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城,遇自己丨郑州、郑大

遇城,遇自己丨郑州、郑大

2013年的夏天,我跟我爸拖着两个大行李箱,从安徽坐火车来到河南郑州上学。坐了一晚上的我,腰酸背疼,基本没怎么睡着觉。等出了站,立在硕大的“郑州站”前面时,那种背井离乡的忧伤感,以及不知何去何从的茫然感,便悄悄袭上心头了。

好在车站广场有学长们拉着标语,欢迎我们这些新生入学。我过去问了问,便和我爸把行李放到指定位置,然后排着队,等人到齐够数。除了毒辣的太阳在上方欺负着人生地不熟的我们之外,还有一些人冒充学校的名义用校园卡的方式对我们推销电话卡。而我脑海里除了学校名字以外什么都不知道,便成功上当办了一张,还一直用到了今天。

用来接我们的车应该是临时雇来的公交车,黄色夹杂着绿色,司机大叔在里面抽着烟,我们在外面等。其中一个领头的学长清点好人数之后,吆喝着其他人把行李都搬到车内,然后领着我们也陆续进去。我爸晚上还得坐车去北京,我便把座位让给他坐,然后把电脑包塞给他,自己站在靠窗位置,望着车子慢慢发动。

讲道理,从高中求学开始,我对晕车的恐惧就一日日逐级加深。不管是车里污浊沉闷的空气,来回晃动的车厢,还是司机师傅偶尔一个急刹车,一个骤停,都能让我的胃狠狠抽搐折腾一下,胃里的酸水便又向喉咙发起一次猛攻。我就得一次次昂起脑袋,拼命咽下去,这种苦涩总是不自觉地让眼睛分泌出些眼泪。我只能一边看着窗外飞逝的建筑物和大树,一边告诉自己快要到了,马上到了,下个路口就能看到学校了。

然而,从火车站到新校区这段崎岖坎坷,站点还极其多的路,我一坐就是四年。直到毕业,地铁才通到学校。

好不容易车子到了学校里面,我没有心情欣赏学校大门以及内部风景,连忙叫醒我爸,把箱子行李搬下来。看了看地图,下车的地方离院办挺近,又在一位学长的指引下,走到院办大厅,取出来通知书,按着程序,一步步填好姓名,检查报名。随后一位工作的学姐让我上去摆个pose,拍张照片,再留一个帅气的签名。我接过来一看,纸上面龙飞凤舞,哪种字体的签名都有,不禁感叹大学果然是人才聚集的地方。

拍好照片,签好名,学姐跟我说等毕业了再拿出来看会很有感觉。我点了点头表示相信,然而现在都毕业两年了,我连个影子都没有看到,反倒是各种五味杂陈的感觉,确实时时萦绕心头。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找好宿舍,从阿姨那里接过钥匙,跟已经到的室友打个招呼,把床铺、杂物放好,随后带着我爸去食堂吃个饭。给我转了生活费,又帮我在饭卡上冲了三四百,磨磨蹭蹭到下午,我便看着他坐上公交离开。至此,这个陌生的城市,便只有我一个人了。

其实我是一个比较宅的学生,也就大一时候,听着几句成功学鸡汤,天天在学校里跑来跑去,又是参加社团,又是报名学生会,时不时跑跑图书馆。等新鲜劲一过,日子就成了三点一线,穿梭于食堂、教室和寝室,院里的老师都挺好说话,所以成绩也比较稳定。

现在回过头想想,挺可惜的就是没有多读几本书,没有多听几节课,没有多逛逛郑州、洛阳,还是河南的其他地方。像是从小就向往的嵩山少林寺,洛阳的花会。白马寺,包公祠,小浪底,龙门石窟。哪怕是去二七广场听听二七塔的钟声也是不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