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文豪们都是怎样过年的?是不是标新立异诗情画意的?

自在即归处


古今中外迎新年,祈福纳祥都有不同的形式,尤其是作为社会最具有先进文化思想的文人。当然文豪们也不免俗,而且更是其中翘楚。在这里重点说一下中国古代文人过年即正月初一前后的普遍活动。主要安排有以下六种:

一、放各种爆竹。如雷子、鞭炮、二踢脚。

二、妓院泡妞。男男女女才艺大比拼。

三、自已或派佣人互投名片,互相祝福;

四、互相赠送五辛春盘,饮屠苏酒,以贺新春。

五、大内赐银幡,文人官员戴在帽子上,作为政府颁发的一个荣誉;

六、观灯会。

当然在以上过程中,会用诗词歌赋各种文人的形式进行记录,反映社会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及个人心态等。如宋王安石的《元日》,《东京梦华录》,明文征明《拜年》,《武林旧事》,范成大《爆竹行》等很多很多。


空山新雨后19012193


古时候,过年的气氛可比现在浓多了,年味十足!文人过人也跟老百姓差不多,只是他们更多的会写诗作画,写春联而已。

书圣王羲之有个小故事,快过年的时候他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书圣的字谁不想要啊,第二天开门王羲之就发现春联被人揭了去,于是只好再写一幅“莺歌北里,燕语南郊”,果不其然,晚上又被人揭走了。王羲之觉得这样不行,要过年了,家里连个春联都没有怎么行,他又写了第三幅“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下没人要了。除夕夜过,王羲之初一早上起来在春联后面各加了三个字,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邻居纷纷拍手叫好。

诗圣杜甫到了春节,借酒消愁写了《杜宅守岁》:“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过年不能回家,心中郁闷,发泄的方式就是作诗。做诗“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煮,烟湿落梅村。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犹堪慰寂寞,渔火乱江村。”


红黑圣西罗


介绍几位名人大家,看看他们的春节是不是标新立异诗情画意吧!

王安石——爆竹声中担重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关于春节的千古绝唱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刚做了宰相时的那年除夕所写的。王安石的春节为后人贡献了一首伟大的欢乐诗句,展示了自己踌躇满志、大力推行变法的雄心壮志。

王羲之——百字拜年

每逢春节,王羲之都会写80个福字和20个寿字,送给拜年的亲朋。拿到天下第一书法家的墨宝,堪称新年第一件喜事了,所以每年王羲之家门口挤满了拜年的人们。

白居易——焚诗求鬼来指点

白居易每到春节的时候,就把这一年写的诗抄录一遍,然后焚香烧稿。他的祷词是:“阴间的诗人们啊,请你们好好瞧瞧鄙人的小诗,把把关,托梦给我说说哈”

贾岛——焚香总结慰劳自己

贾岛每年除夕时,也是将一年的诗作都置于香案,焚香叩拜,不过他不不烧稿求鬼,而是自饮美酒慰劳自己,说到:“这是俺一年的辛苦啊!不易,不易啊!”然后贾岛会念叨一遍一年来的得失,对来年做些展望。

怎么样?这些文豪们的春节是不是格外标新立异诗情画意呢?


重舟难过千重山


诗情画意我不知道,但是标新立异是肯定了。自古文人多风流,每逢节假日期,最喜欢的就是泡妓院了。美人美酒过大年,那才叫享受,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种,人家是吟诗作对,美酒作陪,玩的相对高雅!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在杭州做官时,逢年过节还深入青楼妓院,组织妓女宣传卖酒,以招揽客人。而这些青楼妓女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于是,世人有诗曰:“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除了泡妓院,他们还喜欢放爆竹!古代文人尤好放爆竹、过大年。唐朝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则更为有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还有就是祭祖,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排在所有事情之前。祭祀是很隆重的,大家还记得鲁迅的《祥林嫂》吗,祭祖的时候祥林嫂都不能动手参与的。


白话历史君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逢过年的时候,全国各地都贴春联、挂红灯,张灯结彩庆贺新年的到来,除夕之夜,也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的好时光,阖家团圆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喝着快活酒,说着拜年话,看着联欢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忆苦思甜,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美梦成真、迎春接福。

