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曾经站在谁的肩膀上》(往事钩沉)之一

《张艺谋曾经站在谁的肩膀上》(往事钩沉)之一

左一 陈源斌,左二 王朔,右二 张艺谋,右一 刘恒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老话。那意思是说,如果有巨人垫脚,你就能把手伸得更长,更高。如今张艺谋在导演界已经是一位巨人了,然而当初如果没有人用肩膀为他垫脚,他很难以《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摘下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大奖,从而实现国际名导的梦想。

老谋子自己知道,他这壶新酿是得了何方活水,所以,他才在各种场合这样说,“中国电影的繁荣与文学的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我的几部片子的成功,都因为剧本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好,首先是原作小说《万家诉讼》写得好。我们决定用故事片与纪录片相结合的方法拍这部片子,就是小说原作的风格为我们提供的思路”

老谋子一席话,为我们引出了作家陈源斌。

记得一九八三年我在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创作班与陈源斌同窗苦读,他乃全班“青春族”中的一员。陈源斌生得眉清目秀,模样酷肖唱黄梅戏的小生。那届创作班是中国作协首次用招考方式在各省作家协会推荐的新秀中选拔出来的,全班40多人中竟有半数左右获得过全国性文学大奖,陈源斌居身其中,常常口称“我是第三世界”。他出入教室,手中总是拿着一个小号玻璃杯。那杯子原本是装酱菜之类用的,被陈源彬洗得如同水晶杯一样晶莹剔透,杯中的黄山云雾茶,小叶尖尖,新绿如碧。

陈源斌“第三世界”的划分理论被刘老师听到,她便半开玩笑的说:“陈源斌,谁说你是“第三世界”了?你考文学院的那篇《木耳》,我们打的分数可不比全国得奖小说低。“

陈源斌就搔搔自己的耳朵,“嘿嘿”地笑。

《张艺谋曾经站在谁的肩膀上》(往事钩沉)之一

我听陈源斌讲过,如果不是那篇小说《木耳》和《木耳》后面引出的事情,他或许就去当律师了

陈源斌此前不过是安徽滁县地区天长县一个小小的乡邮员。陈源斌是何等人物,怎肯就此屈度此生?他自然免不了做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的长梦。一九八二年,安徽滁县地区举办小说创作学习班,集中了各县的才子们进行小说会战。其时,陈源斌却钻在地区政法大楼的考场里,一门心思要考律师。考上律师就是国家干部,就能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这是他能看到的一条最现实最切近的前路。

《张艺谋曾经站在谁的肩膀上》(往事钩沉)之一

陈源斌和光讨论剧本)脚丫的老谋子在讨论剧本

考完律师,陈源斌才匆匆赶到小说创作学习班上。那时候,各县的才子们已经在班上呆了两个月,弄出了城墙一般厚的一堆稿子。陈源斌凑进去,交了两个短篇小说,一篇是《枸杞》,另一篇就是《木耳》。

先是省刊《安徽文学》》来人,一班才子都惴惴的,不知道自己能否入选。忽闻主编大人要见陈源斌。陈源斌就在众人中昂然直出,领了风骚而去。不久,消息传出,《枸杞》是该班唯一入选作品。

不久,全国影响深广的青年文学月刊两员大将赶到,连夜挑灯看剑,识得《木耳》,如获莫邪,爱不释手。

那也是他们带走的唯一的作品。

考试发榜,陈源斌名列全区第一。而陈源斌这时却突然接到省作家协会通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首次用考试方法在全国招生,经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会研究,你的报名获得通过……

陈源斌如坠五里雾中,他蜇居天长县,终日奔波在乡邮道上,何曾听说过招生之事,更谈不上报名了。事后陈源斌才知道,在省作家协会那次推荐会上,安徽文学主编江流先生在临结束之前,忽然起身发言,说安徽若想在这次全国文坛新秀的选拔中不被剃光头,应该增加一个人——陈源斌。

《张艺谋曾经站在谁的肩膀上》(往事钩沉)之一

寄应考作品,那篇《木耳》就先期去了北京。各科卷面考试却要到南京,陈源斌病假十天,换上一双新买的猪皮鞋,直奔金陵古城。

华东考区各路才子济济一堂,谁也不曾将陈源斌放在眼里。源斌这家伙鉚足劲儿要将别人比将下去,文史地各科一路考完,陈源斌自我感觉颇佳。及至听到一则内部消息,他才把锐气泄了一半。那消息说此次招生,全国仅招四十名。作品分数要占一半。而且得了全国奖的做作品要打满分,另外一半的分数仅只是参考而已。

陈源斌未报奢望,他悄然溜回天长县,对金陵赶紧考一字不提,又挥汗杀进了“转干”考场。

不久鲁迅文学院发榜,果然应了刘老先生的话,源斌一枝独秀,带着安徽省的希望进了北京。

《张艺谋曾经站在谁的肩膀上》(往事钩沉)之一

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部分同窗在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左一 陈源斌,左二 吕雷,左三 邓刚,右二 作者本人,右一 乔良。

(作者杨东明,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作家协会顾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