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前些日子

美国支教老师丁大卫的视频

在朋友圈刷屏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一个美国人

不计酬劳把整个青春献给中国西部教育事业

扎根全中国文盲率最高的东乡

用支教诠释爱无国籍

在一片赞誉声中

突然想起了一个德国人

他与丁大卫一样

不求回报不带任何目的的扎根在中国

去全身心投身于孩子们的教育

他让柴静几次进山专访

并在他面前惭愧至极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然而从2013年到现在

他依然在支教

却藏到了山中最深处

再无音讯

这个人叫卢安克

他的故事

至今感动着无数人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卢安克1968年出生在德国汉堡

他的哥哥是世界和平绿色组织的志愿者

妹妹常年在非洲纳米比亚教书

这一家人

没有一个从事着我们口中的「正常工作」

他们全家都不计报酬

不遗余力地想用一己之力

帮助弱势群体

尽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哪怕一点点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卢安克也是怀抱这样的念头

跑来中国做老师

起初,卢安克曾在一所县城里教英文。

他认为语感是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

他没有拿着课本上的东西去教育孩子

在他眼中 孩子如果能写出

「像风筝一样跑, 像自行车一样飞」

这样的句子,就值得被赞美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但是这样的教育 却无法帮助这些孩子

拿传统意义上的应试高分

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

家长们怨声载道

卢安克最终选择了离开

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

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人们都太急了,而在教育上更为严重

In China, no matter in the city or in the countryside,

people are too anxious, especially in education.

2003年,他来到了板烈小学

他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

从发达的城市跑到偏远农村

不拿一分钱的工资义务教学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板烈小学的孩子

父母常年不在身边。

所以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最基础的教育

他们行事粗野

一言不合就暴力解决问题

所以 相比于书本教育

卢安克选择了先教他们做人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他先是教育孩子要学会尊重

At first, he taught children to learn to respect.

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

有一幅全班学生一起创作的画。

各种各样的颜色,每人画一点。

有的孩子把前面的画布全部涂满

后面没有位置留给其他孩子

其他孩子就要覆盖掉这个孩子的画

而不懂得给别人空间的那些孩子

只能默默承受自己的画被覆盖的心痛

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都学会了尊重和保留空间

They all learned to respect and preserve space.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精神世界的完善和强大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也是他们成长的根本。

The perfec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spiritual world is what children need most, and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growth.

所以,他花了很长时间默默地打造孩子的心灵空间,做着很多人之为人最不显见却最本质的心灵建设。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他把孩子们变成一个剧组,让他们发挥创造力自己制作道具,并分别表演不同的角色。

班里有孩子很内向,他便拍摄了一部叫《心境》的电视剧,让内向的孩子成为这部剧中一个闪光的焦点。

班里有个孩子总是爱欺负别人,他便让这个孩子演一个承受了很多挫折和屈辱的英雄。

让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强者不是欺负弱小,而是面对挫折不屈不挠。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他用戏剧表演的形式将孩子设置在他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在这个情境里教他们学会开朗、教他们学会如何解决,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和世界。Teach them how to solve and learn how to love others and the world.

他做的这些事,从世俗的意义上来说,没有用,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吞没在中国茫茫的现实里。

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他的教育理念充满“无为而治”的色彩,透着“了悟生命”的禅机。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他没有改变板烈孩子们的天性

而是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He did not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children,

but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he taught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音乐、美术、体育、劳作……

夏天带孩子们去池塘里摸鱼

冬天带孩子们动手用石头围住草屋

他指着大坝告诉孩子

水流太少庄稼长不高

水流泛滥也是一种危害

他指着大树告诉他们

树根能紧紧抓住土壤

很多东西 扎根越深 站得越稳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有人说在爱情中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其实任何一种感情都是如此

卢安克用整整十年的陪伴时光

教会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有爱和包容

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love, tolerance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那些留守儿童 教育缺失的孩子

因为有了爱和陪伴

丰盈而坚强地生长着

卢安克不仅是这些孩子的老师

他更像是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人

孩子们叫他老卢

孩子们说:老卢就是我爸爸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他在中国的大山里和这群孩子一呆就是10年

他曾经在村里发生过车祸

无数人问他:

如果再发生怎么办?

