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經典澆水技術

大棚經典澆水技術

1、提倡滴灌或膜下澆水

土壤中的水分,在溫度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始終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澆到土壤裡的水,一部分會下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土壤表面的水以及植物吸收的水,則會蒸騰到空氣中,進而增加空氣溼度。晴暖的白天上午澆水,澆水結束以後,密閉風口,提高棚溫,就會加速土壤水分的蒸發,再開啟放風口,把棚室空氣中的水分散失到棚外,晚上的空氣溼度不會太大。如果在陰天,或下午澆水,棚室內的溫度較低,土壤水分的蒸發慢,也不能放風排溼,導致空氣溼度偏高,晚上凝聚到蔬菜葉片、莖稈或果實表面上的水滴就多,有水病菌滋生更快,更容易通過傷口或直接侵入到植物器官中,導致病害的發生。比如黃瓜霜黴病、角斑病、灰黴病,番茄葉黴病、潰瘍病、髓部壞死等病害的發生,都是在低溫陰天,棚室內空氣溼度大的情況下嚴重發生。

這就需要在澆水的時候儘量避免水分的蒸發。具體措施有兩個,一個是看天澆水,即晴朗的白天上午澆水,不要在下午澆水,並且還要嚴格把控水量大小和溫度水平。

第二項措施,澆小水並膜下澆水或滴灌。一次性澆大水,蒸發到空氣中的水分就更多,尤其在棚室內氣溫不高的情況下,水分蒸騰慢需要的時間長,就難免導致晚上有較多的水滴凝聚在蔬菜器官上。因此生產中,要求冬季給大棚蔬菜澆水時,第一要澆小水或滴灌,第二膜下澆水。這樣不但限制了水分蒸發到空氣中的比例,澆到薄膜下的水,也難以蒸發到空氣中,也就可以更好地控制棚室空氣的溼度,病害的發生幾率會大大降低。

2、要看苗澆水

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有時多有時少,在蔬菜管理過程中,應該圍繞植物的這個規律採取措施,一般的情況下,在有足夠底墒的基礎上,蔬菜的苗期和生長後期,需水量少,在結果期需水量大。

一是要看蔬菜的生長時期,苗期儘量少澆或不澆,對於溫室栽培的蔬菜,一般是大苗定植,定植以後很快就進入開花期,在水分管理上不宜強求控水蹲苗,應該靈活控制。大多數蔬菜在開花前對水分開始敏感,此時要格外注意,結果盛期需水量最大,到結果後期和果實轉色的時候則需要控水;二是要看蔬菜植株的具體表現,通過植株長勢、葉色、莖節長短以及根系等評判。而這些判斷也要和蔬菜種類及品種自身特點、營養供應水平、溫度變化等結合在一起,綜合分析。

3、根據土壤含水量精確把握澆水時機,把控水量

作物都是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土壤,實際上是作物生長的水庫。所以,在判斷是否給植物澆水的時候,必須要看看土壤的水分狀況。對於沙壤土或壤土,此時,用手抓一把稍一用力就會有水擠出,此時的含水量相當於100%;再過一段時間,土壤孔隙中的水繼續向下或向上減少,地表略顯乾燥,此時,抓一把土用力攥成土團,但無水擠出,伸開手掌,土團不散開,放在胸前,伸開手指,土團落地不散,此時的土壤含水量在85~95%之間;如果土團落地散開,土壤含水量則相當於60~80%之間;如果手抓土壤用力能成團,但伸開手指即散開,其含水量則低於50%;如果手抓土壤用力緊攥也不能成團,其含水量就更低了。處於苗期的蔬菜,土壤田間持水量在50%或略低一些即可;對於結果初期的蔬菜,則要求田間持水量在80%以上,黃瓜要高一些,番茄則略低,在結果盛期時土壤含水量應該再高一些,達到90%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