縣。

建國以後,幾經變遷,1972年,中共右玉縣委、縣政府搬遷至油坊,右衛城成為城關公社所在地;1984年,改公社為鎮;2000年,城關鎮改名為右衛鎮。可能正是由於右玉縣政府的遷出,才使得右玉古城倖存了下來,不然不知道將遇到怎樣的拆遷命運。

如今的右玉古城早已脫去了繁華的外衣,成為一個北方的農村小鎮。看上去有些冷清,但這裡的人們仍然過著他們質樸的生活。

滄桑殺虎口

13·修復過的右衛城牆

滄桑殺虎口

14·西門走出來牽驢老漢

滄桑殺虎口

15·老漢高興地讓我們給他和他的驢拍照片

滄桑殺虎口

16·右衛古城的甕城夯土牆,磚已都被扒掉了

滄桑殺虎口

17·還可看到甕城的影子

滄桑殺虎口

18·門洞

滄桑殺虎口

19·中午了,放羊的回來了

滄桑殺虎口

20·出城

滄桑殺虎口

21·進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