古人对于吃喝玩乐,比起现代人也毫不逊色,除了传统的琴棋书画,还有很多游戏玩法,对于大文豪更免不了抒发诗情、表达画意,借题发挥。因而名篇佳作众多,脍炙人口传诵至今。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刻,也让我们在诗词中感受到了古代的年味趣事。

如王安石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写的是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对联,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和喜庆欢乐的场景。

如唐寅唐伯虎的风流潇洒: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有欧阳修的花前月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有辛弃疾的热闹繁华: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天祥的忧国情怀: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隋炀帝的逛庙会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德厚致远


古代的大文豪是怎样过年的,是不是标新立异诗情话意的:

总之从古至今才识过人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独自叹人生,他们不是不愿与大家一同欢乐庆新春,而是、他们的精神世观是超越现实的,他们总的体现就是、总觉得自己应该有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而现实是、他更本不被当权者重视,所以都是处在、怀才不遇的境地,和陏陏寡欢的常态下,这也就是大文豪一生的现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那就是“自视清高”、而又无法去展示自己的才学。

从古代几大文毫身上能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么清苦一生,要么就是被贬在家,在者就是发配边疆。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就是直言,正是因为直言切到了当权者和谋权者的痛点,最后的结局就是当权者不喜欢、而谋权者为了自身利益就设计陷害从而导致了他们一落千丈的命运。

也正是这种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切底的看破人生,同时也懂得了靠他的才学是根本无法去改变事世,最终也只能通过写作品及呤诗赋词来向世人表达自已对人生对时事的看法及理解,也正是田此而留下了一部部著名文学作品及诗歌赋词,并千古流传。

古代大文过年其实也并非象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呤诗作赋、欢歌笑语,你看一看他们的生平记实你就会明白。他们无论何时、都是在重新思考人生,并在寂静中独自寻找他认为最理想的人生答案,所以他们大多不愿与普通人交往,愿因就是没有语题无法交流,也就是没有共同的语言基础,更本无话可谈,所以他们基本上是闭门不出的,也就是几个知已老友,互防交流一下,除此之外他们是不愿与其他人交流的,一般也就是在家中或独自出游防友的路上。


与风互语


既然是大文豪,过春节不露两手,和平常人家一样贴幅‘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春’或者‘一帆风顺福星到,四季平安鸿运来’,肯定是不合适的。

上门求字求门联的络绎不绝,过年了心情高兴,大文豪们也愿意露上两手。象王安石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春节的即兴之做。

💃💃💃💃💃💃

一岁眼看近年终

回首昏噩事事空

光阴虚度空增岁

双鬓渐白叹匆匆


难得浮生闲半日


诗人白居易在过年的时候,会把过去一年来写的试抄录一遍,然后焚香祷告后,把诗稿放在火盆里烧掉。

并虔诚地说:“在那边的使人们你们一定要看清楚了,哪里写的不好的,托梦告诉我!”很有意思对不对。


永说历史


如果说纯粹的专门去标新立异写诗,我看不一定,因为大文豪他们也是人,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也要过年,总不会因为在全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去为什么目的而去标新立异专们去写诗吧,当然了,诗人毕竞是诗人,他们不论何时,只要也见到什么可写的,他都会见景见事触发情感而去写的,要不怎么叫诗人。象宋朝大政治家诗人王安石,他就是这样,他是在过春节时想起了自己的改革而触发情感而写下《元日》这首诗的,他虽然写的是元旦,但内指的是他的改革等等。以上是我胡认为的,如错,请指正不要嘲笑。另,由于文化不高写作能力有限写的不怎么样,也请谅解。


阿良160411010


我觉得还是跟钱有关。

家里穷的,泼墨挥毫,搞点春联。卖左邻右舍也好贴补家用。

但家里有钱的,可以参考红楼梦贾府过年的情节。

字谜,灯谜来点。

酒过三巡再来点诗词歌赋,对对子助兴。

甚至再请一些青楼艺伎登门助兴也有可能。

古时候文人上青楼是一件很风雅的事。艺伎不是现在理解的妓女,也是很有才情的女子。

最后强调一下,不是每个文豪都有钱,蒲松龄就是穷困潦倒而死的。

所以还是跟钱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