如果哪天你死在了中国怎么办?

卢安克说

我觉得我的命运就属于这里

而我的命已经交给了孩子们

哪怕让我死了

我也绝不遗憾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2009年

卢安克意识到

可能自己接受媒体采访

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和他类似的工作中来

抱着这个想法

他出镜了《面对面》栏目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柴静说,在他面前,她感到惭愧至极,这是以前采访从来没有过的感受。

确实,他太过无欲无求,活得太过超脱,与他相比,我们很多人都感到自惭形秽。

2006年,他被推荐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可他却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人别选他,他说,我只想教学,我不想感动中国。

片子一经播出

震撼了社会上很多人

那些只有硬生生灌溉的中国式教育

在卢安克这里变得再也站不住脚

有人直接发朋友圈

说一个德国人狠狠打了中国教育一个耳光

人们开始反思

教育真的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吗

Is education really just a matter of imparting knowledge?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无论初衷是为何

卢安克撼动了一些人不安的内心

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刁难他

这些人觉得:

世界上怎么会有无所求的人?

这些人习惯了灯红酒绿中的挥霍

习惯了做任何好事都被报道出来

他们觉得这个外国人揭了他们的「家丑」

这些事慢慢发酵

卢安克受到越来越多的阻碍

他越来越不安,

最终只好关闭了博客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作为一个外国人

我却管一些自己不该管的事情

这让本国人感觉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

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放弃的话,我的学生又会很难过」

这是卢安克关闭博客前写的最后一段话

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他只能切断自己能被外人所知晓的一切渠道

躲避所有的镜头

安心跟山里的孩子呆在一起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是什么让一个外国人

对山里的孩子有这么深的责任感

谁也不知道

可能习惯于在灯红酒绿中忙碌度日的我们

早已经看不透

也想不明白了

2013年后

因为国内的层层为难

因为卢安克的家庭矛盾

他选择暂时离开了大山

回到了城市中生活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但大山的孩子依旧是他的牵挂

他临走时说

我早晚会回来

会和你们永远在一起

而后

再没有人知道这个德国人的消息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柴静曾问过卢安克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老是改不掉自己身上的弱点呢?

卢安克回答

如果那么容易的话

我们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如果看懂了这个回答

可能我们就会看懂

为什么卢安克说中国的教育太快了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教育到底是什么

如同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说

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

acloud to promote a cloud

asoul awaken another soul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书本上的之乎者也是教育

田地里的耕作种植是教育

而最成功的教育

往往是人们在充满爱的陪伴中隐形的渗透

它不分形式和内容

只关乎爱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卢安克带给我们的

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

或者说突然发现

感动一词都显得太过功利

他纯净的像一面镜子

让你呆坐在夜里反思

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

总有一些真的没什么功利心的人

不带目的的活着

只是想让这个世界更好一点

There are always some people in this world

who really don't have any utilitarianism

who live aimlessly just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让柴静惭愧至极的那个德国男人,十年后还是走了……

它会更好吗

我相信会的

哪怕很漫长 哪怕很难

以下是柴静在《看见》对卢安的采访(时长29分钟)

我常常觉得,在教育方面,我们有时过于妄自菲薄。这几十年来,单从结果看,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率已达93.4%(2016年的数据),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这些成绩足以让我们感到自豪。

当然,我们的教育还不够好,特别和发达国家相比。功利心偏强,创新力不足,应试痕迹明显,资源配置不均......两位德国老师的离开,是给我们的善意提醒,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需要改变。

但我总愿意相信,这是发展过程中(可能)必经的“弯路”。迷失只是暂时的,多次“试错-修正”的循环之后,我们的教育肯定会走上康庄大道。

再言,德国老师对中国教育的不理解,除了客观的差距,还有文化、观念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一直存在,无论我们的教育进步到什么程度。中国的教育必然会有中国特色。

是的,我们的教育还不能让我们满意,但它正在变好的路上,以它独特的方式。

We must admit that our education is not yet satisfactory, but it's on its way to becoming better, in its unique way.

综合自:视觉志、板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